一、毛主席的晚年健康状况
1973年11月2日,毛主席在中南海书房会见了当时的澳大利亚总理惠特拉姆。这时的毛主席,已经年迈且健康状况严重恶化。早在1971年9月之后,毛主席的健康便出现了显著问题,身体迅速衰退。在这段时间内,他两次重病发作,一度甚至出现缺氧昏迷的现象。
到1974年8月,毛主席接受了来自全国各地眼科专家的检查,最终被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他的左眼仅能略微视物,而右眼几乎完全失明。这对于一位毕生以读书为乐的人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接下来的600多个昼夜里,毛主席无法再像以前那样阅读书籍,所有的读书任务都交给了生活秘书张玉凤。
尽管如此,毛主席表现出了惊人的坚忍。他没有向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表现出任何悲伤,而是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来缓解他人的担忧。中央负责人了解到毛主席的痛苦后,特地安排了录制古诗词唱片的工作,以减轻他的苦闷。录制的内容包括岳飞、陈亮、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的经典作品,毛主席对这些曲目表现出了极大的热爱。
二、毛主席的音乐偏好与改编宋词
毛主席对古诗词音乐的喜爱可见一斑。尤其是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这首曲子在录制的8盒磁带中出现了12遍之多,分别由蔡瑶铣、岳美缇、计镇华三位演唱家用南曲、北曲两种唱法演绎。这表明毛主席对这首曲子的喜爱程度非常高。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的原词结尾为“举大白,听《金缕》”。然而,在毛主席得知老战友董必武辞世后,他对这首词的结尾进行了改编。1975年4月2日,毛主席在杭州听到董必武辞世的消息后,悲痛不已,整日未进食,并反复听这首词。他将结尾改为“君且去,休回顾”,以表达对老战友的悼念。这一改动不仅反映了毛主席对董必武的深厚情感,也表现了他在失去战友后的沉痛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三、董必武的历史地位与毛主席的感情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始人之一,风雨同舟与毛主席共同奋斗了半个世纪。在1970年代末,通过党史工作者的努力,确认中共一大的开幕日期为1921年7月23日。然而,党的生日被定为7月1日,是毛主席和董必武在1937年共同商定的结果。董必武在革命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不仅培养了许多将领,还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在董必武去世后,毛主席对这位老战友的悼念不仅仅是出于个人情感,更是对董必武革命成就和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高度认可。董必武虽然寿终正寝,但毛主席的内心仍然充满了深切的痛苦和不舍,这正体现了他对战友深厚的情感。
四、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的历史背景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的创作背景涉及南宋初年的政治局势和个人情感。张元干与胡铨同为激进的抗金派,他们在反对宋金议和过程中遭受了个人的政治打压。张元干在胡铨被贬后作下此词,以表达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词的上阕体现了两人的英雄情怀,下阕则表达了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
这首词中“举大白,听《金缕》”的结尾,寓意着超越个人恩怨,胸怀天下的大度,而毛主席在个人感情的基础上,将其改为“君且去,休回顾”,既是对董必武的安慰,也是一种自我宽慰。
五、结语
毛主席在晚年面对失明和老战友的离世时,表现出的深厚情感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使我们更加理解这位历史伟人的复杂性和深度。他对古诗词的钟爱和对董必武的深情悼念,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历史人物情感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视角。这些情感的表达不仅是个人的抒怀,更是历史的沉淀和传承。
文章看到这里了,别忘了右下点在看+点赞👍
👇点击关注 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到更新内容哦
免责声明: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