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位状元的试卷真迹,手写字体堪比印刷版,让现代人汗颜

文摘   2024-08-20 09:09   河北  

你是否曾好奇过,清代的状元试卷究竟是何模样?在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的殿试试卷被保留下来。看到这份珍贵的试卷,许多人都惊叹于其字体的整齐工整,几乎可以媲美印刷版,这种书写功底让现代人不禁汗颜。那么,这位书写如此精美字迹的状元究竟是谁?

出身寒门的状元之路

刘春霖,正是这位将“印刷版”字体带入历史的最后一位状元。他的经历,完美诠释了“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古老的真理。刘春霖的家族并非书香门第,相反,他的祖辈皆为农民,家境贫寒。然而,他的父亲在济南、保定府衙任职,虽不显赫但也算接触了官场,而他的母亲则在知府家做女仆。

在刘春霖年幼时,由于父母的工作繁重且薪资微薄,家庭生活非常困窘。无奈之下,刘春霖被送回河北老家,由伯父伯母抚养。幸运的是,刘春霖的伯父伯母十分疼爱这个孩子,并在动荡的年代中仍坚持让他去私塾读书。刘春霖天资聪颖,加之勤奋好学,每次考试成绩都十分优秀,这为他日后的科举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久之后,刘春霖的父母在保定站稳了脚跟,得知刘春霖学业出色后,决心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于是将他接到保定,并送入了当地著名的莲池书院。在书院中,刘春霖继续发奋读书,其进步速度令老师们赞叹不已,尤其是书院院长吴汝纶对他青眼有加。

科举的巅峰:光绪三十年的殿试

光绪三十年(1904年),刘春霖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荣登状元榜首,并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次年,清政府派遣他赴日本留学,展现出对他寄予厚望。当时的清朝政府虽然在慈禧太后的掌控下,选官用人时常显得混乱,但殿试制度依然保留着相对的公正性。

清代的殿试,始于乾隆二十六年,定于每年四月二十一日举行,考试地点设在北京紫禁城内的保和殿。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不设专职考官,考试开始后,相关官员各司其职,确保整个殿试过程公正透明。

通常,殿试后的第三天,皇帝会亲自阅览前十名考生的试卷,并钦定他们的名次。然而,刘春霖的殿试过程却有些不同——当年钦定名次的并非皇帝,而是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在为自己七十大寿寻求吉兆时,翻阅了多份试卷,最终因刘春霖的名字寓意“春霖润物”,认为这代表了清朝的希望,便将他定为状元。

晚清的命运与刘春霖的仕途

刘春霖成为状元的同年,清政府取消了科举制度,这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此后,刘春霖在民国政府中担任过多种职务,包括资政院议员、直隶高等学堂提调、保定北洋女子师范学校监督等。他在民国初期的十年间担任总统府内史(相当于秘书长),虽然大总统频繁更迭,但刘春霖的职位却始终稳固。

在担任内史期间,刘春霖的声望逐渐提升,特别是在代表大总统徐世昌主持山东曲阜的孔子大成节典礼后,刘春霖的名声进一步扩大。然而,尽管仕途顺遂,刘春霖却对民国政府内部的政治斗争和腐败现象感到厌恶。于是,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他选择退隐北平,远离纷争。

退隐后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

尽管退隐,刘春霖始终心系国家。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表示强烈不满。1933年,黄河泛滥,灾民众多,刘春霖组织了“河北移民协会”,并在内蒙古建立“河北新村”,为数百户灾民提供了安置之所。

他的善举不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也引起了伪满政府的注意。伪满政府总理郑孝胥试图以高官厚禄劝降刘春霖,但遭到刘春霖的断然拒绝。这一举动,使刘春霖赢得了广泛的尊敬,被誉为民族气节的代表。

刘春霖的晚年与坚守

“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刘春霖因拒绝与汉奸王揖唐合作,被伪军抄家迫害。虽然在友人的帮助下问题得以解决,但刘春霖因此受到极大打击,身体状况急剧恶化。尽管如此,他依然致力于教育事业,为北平的燕冀中学男校和女校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春霖的一生,始于寒门,却以卓越的学识和坚定的民族气节,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他不仅是中国最后一位状元,更是一位始终坚守信念、不畏强权的中华脊梁。1944年1月18日,刘春霖因病去世,享年72岁,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文章看到这里了,别忘了右下点在看+点赞👍

👇点击关注 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到更新内容哦

免责声明: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