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央企“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如何引领产业变革?

文摘   2024-10-21 17:00   上海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压力的加剧和资源紧缺问题的不断加深,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提升。各国纷纷加快推动废弃物处理、资源再生等领域的创新与政策支持,中国也不例外。在“双碳”战略背景下,中国政府持续出台政策,加快推进绿色转型,资源循环利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在此背景下,2024年10月18日,一家新的中央企业——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资源循环集团”)在天津正式挂牌成立。


2

资源循环集团的基本情况与行业现状


2.1 股权结构与组织架构

如以法定公司成立日即营业执照签发日为准,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9月22日,注册资本人民币100亿元,国务院国资委、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各持20%股权,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各持10%股权。其业务范围涵盖废弃物回收、再生资源处理、科技研发等多个业务板块。
目前,该集团的领导层由央企管理经验丰富的高管团队构成,董事会成员主要来自政府相关部门及国资系统。资源循环集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政府在资源循环产业中的高度参与和直接管理,以实现国家战略层面的绿色经济转型。
2.2 中国资源循环行业现状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成立之前,中国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许多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其中。这个产业涵盖了从废弃物的回收、分类,到再生资源的处理、再利用的整个过程,我们日常所熟知的收废品即是其中的第一步,即废物的回收环节。从整体行业情况看,行业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部分龙头企业在某些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甚至在某些技术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但也有一些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和资金限制,存在运营效率不高、技术滞后的问题。
产业规模方面,据市场统计,2023年中国废弃物回收行业的市场规模超过人民币5000亿元,废品回收渠道主要有:游动商贩上门收购(约占60%),销售商“以旧换新”(约占20%),国有的社区回收站收购(约占10%),分布在全市的旧货市场收购(约占7%),搬家服务公司收购(约占3%)。
技术水平方面,部分龙头企业已在某些细分市场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但整体技术创新仍显不足,资源回收率和再利用率较低。特别是在高附加值再生资源(如稀有金属)领域,中国仍然依赖进口技术和设备,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相对匮乏。

根据官方发布,资源循环集团成立后将“市场化重组整合国资央企相关资产和业务,同时发挥国有资本放大功能,并购重组行业优秀企业,将企业打造成为覆盖多个重点再生资源回收品类,集仓储、加工、配送、以旧换新、标准制定输出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3

 政策背景与央企模式


3.1 政策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成立得益于国家战略层面对绿色转型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中央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尤其进入2024年后,相关重要政策亦较密集出台,如2024年2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以及2024年7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
3.1.1 《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2024年2月)
该文件明确指出,到2035年,建成覆盖全面、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意见中提出的主要目标包括:
 大幅提升资源回收利用率:要求各地提升废弃物分类准确率,并推动分类施策。重点推动各领域的精细化管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强农业废弃物收集、工业废弃物管理,以及社会源废弃物的分类回收,以确保各类废弃物都能得到有效处理和再利用。
 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文件特别强调支持企业开展资源循环技术的研发,并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绿色金融等手段,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推进技术装备的智能化升级和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特别是在动力电池等高价值资源的回收利用领域,文件提出了推动梯次利用和拆解技术规范的研究和应用。
 加强政策协调与监管:通过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推动不同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协作,完善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法律法规,健全监管体系。同时,意见提出要强化信息化监管,确保固体废弃物的全程追踪和合规处理,从而保障政策的有效实施,并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实与执行。
3.1.2 《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2024年7月)
这一顶层设计文件明确指出,绿色转型是中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主要方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件从多方面提出了促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⑴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文件提出要大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推广节能低碳和清洁生产技术装备,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减少污染。
⑵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绿色服务体系,提升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培育绿色低碳企业和领军企业,扩大绿色经济的规模和影响。
⑶ 发展循环经济助力降碳:文件强调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推广资源循环型生产模式,发展再制造产业,并提升再生材料和产品的质量,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处理。
⑷ 政策支持与激励:文件提到要通过构建绿色财税政策体系,支持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同时推动绿色金融工具的创新与应用,激励各类企业在绿色经济领域的投资和技术创新。
⑸ 推进绿色消费与循环产品应用:文件提到要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提升资源化利用率,扩大再生材料的使用范围,尤其是在再制造和资源循环领域。
同时,该文件设置了一系列量化指标,主要包括:
到2030年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
  • 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
  • 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
  • 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相比2020年,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的碳排放强度降低9.5%
到2035年
  • 新能源汽车占比: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 主要资源利用效率:到2035年,主要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全面进入绿色低碳轨道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实现美丽中国目标。
3.2 央企模式
3.2.1 央企优势
⑴ 规模效应与资源整合:通过央企的集中力量,资源循环集团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整合全国范围内的废弃物回收资源,并推动全国统一的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标准的实施。
⑵ 技术研发与政策支持央企能够借助政府政策的支持,加大对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特别是在稀有金属回收、塑料循环利用等高技术领域,央企具备更充足的资金与资源进行技术突破。
3.2.2 央企局限
⑴ 市场灵活性局限:由于央企通常依赖国家政策支持,其市场运作的灵活性相对较低。相比于民营企业,央企的创新和市场反应速度较慢。

⑵ 创新驱动力不足由于政策支持力度较大,央企在创新动力上可能存在不足,尤其是在面对市场压力不足时,可能会出现过度依赖政府资源,导致行业创新缓慢的问题。


4

国际资源循环产业的运作模式



中国央企主导的模式不同,许多发达国家的资源循环产业主要依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以瑞典、德国、日本为例,它们通过政策引导和民间企业的创新驱动,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快速发展。

4.1 瑞典的市场化回收体系
瑞典早期便认识到资源稀缺和气候变化的长期趋势,从而形成了以废弃物为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瑞典的资源循环体系依赖民间企业的市场化运营,政府通过设定目标和标准,企业自主进行废弃物处理和回收技术的创新。这一体系的关键特征是通过市场竞争来推动技术革新和效率提升。
⑴ 废弃物回收与能源转化:瑞典将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通过垃圾焚烧转化为能源。这些废物不仅为当地的供热系统提供了能源,还生产电力,满足了大量家庭的供暖供电需求。
⑵ 企业主导,政府目标引导:政府设定回收和能源利用目标,企业则负责执行废弃物的处理与技术创新,形成了市场化的废弃物管理体系。
⑶ 废弃物进口与利用:瑞典甚至因国内废弃物处理效率高,曾需进口其他国家的垃圾以维持焚烧发电的运作,从而实现进一步的能源回收。
这种模式不仅通过市场力量推动了企业的持续创新,也使瑞典在全球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4.2 德国“绿色点计划”
德国的“绿色点计划”是全球著名的废弃物回收系统之一,它采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要求企业对其产品的包装废弃物承担回收和处理责任。这一系统通过《循环经济法》等法律框架强制企业将产品的回收纳入其商业模式,确保生产者承担环境责任,同时市场化的运营体系保证了资源利用效率,企业之间的竞争促进了技术创新。
⑴ 企业主导,政府监管:企业负责管理废弃物回收过程,政府提供法律框架支持并进行监管,确保企业遵守环保标准。
⑵ 市场化运营:企业通过支付费用加入“绿色点”系统,这些费用用于支持废弃物分类、回收和处理工作。市场竞争推动了回收企业不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促进技术创新。
⑶ 高回收率:德国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回收率之一,废弃物管理体系严密且运作高效。
通过这一计划,德国显著提升了废弃物的回收率和资源再利用效率,成为全球循环经济的领导者之一
4.3 日本的循环经济创新
日本的资源循环产业以企业创新为驱动,企业自主研发资源再生技术,并与政府紧密合作。通过市场竞争和政策激励,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链优化。
⑴ 企业自主研发技术:日本企业在资源再生和废弃物处理领域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自主研发,开发了许多先进的再生技术。例如,许多企业在电子废弃物(如电池、家电)的回收利用中发挥了全球领先的作用。
⑵ 与政府紧密合作:日本政府通过政策激励、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企业的资源循环创新。例如,《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是政府为促进循环经济而推出的重要立法,规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考虑资源的再利用,并对废弃物管理负责。
⑶ 市场竞争推动技术升级:市场化运营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进一步促进了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升级。企业不仅要满足环保标准,还要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效率和减少处理成本。
通过这种企业创新与政策激励的结合,日本的资源循环产业得以实现技术升级和产业链优化,成为全球资源循环利用的先锋
4.4 与中国模式的对比
从组织方式而言,中国模式与以上模式的最大差别在于:前者系央企主导模式,后者系市场化模式。央企主导模式通常指的是由国家控股或直接管理的企业主导特定行业或领域的发展。政府通过国有企业控制关键资源、制定行业战略,并确保其符合国家政策和社会经济目标。而市场化模式则强调民间企业自主经营,企业通过市场竞争获取资源、技术和利润,企业独立运营并根据市场需求做出决策。央企主导模式更偏向于由国家控制的集中化管理,而市场化模式则依赖于去中心化的市场竞争机制。按通常理解,前者在基础设施、能源等战略性领域可能具有较好适配度,而后者在消费品、服务业等领域尤显活力。

央企模式下,既要保证央企的资源整合能力,又要确保市场的灵活性和创新动力,是一个需要面对的课题。


5

对民营企业的影响与未来发展机会


5.1 民营企业的现状与机遇

中国的资源循环产业在央企成立之前,已有许多民营企业活跃在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再生领域。随着资源循环集团的成立,民营企业可能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然而,央企的主导也为民企带来了合作机会。央企往往需要大量的技术配套和项目服务,民企可以通过技术合作、上下游产业链配套服务等形式,与央企形成共赢局面。
5.2 竞争压力与政策支持

尽管合作机会存在,但央企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政策支持力度可能使得民营企业在市场中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可能会因资源分配不均和政策倾斜而逐步被市场边缘化。为了确保民营企业在这一行业的持续参与,政府有必要通过开放市场准入、加强公平竞争监管等手段,确保民营企业在央企主导下依然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


6


放眼全球,中国资源循环产业的未来充满机遇。资源循环集团的成立代表着中国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略布局。通过央企的主导,政府希望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目标。然而,央企模式的优势与挑战并存。民营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政府的政策调控和支持将决定其未来在市场中的位置。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 专题|从理念到财富:“绿证”市场如何改变游戏规则?

  • 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密码:制度的力量

  • ESG合规:苹果公司的供应链管理(E合规)




NeCoLaw
欢迎来到NeCoLaw,这里提供最新的法律与政策资讯、深度剖析的法律专题和趣味法律小品,助您理解及应对复杂的商业环境。若有疑问或建议,欢迎联系我们:legalwisdom@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