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诈小案例1
2024年3月26日17时许,王女士(家住柳南区航四路某小区,系柳江区南环路某公司员工)报警称:26日早上,其在公司收到一条短信,短信内容称其信用好,可提供贷款,并附带有贷款链接。因其急需用钱,便点击该链接下载叫“广发E贷”的APP并申请贷款,但在提现时系统提示资金被锁,需要联系客服。在联系客服后,客服以资金被风控、被银监会管控等理由,要求其进行转账解冻,转账95001元后仍无法解冻,遂将情况反馈给领导,才意识到被骗。
这类“网贷”,不法分子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真的把钱贷给你,目的就是让你上钩,于是打着“无利息”、“高额度”等低门槛贷款条件来进行诱惑。
为了使整个贷款流程看着正规,符合常理,不法分子也会通过制作APP、钓鱼网站等来走流程,目的依旧是为了让受害人信服,心甘情愿地在他们的指导下进行操作。
1、银行、正规贷款公司不会要求借款人申请贷款前支付“保证金”、“手续费”、“服务费”等各种费用;
2、强化自我的保护意识,维护自身权益。提高警惕谨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和银行卡信息到贷款平台;
3、树立正确消费观,适度消费。在消费能力的前提下,从实际需求出发,不要情绪化消费,避免攀比心理和一时冲动消费。
反诈小案例2
2024年3月26日17时许,黄女士(家住柳江区进德镇)报警称:3月12日收到一个快递,打开看是印有“脱贫”等内容标题的两张A4纸,就扫了上面的二维码添加了对方的企业微信申请扶贫资金,在对方的指导下下载了“憧憬者”APP并申请扶贫资金。对方就以扶贫金需要管理费、解冻金等理由,要求其转账才能提现,在转账98000元后同朋友诉说此事,方才意识到被骗。
此类诈骗的“项目”和手段种类多、翻新快,犯罪分子利用受害人对国家扶贫补贴的期望、疏于防范且存在投机侥幸的心理,采取普遍“撒网”的策略,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将受害人拉入虚假群聊,由专人冒充扶贫工作人员,并跟受害人讲解国家扶贫政策,取得受害人的信任后,以能获得大额“扶贫”补助或投资收益为由,诱惑受害人缴纳公证费、工本费、激活费或加入所谓的各类“基金会”“项目”、App等,从而骗取受害人钱财,得手后销声匿迹。
1.正规的扶贫款申报流程需要准备身份证、户口本、申请表、扶贫情况介绍等多样资料至地区扶贫部门咨询办理,不会通过网络聊天直接告知你有多少扶贫款项可申领。
2.扶贫款申请不会要求你向陌生个人银行账户缴纳佣金或手续费,请勿点击陌生链接,向陌生个人账户进行汇款转账,也不要轻易泄露银行验证码信息。
3.诈骗手法层出不穷,如不幸被骗,请保留与犯罪分子的社交账号聊天记录、转账汇款凭证,并立即报警寻求帮助。
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
反诈小案例3
来源:柳江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