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周活动回顾|影像: 生命·永恒——北京国际摄影周2024学术主题对话

旅行   2024-10-25 20:29   北京  




影像:生命·永恒——北京国际摄影周2024学术主题对话于10月20日下午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发布厅举行。北京国际摄影周年度学术主题对话,旨在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结合国内外业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前沿趋势组织策划专业性影像艺术话题讨论、引领影像新技术创新实验,加强中外摄影学术交流,展示摄影艺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发现和培养青年艺术人才,推动摄影事业高质量发展。来自影像、新媒体、人工智能、设计、哲学等跨领域专家学者与艺术家共同深入讨论影像对人类生命观的重塑;探究影像如何在新技术加持之下,拓宽人类生命维度,为个体生命赋予超越现实世界的意义。


视频来源:BRTV北京时间


主办单位

中国艺术摄影学会 

北京国际艺苑摄影基金会 

中华世纪坛艺术馆

承办单位

北京歌华文化中心有限公司

执行单位

中艺文旅


北京国际摄影周专家委员会总顾问、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名誉主席朱宪民,北京国际摄影周组委会副主席兼学术总监、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树峰,北京国际摄影周艺术总监赵迎新,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朱洪宇,中华世纪坛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沈旭昆教授,中华世纪坛艺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冬江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秦兰珺,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教授张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白惠元,北京歌华文化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冰,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温懿,北京国际摄影周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王昭祎出席了本次对话活动。学术主题对话会分嘉宾发言和讨论对话两个环节进行。


影像:生命·永恒——北京国际摄影周2024学术主题对话现场




北京国际摄影周 2024 学术对话轮值主持,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温懿主持发言环节并作主题阐释。

王温懿对“影像:生命·永恒”这一学术主题进行了简要阐释。她指出,影像视作生命的一种形态,为我们留下无数个瞬间,让我们从一成不变的情景当中跳脱出来,这使人类或一切可感知的生命拥有了超越空间限制的能力。我们能够通过影像遨游于历史、当下与未来。影像促进对生命的多样化理解,实现尊重个体生命,凝聚生命力度的抱负,成为探寻生命意义的多元触角。


人机一体化加速了人与影像的融合,人成为影像的一部分,能够经由影像理解多维度的生命观念,感悟生命的情动方式,拓宽生命问题的关照视野。新技术条件保障并鼓励我们以影像思维探触、感知个体内在及其外部世界,这有助于勾勒虚实纵横的生命轨迹,促进生成新的生命力学。





中华世纪坛艺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北航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沈旭昆沈旭昆主题发言《AIGC辅助VR影像及平面设计》。

沈旭昆主题发言《AIGC辅助VR影像及平面设计》分享了媒介技术发展上对影像特别是生成式影像相关的内容,分析了沉浸式媒介的三个特征,即沉浸、交互和创造,以及这三个特征对生成式影像创作实践的引导性作用,并对创作过程中进行了理论总结,内容涵盖了虚拟现实的概念、内涵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和新媒体以及数字艺术的同构关系,包括VR虚拟现实技术等应用场景等,他认为技术和艺术之间的连接、融入、互动、转换、呈现,是互为矛盾、互为协助的关系。


他还展示了生成式影像在服务国家文化传承领域的应用案例“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上展示平台”和2020迪拜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核心展项《北斗系统》沉浸互动体验项目。



中华世纪坛艺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冬江主题发言《图像:设计中的视觉叙事与表达》。

杨冬江在他的主题《图像:设计中的视觉叙事与表达》中,通过工业设计、广告设计、室内设计、影像艺术创作等实践案例解析,从更加宏观的角度阐述了新技术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无论是基于二维技术的人工计算技术或者是目前正在发展的三维空间智能技术,这些技术并不是挑战人类的主体性,他希望人能更近一步通过人类主体性打造更多打动人的未来。人们要更加积极地与技术拥抱和合作。面对AIGC,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工作效率提升以后大家创新需求的变化,数据驱动的决策方式和应对社会伦理的挑战。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院副研究员秦兰珺主题发言《交互与真实》。

秦兰珺在《交互与真实》发言中,针对虚拟现实与记录影像已经大规模的结合的现状,提出了交互与真实的关系的问题。她重点阐述了三个话题,一是交互问题在影像理论中一直存在,只不过我们需要新媒介的眼睛重新发现它;二是新闻影像、地理类影像、历史类影像中交互的作用,以及虚拟现实记录影像作品;三是交互感知与实验类的VR记录影像。并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了人类自身体验和影像经验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教授张斌主题发言《AI赋能影视创作革新》。

张斌在《AI赋能影视创作革新》中回顾了生成式AI的发展过程,讲述了生成式AI的发展状况,分析了生成式AI对影视创作特征的重构,分析了生成式AI对当下的新媒体和影视创作产生的影响,预判了生成式AI赋能影视创作的发展路径。他指出,影像艺术创作或者影视艺术创作,应该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作,它注入了人类的情感和思想,基于对文化的理解,激发人类的审美潜能进行的创作,而不是完全靠简单一键化、输出式灌输算法的创作。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白惠元主题发言《影像与叙事:数字古典主义时代的故宫形象学》。

白惠元做了《影像与叙事:数字古典主义时代的故宫形象学》主题发言,从创作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应用数字古典主义时代的故宫形象学去重新理解故宫之“故”。他从皇朝故宫与天下叙事 、北京故宫与百姓叙事 、横店故宫与景观叙事 、台北故宫与后冷战叙事 、文物故宫与文明叙事五个角度,以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批判性地、拆解地讲述了故宫形象学的发生或者是生成的过程。



北京国际摄影周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策划部副主任王昭祎主持学术对话环节。


学术对话环节由北京国际摄影周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策划部副主任王昭祎主持。与会嘉宾结合发言主题,就影像创作中技术以艺术结合、AI在创作中应用的技术、尺度和伦理界限、美育教育、艺术传承、对AI和传统影像相结合的反思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并解答了现场和在线观众的提出的相关问题。


北京国际摄影周组委会副主席兼学术总监、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树峰做总结发言。


在学术对话的最后,李树峰主席进行了学术总结。


他讲到,今年在北京国际摄影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发现AI和新技术对于各个行业的冲击和改变已经很大了。新技术给各个行业带来了新的方式、新的可能、新的业态,在这些问题面前,我们如何进行自我守护、如何拓展、如何把握,在社会样态下,积极思考影像起什么作用,研究影像本身的功能和影像的边界,以及影像的本体属性,探究哪些是值得守望的,哪些是需要拓展的,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各位嘉宾发言都提到了新技术带来的新变化,新的运用方式,新变化带来新样态之后提出了新问题,也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碰撞和交流,让在场同志和线上听众有很大的收获。


他讲到,在硅基生命和碳基生命交汇时探讨什么是生命,硅基和碳基是不是都是生命存在的形式?信息和记忆是不是可以延续生命?这些问题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真问题。大规模的大模型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已经扑面而来,并且蔓延到各个领域,我们要做好准备。摄影界的人以影像的方式介入到现实,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以影像的方式表达,以影像的方式传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该思考什么,如何规划自己的创作、记录、表达,今天提出了观点和方法,都特别具有启发性、前瞻性,都有强烈的未来感,希望我们一起思考这些问题,这是摄影界共同想探索的东西,也是跟时代精神相关联的东西,也是跟技术革命革新有直接联系的东西,还跟摄影本体有关系的东西。这些探索,实质上就是影像对于人类生命意义的拓展。


影像:生命·永恒——北京国际摄影周2024学术主题对话发言嘉宾合影。




 大坛展讯 

北京国际摄影周2024


展览时间

2024.10.19-2024.10.28

(观展时间9:00-17:00,16:10停止检票。每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

中华世纪坛


票务信息

展览免费参观,请登记后携带身份证件安检进场




观展

 须知 

1、开放日期为每周二至周日;周一闭馆,不对外开放;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开放时间为早09:00—下午17:00(16:10停止入馆,17:00清场闭馆)。


2、前来参观的观众需要通过微信小程序“中华世纪坛开放服务”登记(含儿童),额满为止。登记后逾期或未登记的参观者,将谢绝入馆。


扫码进入小程序,进行登记


3、咨询服务电话:010-84187900(服务时间:周二至周日早09:00—17:00)




责编:达姆

执行:💊


中华世纪坛
中华世纪坛坐落在北京西长安街延长线上,为迎接21世纪新千年而建。现主要作为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使用,是以展览、演出、放映、公共教育、文化品牌活动、国际文化交流于一体的世界艺术中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