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海镇这里,有一段这样的历史...

民生   2024-11-05 19:59   广东  

                                                                      

  想必是南海千古不息的波涛,一刀刀雕刻出这个镰月似的绿洲湾;想必是常年盛吹的东南季风,又将这弯镰月吹摆成眼前这个模样。它正北偏东的一端是古老的靖海所,它正南偏西的一端,就是我的家乡资深村。明朝初年,朝廷就在这两端分别构筑南、北两个炮台,坐镇于家乡海边的是南炮台。 

                                                                      

                                                                      

                                                                      
  南炮台的叫法有点高大上,世代讨海谋生的父老乡亲就爱直观和接地气,将它及它所在的区域笼而统之地称为“营盘头”。因为这里自有炮台起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都有驻军。我小的时候,这里驻扎着一个连的兵力。随着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流水的兵”撤走了,荒废下这“铁打的营盘”。说到此,“营盘”之意便明明白白了,那么,它后面的“头”字又是什么来头? 
                                                                      
  假如你来到这里,只要转身回望一下,就会恍然大悟了。你肯定发现,大地铺展到我的家乡时便急剧收缩了,先是从块到条,再从条到点,到达营盘头最突出的地方时,只剩下一座突兀高翘的石矶。作为这片海域的至高点,它孤身入海,只有西北边与陆地相连,另外三面全是悬崖峭壁,距海平面足有三四十米,酷似一个高昂的龙头!
                                                                      

  南炮台古称石碑澳炮台,它肇基于明初,早期设施比较简陋,到清康熙年间,则置设大炮6门,营房18间,驻专防外委1员,兵18名。包括资深南炮台在内的惠来沿海各处炮台,每年农历正月、九月都要举行一次实弹射击,由县文职官员会同水师营官员进行演习,每门大炮发射炮弹10发……如今走上南炮台,重拾这些久远的记忆,仍可感受到昔日壁垒森严的营盘头些许肃杀的气氛。南炮台驻军时期,作为一座军事堡垒而存在,防御的对象是外敌(含倭寇)、海盗,以及流亡海上或退居外岛的前当局残余势力。 

   说来惭愧,在这里土生土长的我,到几年前才对营盘头有一个比较全面与清晰的认识。小时候,这里属军事管理区,军营以外的地方荆莽遍地,野草丛生,极为荒芜;临近炮台的区域则乱石嶙峋,而石隙间不是八面出击的荆棘,就是一堆堆、一叠叠我们称为“菠萝刺”、“白棕”(分别状如菠萝、剑麻,但体态都要较之大得多)等浑身是刺的野生植物,岩石表面上则藤萝纵横。总之,这里是一个令人望而却步的地方。远远望去,南炮台只是荆刺野草丛中的一堵黑褐色的破损土墙,比老村中那些残垣断壁高大一些而已,非常地不起眼。少小离家后直到老大的岁月,读书、工作、讨生计以及各种生活的任务完全将自己的世界占据,营盘头的记忆渐渐隐退,到后来几乎要忘个一干二净了。直到十余年前的一天,我回老家办完事,忽然想去营盘头看看,于是便往那里赶,但车子很快就抛锚在营盘头岩石裸露、崎岖弯曲的泥土路上——它被路边尖锐的石棱斜刺里刮爆了轮胎。


  又过了四五年,“资深炮台”这个名字又悄然复活了,后来听说那里建了一个禁毒教育基地,还听更多的人赞它为“网红打卡地”。我不禁既惊讶又惭愧,因为营盘头在我的家乡啊,网红无疑是好事,可我竟慢知后觉如斯……


  有一天,我抽空又急匆匆兴冲冲地驱车而去。从渔港边沿的道路往东折入营盘头地段,泥土路已换作了水泥路,以前肆意疯长的刺荆野藤似乎已被时代的气场逼退,只有零散残破的旧军营仿佛还在诉说昔日的时光。再往前走,道路逶迤延伸,总体上呈爬升的态势。路边,一台台高大的风电机巍然屹立,酷似一个个威武的卫兵。车辆三弯二拐,又爬上一个小坡,一座古堡似的建筑物便在前面的山头上出现。这,就是南炮台!
  炮台屹立大地的尽头,直面无边的海天,它双侧的陆基急泻而下,孤高前突的身姿将万顷碧波分隔东西,活龙活现出一幅游龙入海的景象。受一种朝圣般虔诚的驱使,我急忙将汽车就近停靠,一步一端详地朝坡顶上的炮台走去。
  炮台显然经过精心修葺,整体已完好无缺,原来留存下来的墙体恰到好处地保留着几分风雕雨蚀的伤痕,斑驳黑苔也依稀可见,让人从中读到了岁月的沧桑。它坐西北向东南,呈长方体状,正、背两面比双侧短一些,长与宽分别有20、30来米,含城垛高约5米多,墙厚2米有余,背向大陆的一面开了一个小门洞。



    环顾炮台周围,大力整治后井然有序、美观大气的环境,令我这个原乡人竟恍如身处他乡。在这本来很局促的地方,人们修筑了水泥路,开辟了小微停车坪;崖边筑起了垛台,西南方向的垛口还摆放上6尊模型火炮;相隔几米外,点缀着一个短小精巧的观海廊亭,在廊亭外沿最醒目的纵向空白处,上书林则徐言志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座小型航标灯塔被单独安放在营盘头最前端……事后我才听说,营盘头有此神速巨变,缘自于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那是清代道光年间的事了。


  道光十九年,即公元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督巡沿海各地查缴鸦片与海防时,先后二次来过靖海。他在日记中写道:(四月初一)“黎明诣靖海天后宫庙行香,舟师来报有夷船二只,从南澳来此呈缴烟土,即委员往收。初二,昨夜收清烟土514箱214包”(查缴后的鸦片押解虎门集中销毁)。史料又载,同年七月初五,林则徐再次来到靖海,出巡“门外东炮台”……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原来,靖海的海防炮台曾留下一位民族英雄的光辉足迹!而且,它不但见证,还参与了那场改写中国历史的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这无疑是一个重大发现!这得感谢艰难求索的县地方志工作者,是他们于2019年从茫茫史海中将这一历史事件打捞出来的,为此必须为他们的贡献记下一笔!随之,南炮台这个快要在史海里锈蚀无形的“沉钩”,也很快迎来了重光的时刻。2022年,它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晚清时期,以“虎门销烟”为标志性事件的禁烟运动,虽然以鸦片战争清政府的惨败而功败垂成,神州大地也从此陷入群狼环伺、灾难深重的百年屈辱,但这场运动无疑是中华民族觉醒与图强的开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这位将个人生死荣辱置之度外,矢志禁烟、抗击外侮的民族英雄,这位被后世誉为“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他的功绩彪炳史册!他的英名万古流芳!


  在炮台东侧10米开外的地方,人们临崖修建了一面褚红色墙壁,用浮塑形象讲述曾经在这片土地上进行的禁烟历史。与这面画壁相呼应的,是设立在炮台西北边斜坡上的几截次第排开的依矮长墙,中华民族自清代以来与毒品作斗争的历程便镌刻于上。


  怀着敬畏之心,我迈步走进南炮台,粗糙的台墙四壁森然,前侧和右侧墙为贝灰夯筑,后侧和左侧墙为花岗岩石垒砌,但看上去并无差异,只是东北面墙根下有一个向外凸出的部分,走过去一看,发现是一个半圆形的内置小石堡,堡内地面凹下二级台阶,方寸之间筑有一个半人高的石墩,石墩上方开设了三个面对不同方向的小窗,三个小窗视界的累加则将整个绿洲湾覆盖。常识告诉我,它的功能应该是观察和放枪放箭的。


  像观赏珍藏古董似地察看完炮台的内部环境,我通过与东南面台墙合筑的一条窄小石阶拾级登顶,真没想到,刚在墙头上探出头来,猎猎海风便扑面而来,这一方天涯海角的万千气象也随之毫无保留地纵情铺展——
   这边,海阔天空,日丽风和。浩瀚的海面上,船只在奔赴使命,海鸥在自由飞翔,碧波在万里奔流……我将视线一再拉伸,望见海到尽处便与天缝合了,可那条缝合线总是似有若无、亦真亦幻,只有巨轮化成的些许黑色线段尚可勉强捕捉——忽然间,我想起了小时候那几次的出海经历,在弱小的木帆船上遥望大陆的时候,海天一缝合,关山寻无踪,那情那景,虽异曲同工,但位置互换,安危迥异——我这可是脚踏实地啊,而那边…… 
  相对于遥远处的亦真亦幻,近处,迂回曲折、跌宕多姿的岸线却是真真切切的。或许受这份曲折与多姿的诱惑,大海推波助澜亘古不息地追它而来。此刻波轻澜微,彼此喃喃细语、情意绵绵。不难想象,若遇风高浪急,可就惊涛拍岸、海啸山鸣、地动山摇了。 


   叠叠浪潮溅起簇簇水花,牵引我的视线落在欲即还离的岛礁上。那些岛礁有的如晨星点空,有的如雁阵化石。我猜度,这不是偶合,而是造物主有意在此落子成画。得益于这种有意无意,营盘头的西北侧,一个深水渔港浑然天成。勤劳智慧的人们顺势而为,依托些许“晨星雁石”修筑内外防波堤,加持抗风挡潮的能力,庇佑渔家的生计之基、衣食之源。 
  这里有天造的自然岸线,也有人设的人文景观。分居于这片海域西南边与东北角的中石油“彩虹桥”和惠来电厂,以一种互为犄角之势,捎带上沿岸的风车大阵,也来赶赴一场峥嵘山海的视角盛宴。
    手抚粗糙的城垛,随着脚步的缓缓走动,我将视线投向陆地这一边。东北边,落滩镰月似的绿洲湾渚清沙白,葱笼的防护林带忠诚地将身后的烟火渔村紧紧呵护。目光再往北、往西,状如笔架的小山脉——大架山峰秀石奇,与东边那条防护林带赖以安身立命的山梁手挽着手,以博大的胸襟,跟这边营盘头领衔的濒海台地遥相呼应,将一个自成体系的小盆地揽入怀中——我的家乡,渔村资深就座落其中。放眼望去,和熙的阳光洒在鳞次栉比的院落上,在长高长壮的院落间时隐时现的道路,慢条斯理地行走着汽车与行人,诺大的渔村此刻分外安祥,他乡东来的大潭河正无声无息地在村中流过,经“双石门”投入大海的怀抱…… 


  山海无恙,家国安宁。南炮台,这不正是你所乐见的么?而我,早已醉在其间。

来源:和畅惠来、图文:惠来县政协原副主席柯勤忠

仙庵网
关注“仙庵网”,了解家乡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