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盐井村:文化兴村 教学育人 产业富民

政务   2024-11-07 15:54   贵州  


  在历史底蕴的浸染中和各色文化的熏陶中,纳雍县维新镇盐井村如世外桃源般让人“眼前一亮”,它的地域特色让人心驰神往,它的本土特色让人流连忘返。教学培育、文化传承、农旅结合的美丽乡村发展之路带走了以往的沉寂,引领着盐井村走出了不寻常的乡村振兴步伐。

  盐井村的前身名属于“总溪”,名字来源于维新镇的总溪河,总溪河因水西安氏四十八目之一的总机安文思居住于此,而称“总溪”,意为众流成泾,很多条河流汇聚。1951年土地改革以后,在成立公社时,引用了宣化的名称,取名宣化大队,后改名为光明大队,成立村的时候没有村名;1963年,当时的工作队和工作人员根据当地(盐井)产盐的历史,百姓辛勤劳作、团结和谐、积极挣工分的表现取名为盐井村,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盐井村平均海拔1200米,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山水秀丽,并有万寿桥、明代彝汉双语墓等历史文化资源和王显章烈士墓等红色资源,全村结合当地实际,大力种植玛瑙红樱桃,截至2024年,全村种植玛瑙红樱桃2500亩,为农旅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红色文化绘底色
  在盐井村,每一寸土地都铭记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每一缕风中都飘荡着红色文化的悠扬旋律。盐井村,以红色文化绘就的底色,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王显章烈士的名字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镌刻在盐井村人民的心中。

  生于1928年的王显章,自幼聪颖好学,中学毕业后毅然选择成为一名私塾先生,传道授业解惑,以知识为笔,书写着对家乡的热爱与期许。然而,国家的召唤让他毅然决然地放下教鞭,于1950年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担任维新区中队文书。

  新中国建立之初,西南地区匪患猖獗,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王显章没有丝毫退缩,他挺身而出,在龙场一带与土匪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在那场惊心动魄的剿匪战斗中,王显章不幸壮烈牺牲。
  为了纪念这位英勇无畏的烈士,盐井村特意修建了王显章烈士墓,让后人得以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每年清明时节,盐井村都会举行隆重的祭奠活动,村民们自发来到烈士墓前,表达着对王显章烈士无尽的哀思与崇高的敬意,学校也时常组织学生到墓前凭吊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对烈士的缅怀,更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如今,盐井村在红色文化的引领下,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激情,探索着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红色文化,如同一股不竭的动力源泉,激励着盐井村人民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勇往直前。在这里,红色文化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激励着盐井村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教育蝶变展新颜
  盐井村的小学有着悠久而不凡的历史。解放前,盐井村尚无一所正规学校,教育的火种只能在极少数大户人家的私塾中闪烁,那时候的学生,不过是三五个,教师也仅有一人。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变迁终将带来新的曙光。1945年,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到来,盐井村成立了农民夜校。这所夜校的诞生,标志着盐井村教育事业的崭新开端,它打破了以往教育的局限,让更多的农民群众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在夜校的灯光下,农民们放下了锄头,拿起了书本,他们渴望知识,追求进步,用汗水与智慧共同书写着盐井村教育的新篇章。

  1951年,盐井村的教育事业迎来了更加蓬勃的发展。这一年,盐井小学正式成立,虽然条件简陋,仅以一座老寺庙为教室,临时制作了部分课桌椅,面积也不过百余平方米,但这一切都无法阻挡盐井村村民对教育的热情与渴望。教师们用墙壁涂上墨汁代替黑板,学生们则每天上下学都要带着桌凳,尽管不便,但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

  面对艰苦的办学条件,盐井村的家长们没有退缩,他们团结一心,出工出力,从不远的河沟中搬来石头和泥沙,砌成了桌凳的脚,再搭上家长们捐来的木板,一套套简易的桌凳就这样拼凑而成。这些看似简陋的桌凳,却承载着盐井村人民对教育的执着与追求。后来,通过协调,盐井小学又从法地小学借来了10套桌凳和3块黑板,至此,教师和学生才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桌凳和黑板。

  盐井小学的成立,不仅为盐井村的孩子们提供了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知识的种子,激发了他们对未来的无限向往。如今,盐井小学整体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跃,校园环境和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学校重新选址修建在盐井村砂锅组。新建的盐井小学,占地总面积约12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到了5034.85平方米。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宽敞明亮的教室,功能齐全的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等,为师生们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目前,学校共有教职工18人,学生319人,他们在这里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为盐井村的未来培育着新的希望。

  盐井小学,见证了盐井村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见证了盐井村人民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与无私奉献,它将继续承载着盐井村人民的希望与梦想,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
产业兴旺促振兴
  盐井村,一个曾经以传统农耕、外出创业和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村子,在时代的变迁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自2006年起,盐井村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开始种植玛瑙红樱桃,这一举措不仅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更为乡村的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截至2024年,盐井村800多户村民共栽种了2500余亩玛瑙红樱桃。这些樱桃树如同绿色的希望,屹立在总溪河畔,为盐井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种植效益的逐步提升,玛瑙红樱桃成为了盐井村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赏花尝果。

  在樱桃的带动下,盐井村的农家乐、餐饮、超市、娱乐等行业也随之火热起来。樱桃花的香、樱桃果的甜,在盐井村这片土地上发酵,形成了独特的乡村风情。游客们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鲜美的樱桃,还能感受到盐井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淳朴的民风。

  为了进一步提升玛瑙红樱桃产业的附加值,盐井村积极探索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他们激活地域“小樱桃”,打造乡村农旅新场景,将樱桃元素融入乡村旅游的各个环节。通过融入“果甜香”元素,构造樱桃特色风物场景,让游客在品味樱桃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盐井村的独特魅力。此外,盐井村还推进“动手摘”玩法,营造盐井旅游新体验,让游客感受到樱桃采摘的乐趣。

  如今的盐井村,已经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小村落。2500多亩樱桃树在总溪河畔熠熠生辉,成为了盐井村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石。盐井村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通过发展玛瑙红樱桃产业,盐井村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更带动了乡村文化的繁荣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展望未来,盐井村将继续坚持产业兴旺的发展道路,不断探索农旅融合的新模式,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高 毅 王丽红 张青青 丁妮妮

一审:罗   毅

二审:张   艳

三审:张应旭

文稿投稿邮箱:gtny2021@126.com

视频投稿邮箱:jzb3535118@163.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窗口——纳雍县融媒体中心

举报电话:0857—3525990

举报邮箱:gtny2021@126.com


看完请点亮下方

“赞”和

分享给更多人知道


珙桐纳雍
发布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纳雍县本地新闻资讯,开展在线互动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