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辨录】平乡县董家庄董氏宗祠

文摘   2024-11-05 07:29   河北  

       平乡县董家庄董氏宗祠

董氏宗祠,位于平乡县董家庄,当时处董宅中部。建于万历六年五月,第七世董勋操盖坐北朝南平地起房,由旧宗祠等建筑佐证,东西长12.5米,南北宽7.8米,使用面积东西11.3米,南北6.6米,二梁四柱(柱径0.4米)三路凛(不包括前后墙挑檐懔),长方橼,木架先起,从地面至梁底高4.4米,梁底至脊檀2米,脊凛至脊顶1.8米,房总高8.3墙体用材是砖坯白灰,平窗碱1.5米,墙外表卧砖到顶,内层土坯垒砌,后墙和两山头墙厚0.9米,前墙原为木制花棂,年久下部损坏改为砖墙。家庙竣工形成进深3间共长6.6米,面阔三间共长11.3使用面积75平米为扩大使用空间在后两柱与后墙之间建造了小木楼,高3.9米,东西长4.2米,南北宽1.8米,楼上、楼下存放祭祀用品等什物。

这座普通家族祠堂,历经风雨沧桑500年,巍然不动,经变迁,周围已是百余家房屋院落,其犹如鹤立鸡群,冠压群芳(房),老态庄重,古貌可掬。2012年燕赵都市报报道:在这次文物调查中,发现平乡县董庄董氏祠堂为明代建筑,保存相当完好,现存明清两代人物画像十多帧,精美如生。这一发现,显示出家族丰厚的人文积淀。我国历代都有平民百姓修建家族祠堂的世俗,祠堂遍及各地多如牛毛,而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至今保完好使用如初的稀如牛角董氏祠堂正是如此,荣列文物之列当之无愧。

董氏宗祠能够与时共进存留久远,自有巧妙之处,从设计用材建造,都显示董氏先人的聪明才智及精工匠艺。修建时坚持了坚固耐用的原则,方面创新改进(1)不求高耸求宽大平地起房,无台建筑,高度适中,力求扩大使用面积,梁平柱稳,提高安全系数,调整两梁四柱之间跨度,前两立柱靠近前墙,后两立柱靠近后墙,正厅中间扩大,柱不碍视,通透敞亮,房顶四周不出檐,避免出墙椽子先烂弊端,前檐内出厦,扩大屋内面积。(2)不求华丽求耐用就地取材,不媚名贵,只求优质耐久,木料以杨柳为主,砖瓦本土烧制,土坯固墙加厚,房顶是普通方砖兰瓦,数百年来墙不脱砖,顶不漏雨,木不腐朽,坯不碱塌。3)不求新颖求古朴。翻修时,修旧如旧,旧筑件能用则用。原址原盖,保持旧貌。聘请古建专家设计、监造,新用外墙砖为临清贡砖,地面为永年产仿古方砖,尽显古朴之态、古典之美。

董氏宗祠有三大亮点,(1)建构;(2祭祀年拜等礼俗;(3董氏先人撰编的专用对联和三十二条吊挂

在建构上,该宗祠原非宗祠,是待客之场所,只是后来改为宗祠,门里面上方的“客位”匾额即为证。

宗祠,记录着家族传统与曾经的辉煌,是家族的圣殿,也是祭祀、年拜的场所。董氏家族在祭祀和年拜上形成了一套传统的、固定的模式,并与时俱进,弃糟粕扬精华,添加了一些现代的元素,如直播、抖音、快手等,做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董氏宗祠的对联是一大特色,并有三十二条吊挂:
正墙对联: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    
                 教子孙雨行正路惟读惟耕
        横批:祖功浩大
北立柱对联:家庙享亲报宗功而酬先德                           嘉会合礼笃恩议彝正依伦
南立柱对联:昭穆相承此地幽明并序                               本支所衍斯时远近同亲
门口立柱对联: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
   或:祖宗培植恩泽大  子孙传流血脉长
三十二吊挂:     
     起从山右徙邢襄  几度薪传已兆昌

     万亩营家开世业  一经垂训重书香 

     田留祀事蒸尝香  祀纳先灵栋宇光

     余韵流风宁遽斩  千秋俎豆自辉煌

     

     节饯新春入画堂  追思列祖世生祥    

     德崇高阜瞻望远  泽普周天覆庇长

     灿灿箕裘传竹笠  绵绵弓冶兆瓜瓤

     贻谋创业神功大  对景观心念不忘

     

     神宗圣祖德难酬  敬备明香伏祷求

     瑞满金猊烟气润  祥飘玉蝶火光柔

     一腔精血隋觞滴  九转热肠共烛流

     告虔应知昭格远  春风愿早到斋头

     

     祭罢宗公撤肴馔  诸兄诸父留与燕

     称觞献颂族恩大  剩炙余羹神惠绵

     饮不尽情重饮饮  言难罄意再言言

     同堂长幼咸相庆  继往开来亿万年









扫描关注我们

觅文微语

 与你同行,相伴永远!

觅文微语
《觅文微语》,“永远不远”。 与你同行,相伴永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