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剑护蕾 · 微漫普法 | 未成年人防范网络侵害指南

文摘   2025-01-10 17:30   云南  


当代青少年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与网络息息相关,线上课程、交友互动,丰富了学习生活方式,更扩展了视野。如何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健康使用网络、有效防范网络侵害?一起通过下面的漫画来了解。



场景一:
未成年人平台打赏,二次退款难支持



基本案情

小州是一名10岁的小学生,趁妈妈熟睡,小州用妈妈的手机账号登陆短视频平台,看起了直播,还在该平台使用妈妈手机绑定的微信充值了近2万元,给主播们“刷礼物”。小州妈妈发现后便在该平台的“未成年人误充值退款”通道申请了退款。一个多月后,小州在家上网课,再次拿起妈妈的手机看直播进行打赏,金额累计14万余元。事后,小州妈妈再次申请退款时,平台却以“不支持二次退款”为由予以拒绝。平台认为,小州妈妈第一次申请退款时,平台方就进行了相关提示,若出现再次打赏行为,平台则不予退款。除此之外,平台方还发现,小州妈妈的账号在申请二次打赏退款后的一段时间内,仍有打赏行为,该账户存在多人混用的情况。为追回14万打赏款,小州的妈妈便以小州的名义将平台的经营者诉至法院,要求其归还通过自己账号充值、打赏的14万余元及资金占用利息,并赔偿其律师费。最终法院酌定退还2万元。

法官提醒

未成年人实施的打赏行为如果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且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则该行为无效,平台应将款项返还。该案中涉及未成年人二次打赏并申请退款的情况,能否退款成功则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监护人是否履行了监管责任以及平台的退款政策。如果监护人在首次退款后未能有效监管未成年人的行为,导致再次发生大额打赏,可能会被视为存在过错,从而影响退款的全额支持。因此,家长对未成年人使用电子产品有监督和监护职责,同时应对未成年人进行正确引导,提升其网络素养。


场景二:
未成年人误入网络赌博,行为违法要远离



基本案情

小陈是一名高中生,在某网络平台上看到一款捕鱼类的网络游戏,游戏客服称“只要玩游戏就可以轻轻松松赚大钱”,于是小陈在客服的引导下注册了该游戏账号并充值。小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充值了100元,有输有赢,100元很快就用没了。小陈很不甘心,认为玩几次之后自己就能掌握游戏的规律,这样便能轻松赢钱。于是他又充值了100元,之后便沉浸在游戏中。因为要不断充值,小陈把父母给的零用钱全投入其中,不够了就向同学借钱,甚至从网络平台上高息贷款,直至赌博输到数万元,被家长发现。小陈的父母选择了报警,后平台组织者因涉嫌开设赌场罪被绳之以法,小陈参与了赌博,但因未成年且初次违法被公安机关口头教育。

法官提醒

网络赌博平台将自身包装为棋牌游戏等网络游戏,通过赢币引人入局并施以小利,游戏者初尝甜头后便极易放松警惕,一旦充值更多的钱就会变成“待宰的羔羊”,再也无法赢回。一旦误入网络赌博迷局,将导致参与者负债累累,甚至有可能走上盗窃、诈骗等犯罪的道路。在此提示青少年朋友们,无论线上或是线下参与赌博均是违法行为,将有可能承担法律后果,甚至是刑事责任。因此我们在日常使用网络时,切记不要放任自我,寻求刺激,不要随意点击陌生链接或加入陌生群组,需保持警惕,远离网络赌博。


场景三:
未成年人遇网络欺凌,及时求助莫逃避



基本案情

小林是一名初中生,因为一个误会,小林被同学认为是告密者,随即遭到一些同学的辱骂,但是小林不敢把学校发生的事情告诉家长和老师,一直自己默默承受。后来同学间的微信朋友圈开始疯传小林是“渣女”,小林为了清白,联系了首发这篇文章的公众号管理员要求删帖,对方同意删帖但要求小林支付2200元的删帖费。小林害怕文章继续扩散,就支付了删帖费。与此同时小林患上了重度抑郁症,害怕去学校,害怕与人接触。最终在妈妈的帮助下,小林选择了报警,经民警侦查,相关公众号发布的文章内容不属实,该公众号管理人员因涉嫌犯敲诈勒索罪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法官提醒

侮辱诽谤、暴力威胁、人肉搜索等均为网络欺凌行为,在社交媒体上散布关于他人的谎言或发布他人难堪的照片,通过即时通讯平台发送有害信息或威胁、恶意公开他人真实住址或学校信息等。如果感受到被攻击,首先要向自己信任的人寻求帮助,比如父母、其他家庭成员或学校老师,如果不愿意告诉身边的人,也可以拨打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寻求专家帮助;如果欺凌发生在社交平台上,可以拉黑欺凌者并收集被欺凌的证据,并在平台上举报欺凌行为,情况严重的可选择向公安机关报案。此外,还要注意在网络上不要轻易公开自己的个人身份及家庭、学校信息等,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场景四:
未成年人遭网络诈骗,提高警惕速报警


基本案情

小李在玩手机时看到某直播间发布免费领取游戏皮肤的广告,小李扫描了视频中的二维码添加了对方微信号,对方通过微信视频指导其用手机扫码支付28笔,共计3900余元。后小李发现被骗,及时告知家长报警,但对方IP显示境外,案件正在侦办中。

法官提醒

现阶段较为典型的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诈骗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免费领取游戏皮肤、参加明星福利群、兼职工作赚零用钱等。请未成年朋友们切记不要轻易相信“免费领取”“大额返利”等广告语,不要随意添加陌生人为好友,更不要随意点击陌生人发送的链接或付款二维码。多多提高防范意识,增强是非辨别能力,远离网络诈骗之害。







来源 | 京法网事
编辑 | 张娇杨
审核 | 张   敏
终审 | 段晗娟

  

弥渡青年 | mdyouth
投稿邮箱 | mdyouth@163.com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弥渡青年
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