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实现统一。关于秦帝国的疆域,当时明确宣布“西至临洮、羌中”(《史记·秦始皇本纪》)。临洮,在今甘肃岷县,秦汉时属陇西郡。《汉书·地理志下》说:“陇西郡,秦置。”“临洮,洮水出西羌中,北至桴罕东入河。”所谓“洮水出西羌中”,是可以和“西至临洮、羌中”对照理解的。
临洮,是作为秦帝国界域醒目的地理坐标。《汉书·西域传上》写道:“及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临洮在秦史中留下的另一记录是在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出击赵国的秦军曾经在屯留发生兵变,叛乱者受到严厉的惩处,胁从叛军的当地民众也被强制迁徙到临洮。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八年,王弟长安君成桥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岷县古称临洮。图为岷县狼渡滩草原。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曹红祖《汉书·刘向传》载刘向上奏谈“天文”预示“时变”的史例,曾经道:“秦始皇之末至二世时,日月薄食,山陵沦亡,辰星出于四孟,太白经天而行,无云而雷,枉矢夜光,荧惑袭月,孽火烧宫,野禽戏廷,都门内崩,长人见于临洮,石陨于东郡,星孛大角,大角以亡。”刘向以为这些自然异象可以证实孔子的意见,“考暴秦之异,天命信可畏也。”
“长人见于临洮”被看作警示秦败亡的异象。《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写道:“史记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天戒若曰,勿大为夷狄之行,将受其祸。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大人”十二见于临洮,班固以为“天戒”,“大人见于临洮,明祸乱之起。”而秦始皇却“反喜以为瑞”,所谓“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其出发点也在于顺应天意。“大人”“见于临洮”,出现时“皆夷狄服”,班固理解为“天戒若曰,勿大为夷狄之行,将受其祸”。这可能与临洮地当秦西边,正当与“夷狄”相交的文化界点有关。不过秦始皇反而变本加厉,大行“奢淫暴虐”之政,其中就包括“务欲广地,南戍五岭,北筑长城以备胡越,堑山堙谷,西其临洮,东至辽东,径数千里”。临洮地方,成为长城工程的代表性象征。“大人”之“见”,也被班固解释为“明祸乱之起”的先兆。果然“后十四年而秦亡,亡自戍卒陈胜发”,灭亡秦王朝的大起义,竟然确实是由前往戍守长城的戍卒陈胜发起。海市蜃楼现象不仅频繁见于海上,也多见于沙漠荒原。这一情形在司马迁的时代就已经引起注意。《史记·天官书》写道:“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云气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积。”临洮以远的地区,正是《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谓“西涉流沙”之地,是沙漠荒原连天的“广野”。不能排除“长人”“大人”“见于临洮”由来于类似“海旁蜃气”的“广野气”的可能。类似情形,有《晋书·武帝纪》:“(咸熙二年八月)长人见于襄武,长三丈。”襄武(今甘肃陇西)和临洮(今甘肃岷县)相距很近,同属于陇西郡,是地形气象条件相近的地区。(王子今)审核丨康锦平
*声明:本文系转载,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