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这种政治文化,其实很难出现女总统

文摘   2024-11-08 10:19   河北  

这次美国大选中,虽然所谓的“民调”一直在渲染选情焦灼、哈里斯以微弱优势领先等等,但结果却更像是单方面的碾压。甚至都能被认作美国历史上共和党的罕见超级大胜利。

由此可见,大部分美国人还是反毒品、反零元购、反LGBT这种身份政治的,只是某些势力利用网络和媒体,把这些舆论放大了10倍、100倍。

但选票可不会。

所以,特朗普的胜出,确实因为民主党最近的表现实在太烂。还有哈里斯,这大姐除了不分场合的狂笑外,真的感觉不出有什么过人之处了。

然而,你再回过头看看2016年那次,就会发现,美国历史上的两位女性总统候选人,最终都败给了懂王。

从1872年到2024年,虽然很多女性都尝过竞选,但只有希拉里和哈里斯打入了决赛。

而且,哈里斯这次,只是个“捡漏”。算起来,也仅有希拉里·克林顿是从党内提名竞选中,一路拼出来的。

2008年总统选举,希拉里和奥巴马在民主党内PK。但民主党在黑人男性和女性白人之间,选了男人。不过,希拉里随后还是被邀请担任了奥巴马政府的第一任国务卿。

时间一晃又到了2016年。当年网上曾有戏称,美国人宁可选个“疯子”,也不要女人当总统。

这是2016年11月9日,希拉里败选演说的现场,克林顿难受的老泪横流。

希拉里在演讲过程中,依旧努力保持着微笑。

2024年这次,懂王再次PK掉了一个妇女。

以至于很多网友都开玩笑说,如果哈里斯真当了美国总统,那最难过的,或许就是希拉里了。毕竟,这老太太有多努力,大家都看见了。

当然,希拉里能力和精神头再足,也搁不住她身上污点确实不少,人品还时常遭到质疑。像2016年大选时爆出的“邮件门”丑闻,直接导致她丧失了大量选民的信任。

即便现在的美国政治圈打死不会承认,但还是那句老话,美利坚文化的骨子里,依旧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性别政治。

虽然美国白人的占比越来越低,但美国主流文化的底子,仍然是清教徒的那一套。

清教徒文化有很多正面的东西,比如教育人们要吃苦耐劳,注重家庭,坚守一夫一妻。但很多理念,却流露着对女性的全方位歧视。女人更多的只被当作生育工具和会干家务的“财产”。

你看这个描绘《五月花公约》签字的油画,现场只有一个女人,而且只是站在旁边织毛衣,并不参加讨论。即便当年的“五月花号”上的大多数人,都是携家带口来新大陆的。

再看17世纪马萨诸塞殖民对一位叫做安·哈金森的中年女子的审判。相关卷宗至今还藏在该州的州立博物馆里。

哈金森的罪名主要是,

1.哈金森在公共场合上抛头露面的组织人们一起探讨《圣经》。而且,她不仅组织女性讨论,还吸引了大量男性前来聆听;

2.哈金森说,《圣经》告诉大家,女人并不比男人更有罪,应该享有与男人相同的地位;

3.哈进森还“教唆”一名遭到家暴的女性离开丈夫。相关内容是这样写的:

如果一个妻子从家中逃走,那她就是个盗贼,不仅仅“偷”走了自己,还“偷”走了她身上的衣服。既然女人是“财产”,她们在公共场合就绝对应该“噤声”。你见过谁家的桌子板凳说话吗?

听着是不是有点熟悉?

这不是阿富汗塔利班的法令,而是当年某个旨在马萨诸塞州法庭上“伸张正义”的美国清教徒的原话。

审判时,已经生育了14个孩子的哈进森,正在怀着第15个孩子。但法庭竟然故意让一个孕妇站着接受持续数天的审讯。

最终,哈金森被驱逐出了马萨诸塞殖民地。

好在,不容于时代的哈金森,并没有被历史忘记。

200多年后的1922年,马萨诸塞州政府门前立起了安·哈金森的雕像。

在哈金森雕像树立的前两年,1920年,美国女性才正式获得了选举权。

然而,这时期的大部分领域,依旧是非常排斥女性的。

大家看下面这个照片,是今年5月18日,林徽因外孙女于葵代表林徽因,从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弗里茨·斯坦纳手中,接过了一份迟到百年的学位证书。

谈起追授林徽因学位的决定,现任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弗里茨·斯坦纳教授说得挺诚实:“林徽因女士没有被授予学位的原因很清楚,就是她的性别。”

原来,在那段岁月中,包括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内的所有“藤校”,以及绝大部分美国高校,虽然开始陆续招了少数女生,但却都不给女性授予相应学位。对女性开放的专业,也非常有限。

当年双双去美国留学的林徽因和梁思成,他们原本都要报考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专业。

然而,由于性别缘故,林徽因没有申请资格,只得转而报了擦边的美术系,同时选修了建筑系的几乎所有课程。虽然她相关的成绩要比那些本专业的同学好得多,但林徽因只拿到了美术专业的相关文凭。

不过,放在那个年代,宾大还算是美国名校里相对开放包容的。

就看哈佛大学,直到1947年才正式批准男女同班。

即便如此,同班里的女性学生仍无法取得哈佛本部的学籍和文凭,她们无论学术方面做得多么出色,毕业的时候,仅能拿到一个哈佛大学“女性附校”的文凭。

在哈佛大学,女生能和男生一样获得没有性别色彩的正式文凭还要再等到1963年,仅仅比美国黑兄弟们获得完整的公民权利早一年。

从二战后到1960年代,美国政府曾不断号召女性“回归家庭”;同时,在高等教育招考方面,对女生的名额,也做了特殊限制,来确保男人拥有更多的上升空间、工作机会。

这方面,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曾经生动地演绎了一番——像美国威斯理般著名的女子大学(宋氏三姐妹的母校),对学生的培养目的,仍在一切围绕将来的好姻缘打转,并不怎么鼓励她们主动获取学术成就,做职业女性。

女老师鼓励有天分的女学生继续深造追求事业,却被当成了误导,对方完全不领情。

直到进入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战后“婴儿潮”(baby boom)逐渐长大成人,这种状况才有所改观。

但女性要想获得跟男人一样的机会,依旧需要她们付出数倍的努力。

典型的,就看baby boom的代表,希拉里·克林顿。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学阶段的希拉里已经开始涉足政治,不但学习好,还是当年的知名反战学生运动领袖,上过《生活》杂志、《纽约时报》。

大学毕业后,希拉里又成功进入了耶鲁法学院。

当年,235名新生中,只录取了27名女生。

1973年,拿到了耶鲁大学法学博士的希拉里,进入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弹劾调查工作组”,负责尼克松“水门事件”的调查工作。接着,希拉里加入了比美国建国史还悠久的罗斯律师事务所(Rose Law Firm),她是罗斯律师事务所成立两个世纪以来的第一个女律师,和第一位女性合伙人。

再往后,希拉里一边忙工作,一边协助自己的丈夫连续6次竞选阿肯色州州长(从七十年代末到1992年),在阿肯色州做的有声有色。

上世纪七十年代,克林顿最初从政的时候,没有显赫的家世更没有钱,还因为第一次竞选议员失败,欠下了4万美元的债务。而那时克林顿在阿肯色大学法学院当老师的年薪只有1.6万美元,在做律师合伙人的希拉里,才是那个家里的“顶梁柱”。

和比尔·克林顿结婚后,作为独立精英职业女性的希拉里,依旧保持着娘家的姓氏,叫希拉里·罗德姆。

然而,当克林顿谋求竞选州长时,为了获得选民们更多的认同和接受,希拉里这才不得不按照美国人的传统,改了夫姓——克林顿。

即便她的名校毕业证上,写的都是希拉里·罗德姆。

 

30多年后,这个当年连自己姓什么都无法做主的女人,要去竞选美国总统。第一次,她在党内败给了黑人;第二次,她冲入了决赛,又败给了毫无从政经验的懂王。

所以,虽然美国如今表面看,搞出了72种,甚至更多的性别,公开歧视女性很容易遭到“社死”,可一旦你到了权力巅峰的对决层面,靠叠buff还是不顶用的。

说到底,在美国的这种政治文化中,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你都需要某一群人的肯定,你才站得住脚跟。而这群人的下意识里,对女性依旧是带着天然歧视的。

最后或许有人要问,如果说民选政府的女性从政会被歧视,为何女性处境极差的印度,还能出现女总理呢?

其实,英迪拉·甘地正如法国前总统施密特的评价一样,是“Zoon Politikon”——没有性别的政治动物。她的经历丝毫不能说明和影响这个国家妇女的普遍地位和共同命运。

英迪拉·甘地执掌印度17年,但并非是作为一个女人成为这个国家的领袖,而代表的是尼赫鲁家族和国大党——谁掌握绝对资源,谁就能获得权力。

在南亚的那种家族政治和强者政治的大环境下,威权、种姓、出身和派系的重要性早已经超越了性别差异的重要性,拨开这些重重光环,当地女性的悲惨状况,实际上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扭转和改善。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和改编!


黄娜老师
大学军事教师,头像就是我本人。军事国际领域创作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