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辛瓦尔“最后一战”的视频,大家肯定都看了。
怎么说呢?或许,以色列这不到一分钟的视频,给叶海亚·辛瓦尔带来的声望,比他自己奋斗一辈子的都多。而且是跨文化、跨宗教的世界范围的那种。
可以说,无论观者认不认同辛瓦尔和哈马斯的战斗目标,都很难不为之动容。即便你不信他们的教,但也会敬他是条汉子。
残垣断壁中,两个灰色对置沙发,其中一个坐着一位浑身上下布满灰尘的濒死之人。手断了,内脏也被震伤,连站都站不起来,却依旧沉着地向以军做出了最后的还击——朝无人机扔出一根木棍。
没有情绪,只有一种早知如此的平静。
大概率,咱们以后将会看到上述悲壮场面被反复致敬。甚至给做成雕像、纪念碑也是相当有可能的。
断臂,奄奄一息的辛瓦尔,向无人机投出“最后的武器”。
以色列用这样一个短短的视频,居然把对手给封神了。
原本,最近这段时间总有人说,辛瓦尔早就扮成妇女带着巨款逃到了国外,像他的前任哈尼亚一样,已经住进了中东的某个五星级酒店,正在花天酒地。
也有人说,他正在暗中和以色列媾和,只求一条生路。
还有人说,他擅于拿儿童或者人质当“肉盾”,整日躲在地道里...
然后,辛瓦尔死了,作为一个反以烈士死了。没死在某个五星级酒店里,而是像一个最普通的战士一样,手执步枪,在前线战斗至死。咽气时,身边没有任何人。
一时间,很多人都十分纳闷,这也太离谱了,以色列究竟是打哪儿来的勇气,居然把这个视频主动放了出来?
62岁了,正是含饴弄孙的年龄,辛瓦尔竟然在前线战斗到弹尽粮绝,“最后的武器”是一根小木棍。
以色列的宣传部门是不是哈马斯管的?
对此,有专家分析说,以色列决定公开这段视频,也是出于一番理性考量的。
这种分析认为,以色列在有意展示自己“尊重对手”的一面,意图让观众了解到,因为他们“尊重对手”,所以他们也非常值得尊重;
这...怎么说呢?
要么,是以色列太高估了全球受众的思维深度。
再或者是,做这个推理的人,一厢情愿的高估了以色列方面的思维深度。
现实,显然更倾向于后者。
要知道,自以色列建国以来,就没打过半年以上的持久战。
五次中东战争里,时间最长的是第一次中东战争,打了5个月,这已经是极限了。第二次中东战争只持续了6天,第三次打了6天,第四次打了29天,第五次则是打了36天。
而就一个天通苑大小的加沙城,以军愣是打了一年多。
仗打到今天这个份儿上,内塔尼亚胡政府急于给国内一个交代,以鼓舞士气,平息民众的不满,还可能幻想顺便威慑一下波斯的教士,甚至是埃及的将军和半岛的王爷们。
2024年4月,耶路撒冷,数万名以色列民众在议会大楼外举行反政府集会
至于帮助辛瓦尔封神的“意外效果”,以色列或许根本没来得及细琢磨,就直接把这个现场视频当作了重大战果的“佐证材料”,给官宣了。
毕竟,但凡有专人帮忙审审,只把辛瓦尔朝无人机扔小棍的那段“战斗到最后一刻”的两三秒给掐掉,整个场面也就没有如此燃情和悲壮了。
所以,很大可能是,以色列非常急于展示战果,根本没顾得上那么多。
毕竟,按照相关战报,这次以军打死辛瓦尔,并非那种提前计划周密的“定点清除”,而是有点“瞎猫碰到死耗子”的意思。
双方在拉法的巷战中偶遇。开始交火。
以军这边不仅人多,还有坦克,但辛瓦尔一行三人只随身带着轻武器。
不过,因为这三人都戴了面罩,以军最开始只当他们是普通的哈马斯成员。
三人在激战中被打散。受重伤的辛瓦尔独自躲进了一栋建筑的二楼。
然后,以色列军用肩扛式发射器向辛瓦尔所在建筑发射了一枚轻型导弹,并投掷了两枚手榴弹,同时部署了无人机协助行动。
几番折腾后,以军的一架无人机拍到了房间里有一个戴着面罩、手臂和腿部受伤的人影。
紧接着,就是悲壮的“最后的战斗”场面。
深感被挑衅的以军,又向人影的坐标位置发射了一枚炮弹作为回应。
第二天清晨,以军进入该建筑,扒出了瓦砾中依旧紧握AK47的尸体,揭下面罩后惊喜的发现,死者竟然是辛瓦尔。
以军截取了一段手指证实了辛瓦尔的DNA(样本是辛瓦尔在以色列蹲监狱的时候被以方采集并保存下来的),也确认了尸体的佩枪,以及现金,手表,证件、口香糖等其他随身物品。
所以,以军胜利的果实,确实来的太突然、太意外,搞得以色列都没顾得上认真考虑一下宣传后果。
这方面,以色列就跟老道的美国有明显差距了。
你看,美军猎杀本·拉登的行动,为什么没有任何直播影像公开呢?很大程度上,就是怕播出本·拉登拿枪和美军对射抵抗的画面,会适得其反的激励了各色“圣战”人士。
在镜头前跪地求饶,或者任人摆弄,落魄老头,可怜巴巴,就像萨达姆被活抓、卡扎菲遭遇群殴一样,那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效果。
试想,辛瓦尔要是知道以色列人后面会把他临死时的不屈斗争都拍出来发表,多少也得再去给那个无人机操作员托个梦,拉着他的手说一声——谢谢啊。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和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