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街与小岗一一中国农村兴旺之路与衰退之路

民生   2024-11-26 12:00   北京  

  今日偶尔读到了《死亡之路还是光明之路——看小岗村与南街村的道路之争》(2024-10-23 11:18:46来源: 人境网   作者:左轮)一文。作者开头谈到:“一直以来,被称为“共产主义村庄”的南街村及其他一些走集体经济的村子一直为人们所争议。以南方系为代表的自由派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整日期待这些集体经济村庄的破产,甚至炮制了不少破产的谣言;而在左派队伍里的不少人则是大力认同这些集体经济村庄,认为这些村庄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典范,其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农村应该大力发展这种模式。”

  南街村与小岗村的两条路线,事实上代表了中国农村发展的两条道路:即集体经济发展的道路和个体经营的道路。

  一,从互助合作到公社化的发展,中国农村走向兴旺之路。

  新中国成立之后,并不是一开始就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中国共产党在取得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顺应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利益要求,进行了土改,建立农民土地及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

  在我国,农民的个体所有制起始于先秦时期的秦孝公与商鞅变法形成的耕战制度。这一制度从秦国到1949年建国时为止,存在和发展了二千多年。在从秦朝到宋元时期,这种基本制度在世界上都是处于先进地位的。但是,自从西欧以工场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之后,社会生产逐渐向分工与协作的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而我国直到明清时期却一直延续着这种自给自足、个体单干的家庭经营模式。因此,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方式事实上已经落后于西方国家至少有二百多年的时间。

  在1618世纪的英国发生的圈地运动,就是西方国家消灭小农经济的典型事件。因为羊毛出口的增长和养羊业的发展,领主用暴力或欺诈手段强占农民公地和份地,用栅栏、篱笆、濠沟把土地圈围起来,变成领主和贵族的大牧场或大农场,迫使农民成为雇工或流向城市,或者成为乞丐、流浪汉等。这是英国消灭小农经济的过程,也是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化的过程。“资产阶级使乡村服从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地增加起来,因而使极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象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的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第28页,1949版本)。1840年的鸦片战争,一个小小的英国,竞然靠一万多人,在数年之间用炮舰打败了拥有数亿人口的大清帝国,不仅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更重要的原因是继承了二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清皇朝作为中国式的封建帝制早已经腐朽透顶、道德沦丧,民心尽失,没有了组织民众抗拒外敌的能力。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发展二、三百年的世界背景下,自耕农的个体经营方式早已是落后的、过时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要么是被资本主义消灭(类似英国的圈地运动),要么是通过合作化的途径逐步过渡到土地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因此,农户个体经营的生产方式只能是一种暂时的过渡生产方式。

  正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特别是在农民个体经营之后出现出现有两极分化的发展趋势的情况下,在我国农村产生了互助组的农民合作方式,之后又发展到合作社,而合作社从低级到高级的阶段性发展,完成了从农民的土地和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到集体所有制的性质转变。最后高级社又进一步规范为人民公社体制。而人民公社经过三年的试行出现问题之后,中央又对人民公社体制进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调整,从1962年之后,人民公社事实上才进入正常发展的轨道。事实上,去掉1958年到1961年的几年探索期,人民公社正常发展的时间从1962年到1983年,只是短短地存在了20年左右的时间。但是,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中,人民公社适宜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农民有了集体这个自己的组织。许多过去不能办到的事情,人民公社时期办到了,使我国农业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实现了从原始种植到科学种植的根本转变。生产队建立了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制度,每个社员,既可以通过社员大会决定生产队的重大事务和决定队长及其它队干部的任免;又可以凭借劳动投入参与生产队的生产成果的分配。这种体现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的制度是人民公社所独有的。参加集体生产的社员可以真正地多劳多得、通过自己的踏实劳动来满足自己和家庭的需要,满足自己的公共需要。人民公社时期的家庭,夫妇两个抚养三、四、五个孩子的情况十分普遍。这是因为劳权制度的建立,使社员的收入既直接与自己的劳动投入情况相联系,又直接与集体生产成果相联系,形成了多劳动可以多得的生态环境。另外社员还拥有在集体对困难家庭照顾和无子女老人的保障上。一些家庭由于孩子多,劳动力少而暂时陷入困境,生产队会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照顾,以度过困难期,而对那些无子女的老人,则采用五保的方式以保障其晚年的生活。人民公社社员的的优越性还表现在受教育的方面的良好环境。从没有学校到大队有小学,公社有初中、高中;从没有书读,到2-3元一学期的书杂费;对社员来说,这是一种福气。人民公社在医疗卫生体系的普及。社员有生了病,大队有卫生所,公社有卫生院,只有真正生了大病才需要去县城,方便而又便宜。人民公社社员的富有还表现在婚娶成本很低,男女青年崇尚勤劳致富,普通人成家立业没有太大的压力。更重要的是人民公社的优越性还表现在具有一支真正为人民服务,与群众相联系的社队干部队伍。干部深入社队,与农民同吃、同劳动,成为当时一种普遍的良好的风气。

  人民公社到1983年结束,虽然它从根本上改革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使我国农业实现了农业生产电力化和水利化、农田种植与管理科学化、并开始了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过程刚刚完成了创业期,尚没有进入到农业机械化和农村工业化发展之后的劳动生产力提高带来的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和农村就地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收获期体验,这是人们对人民公社多有不满的原因。好在有周家庄、华西村、南街村等坚持集体经济的单位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把人民公社没有完成的后三个发展阶段一一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农村工业化发展阶段和农村就地城镇化发展阶段,都已经走完了。随着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按劳分配中满足公共需要的部分,在周家庄、南街村等单位已经把集体成员的家庭需要的吃、喝、住、教、婚姻、医疗、养老等大项开支都实行了按需分配,实现了从按劳分配为主到按需分配为主的根本转变。

  我们把周家庄、华西村、南街村等集体经济发展的单位与人民公社发展的完整过程联系起来,我们看到的是我国农业和农村从原始的生产、生活状态向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发展的图景。是从共同的艰苦奋斗到共同富裕的发展图景,是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向共产主义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的图景。

  二,从生产队到分户单干,中国农村进入衰亡之路。

  在头条上浏览,看到有网友上传了两张八十年代解散大集体的后农民田间耕作的情景:一张图是两口子一拉一推在犁田;一张图是一家三口女的在后扶犁,父子在前拉犁。此情此景让人叹息。其实这种情形一点也不稀奇。即使到了四十年后的今天,你到农村去,那种原始种植的劳动场景依然会看到。在一开始分田时,农民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因为个体种植,你需要生产工具呀,集体散伙了,一切都要自己来想办法。例如,没有了拖拉机耕田,就是耕牛你一户人家你也养不起,那只能靠人工翻地;还有你必须自己创办一套脱粒机械,那是七、八百元的开支;还有自己要配备喷雾器等等。按理说,我国工业的发展,早就具备了农业全面实现机械化的条件。但分户单干方式,事实上使机械化变得非常鸡肋:一家的承包田就那几亩地,而且还分好几处,自己创办农业机械,既缺乏实力,也不合算;请专门服务的机械来作业,你那小块田人家也做不出工作量,机器在田里尽是转圈圈,人家来了一次、两次,后来就不来了。那你怎么办呢?要么就是人工来种;要么就是不种,把田荒了。

  对农民来说,一开始分户单干,似乎有一种放松的感觉,因为他们自由了。没有了集体的约束,自己可以决定自己怎么干了,譬如原来集体要求精耕细作,现在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可以怎么省力怎么来;但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农户个体经营,能够进行专业化经营副业的、发展成为个体老板的毕竟少而又少,而绝大多数的人,还只能是种粮食。而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原来公社进行公共服务的部门反过来都变成了追求盈利的单位,农民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粮食价格虽然有所上升,但幅度有限,而化肥、农药、种子、机耕费等各种费用成本却在大幅上升,这决定了农民种田收入上升有限、甚至会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教育、医疗的资本经营,从“劳动最光荣”到“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的转变,又决定了生活费用的大幅提高。“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买不起房,娶不起媳妇,生不起孩子”也就成为了现实。

  曾经的、可以养活一大家子的种田行业,可以负担三、五个孩子的农村,现在种田人靠种田连自己也养不活了。于是,外出打工,成为年轻人必然选择。于是农村慢慢变成了空壳。当大量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后,事实上农业已经被淘汰了。网上有打油描述现今的农村:过年回乡村,归来泪满巾;田荒藏野兔,不见种田人。难寻儿时伴,多见老少孙。青壮搓麻将,翁妪带幼孙。儿童多留守,未见爹娘亲。偶见两书生,手机玩不停。蓝天依旧在,碧水无处寻。乡音虽未改,面容已陌生。红砖碧瓦青,豪宅空无人。

  近日,我碰到一位村干部,向他了解了当今农民种田的情况:一般的承包户家庭,已经不再种田了,承包的责任田转租给种田大户种植,承包户拿1200元的租金,在这1200元租金中,种田大户自己出400元,国家补贴400元,村委再补贴400元。也就是说,现在的农村,连农民都要靠别人来养活了。

  看到一篇《中青报|农村老人自杀......触目惊心!》(刘燕舞昆仑策网 2024-04-20 14:19 安徽)的文章,专门介绍了农村老人自杀的情况。武汉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同时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项目主持人的刘燕舞走进湖北、山东、江苏、山西、河南、贵州等11个省份的40多个村庄。文章谈到刘燕舞【他用驻村400多天的调查数据,画出了一条“农村老年人自杀率”的曲线:从1990年开始,中国农村老年人自杀率大幅上升,并保持在高位。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不久前香港大学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近10多年来中国自杀率陡降一半,“跌至世界最低行列”,每10万人自杀人口不足10例。“中国的自杀率总体上是在下降的。”刘燕舞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然后换了一种沉重的语气说,“但是,农村老人却越来越难以摆脱这条(自杀的)路,这或许是他们稀释和消化现代老龄化社会痛苦的特有方式。”比起亲儿子,药儿子(喝农药)、绳儿子(上吊)、水儿子(投水)更可靠林木文的死,并没有在老人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激起多少波澜。甚至,老人曾当过村支部书记的儿子,也没有像刘燕舞以为的那样责怪妻子,而是“很坦然”:“人总是要与活人过的,难道还与死人过日子不成?”刘燕舞说,自杀在当地被视作正常、甚至合理的事。村民们觉得犯不着议论并得罪他的儿子,“死了的也就死了”。不仅是普通村民,乡村医生对待自杀的态度往往和村民一样,“将其看作正常化的死亡”。特别是当老人得了疾病又“磨不过”,选择自杀,乡村医生“都不觉得这是自杀”。】文章谈到“‘2000年以后,农村老年人自杀率升高特别快,且水平极高。’刘燕舞不无忧虑地说,【用‘极为严峻’来判断这一形势并不为过。】刘燕舞认为,在病态的自杀潮背后,更多的是经济高度分化后,给中年人带来的集体焦虑,那就是他们如何在市场社会中轻装上阵,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并胜出,无疑,作为比他们更加弱势的老人,就成了他们要甩掉的包袱。‘我自己负担都这么重,我哪能顾得了老的?’一些访谈农民直白地告诉刘燕舞。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京山的今天可能是很多地方的明天每年,刘燕舞有3个月在农民家中做田野调查。”

  “据刘燕舞统计,农村老人自杀最主要的原因是生存困难,其次是摆脱疾病的痛苦,两者合计占直接死因的60%,之后是情感问题。‘换句话说,要减少老年人非正常死亡,就要解决三个问题:不饿死,不病死,不寂寞死’。刘燕舞建议,缓解当前矛盾,可以建立一种‘新集体主义’,通过半市场化、半国家化的居家养老,来缓解当前农村的养老和医疗矛盾。”农村老人自杀现象的频繁出现,反映了当今农村存在着的诸多问题,而且是对未来是一种很不好的预示。面对老年人这种生存状况,会使年轻人对生育子女、甚至结婚的意义者产生怀疑。

  实践是真理检验的标准,而作为改革先锋的小岗村,用他们的行动,揭示了一个个体经营和集体经营的正确与优劣的问题。作为改革第一村的小岗,并没有因为分田单干过得比其它地方更好。在现代社会竞争中,单干方式是最没有竞争力的方式。小岗村的改变一时解决了吃饭问题,却二、三十年没有解决致富问题。因而有了省政府的下派第一书记,有了三番四次合作化努力,有了学习南街村、大寨村的动作,……。


中再农废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分会探索建立规范可行的农林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与种养殖合作社、收储运环节、再利用企业及科研机构共同搭建平台,探索秸秆、畜禽粪便、农膜地膜及林业废弃物等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循环模式,促进绿色生态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