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主题
地理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www.wgeoc.com
郑 必 坚
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理事长、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中国外交学会高级顾问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组长、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室务委员、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的政治助理、国务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总干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马列所所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委员会常委。中国和平崛起的倡导者,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的整理执笔人,参与了1982年后历次中央大会文件的起草,是中特理论的主要专家之一。
秦 大 河
陈 发 虎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兰州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曾任兰州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环境变化、气候变化及史前人类—环境相互作用研究。主持完成国家“97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和重点基金项目、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教育部学科引智项目等10余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科学院A类先导联合攻关项目研究。论著总被引20900多次,SCI刊物总被引11400多次,H指数53,是国际地球科学前1%的高引用科学家。研究成果曾入选Science刊物评选的2019年度十大科学突破、Science News评选的十大科学新闻、美国考古杂志评选的十大世界考古发现、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国十大科技新闻,2015、2019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十大进展,获省部级科技奖和社会科学奖12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
陈 德 亮
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挪威科学和文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哥德堡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国际科学理事会会士。瑞典哥德堡大学奥古斯特·罗斯(August·Röhss)讲席教授,国际知名的气候学家。在区域气候与大气环流的关系、气候动力学及气候变化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先后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0余篇,编写专著两部并参与了八本专著的写作,研究成果被引用55000余次,H指数94。为多个政府、政府间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以及国家研究资助机构担任科学顾问和评审专家,参与和领导了多个国际计划和组织,担任多项国际科学大奖的评委,是具有全球视野的战略科学家,在世界科学界有着重要影响和地位。
崔 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巴地球科学研究中心中方主任、“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所属国际防灾减灾科学联盟(ANSO-DRR)共同主席,以及四川省科协副主席和中国探险协会主席等。主要从事山洪泥石流、滑坡、堰塞湖等山地灾害研究,在灾害形成机理、运动规律、成灾机制、风险分析、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治原理方面取得了独到的认识和系统的理论成果,在汶川地震、委内瑞拉泥石流等国内外重大灾害应急减灾中取得成效。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世界水土保持协会(WASWC)“杰出研究者奖”、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自然灾害研究成就奖(Sergey Soloviev奖章)等奖励和荣誉。
王 艳 芬
中国地理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曾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独立理事等职位。长期从事土壤生态学研究,开展草地/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对人类活动干扰和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在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对人类活动干扰和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对我国草地管理理论的深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金委中美生物多样性合作研究等科研项目,主持青藏高原第二次科考湿地生态系统综合考察。获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青海省科学进步二等奖等奖励。
宋 长 青
中国地理学会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和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主任,《地理学报》、《干旱区地理》、《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中国地理科学)》副主编。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长期从事地理学思想方法和地理学综合研究,结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发展共性与异质性问题,聚焦于地理学研究基础思想的革新,积极推动地理学研究范式的创新。在研究成果层面,推动地理复杂性概念的深化,特别强调人文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地理区域综合研究取得系统成果,包括“地理学的区域集成研究”“地理数据-问题与研究范式”“地理问题与地理尺度”“地理数据与地理思维”等方面,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
张 小 雷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党组副书记、厅长,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主要从事城市地理与区域规划研究,主持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多项科研项目。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建设部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排名第一)和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主编、副主编和参编著作9部。
杜 德 斌
华东师范大学地球科学学部主任、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和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兼任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杜德斌工作室首席专家、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兼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学和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科学学研究会理事长、《世界地理研究》期刊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世界地理主编、《辞海》世界地理学科主编。长期从事科技创新战略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等领域的研究。
刘 鸿 武
著名非洲研究专家,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非洲议程理事会理事、外交部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理事、外交学院兼职教授、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等。多年来致力于非洲研究与人才培养,在艰苦条件下作为中国非洲研究的重要组织者与推进者,出版了大量论著,开辟了中国非洲学的新空间。关于非洲的相关研究获得国家外交部、教育部、中国社科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因在非洲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荣获中非人民友好协会授予的“中非友好贡献奖”。
Vladimir Kolosov
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地理学会名誉会员,俄罗斯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副主席(2006-2012)、主席(2012-2016)、IGU政治地理学委员会主席(1996-2004)、俄罗斯地理学会副主席、俄罗斯地缘政治研究中心主任、莫斯科国立大学世界经济地理系主任。还曾荣获法国勒阿弗尔大学荣誉博士等多项荣誉。长期从事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社会地理学、世界城市和大都市地区研究,共出版350余篇论文,其中政治地理方向的论文在俄罗斯国内产生了重大影响。曾担任Political Geography、Geopolitics、Geographia Polonica等学术期刊的编委。他指导并参与了许多国际合作项目,为地理学的国际交流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Lily Kong
中国地理学会外籍会士,新加坡管理大学教授、校长,系新加坡首位女性大学校长。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任教并担任过多个高层管理职位。Lily Kong教授研究兴趣广泛,并以亚洲城市转型以及社会和文化变革的研究成果为人熟知。她出版了大量关于社区间关系和社会凝聚力、民族认同、文化政策和文化产业、创意城市和创意经济、城市遗产和保护、移民和教育的著作。担任多家国际期刊编委,在学术上成绩卓越,获得了多个国际奖项认可,包括美国地理学家协会罗伯特·斯托达德奖和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授予的维多利亚奖章。在斯坦福大学2020年发布的研究数据中,被列入地理学领域全球前1%顶尖科学家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