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第十四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在深圳盛大开幕

学术   2024-11-11 01:00   中国  


第十四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

2024年11月9日上午,第十四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在深圳市光明区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盛大开幕,会议主题为“百姓园林 共享风景”。本届年会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政府、深圳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广东省风景园林和生态景观协会、广东园林学会、深圳市特区建工园林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承办,得到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支持,共有来自风景园林及相关行业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媒体等1800余人参会。


△大会现场


风景园林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学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风景园林的综合服务功能,营造百姓喜爱的风景园林。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完善共商、共建、共享的机制和路径,倡导公众参与,营造公平共享的风景园林,是当前风景园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风景园林建设的必然方向。


本届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人民城市理念,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聚焦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生态保护治理、绿色低碳发展、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等目标和行动,交流研讨风景园林最新理论成果与实践创新,着力探讨新时期风景园林行业发展定位和思路,全面总结服务百姓生活的方法、举措和经验,推进风景园林行业高质量发展。


△会议期间举行大学生设计竞赛获奖作品展览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论文墙报展示


开幕式

9日上午的开幕式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贾建中主持,他对光临大会的各位领导、嘉宾和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各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工程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李如生,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王凯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园林绿化处副处长汤飞,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会(IUCN)原主席章新胜,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主席布鲁诺·马奎斯(Bruno Marques),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监事长、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高翅,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贾建中、李雄、张勇、王翔、王磐岩、杨锐、朱祥明、金荷仙,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秘书长左小平,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勇,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党组书记、局长孙玥,副局长陈迅、阮琳,广东省风景园林与生态景观协会会长刘锦红,广东园林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彭承宜,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一级巡视员产耀东,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国宏,深圳市科协党组成员、驻会副主席石兴中,深圳市光明区委书记蔡颖,深圳市光明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党组书记邱浩航,深圳市光明区委常委、区委区政府办公室主任李兴亮,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党组成员孙国应,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彭颖,深圳市风景园林协会会长韩德宏,深圳市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何昉等出席开幕式。


李如生理事长、王进展书记、张勇厅长、王凯峰副司长、章新胜原主席、布鲁诺·马奎斯主席、产耀东副秘书长分别致辞。


致辞嘉宾

李如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工程师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

李如生理事长表示风景园林行业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提出,要通过保护城乡大生态、打造城市新场景、营造百姓新生活、活化文化遗产利用和推动治理能力提升等措施,推进百姓园林实践,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王进展书记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他表示中国科协将继续支持学会发展,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风景园林科技工作者应主动服务国家大局,投身美丽中国建设,提升群众福祉;二是创新发展中要赓续中华园林文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三是深化学会治理改革,提升学术活动质量,完善园林人才评价体系。


张勇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

张勇厅长着重提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园林工作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重要指示,以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在推动风景园林行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广东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深圳的“山海连城”计划使城市走向更绿色、更韧性、更宜居、更人文、更智慧的发展模式,为全球城市生态治理提供新路径。


王凯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 

王凯峰副司长指出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提升城市绿地服务功能。他提出了三点意见:首先,强调坚守初心使命,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通过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推进口袋公园建设、提升公园服务功能,为人民群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其次,聚焦转型发展,适应城市更新行动的要求,全面提升园林绿化行业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第三,坚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园林绿化事业。他认为风景园林行业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服务广大群众等方面起到了重要载体作用,是建设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章新胜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会(IUCN)原主席

面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章新胜主席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国际社会需重视合作与共建共享,并探讨了风景园林的核心价值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提出七条建议,包括推动生态产业化、建造公园城市、保护生物多样性、倡导公众参与、创新驱动发展、强化人才战略和加强国际合作,以实现风景园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布鲁诺·马奎斯(Bruno Marques)

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主席

布鲁诺·马奎斯主席认为面对快速城市化、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挑战,风景园林行业肩负着创造韧性、可持续和公平社区的使命。他呼吁与会者积极参与会议,通过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绿色基础设施的发展,实施自然解决方案,并开创创新设计以减少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产耀东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一级巡视员

产耀东副秘书长指出深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园林工作的重要指示,推动“山海连城 绿美深圳”生态建设,形成了蓝绿为底、山海连城、花开四季的城市风貌。他表示本届年会主题“百姓园林 共享风景”紧扣时代脉搏,服务发展大局,将为深圳市风景园林事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主持人

贾建中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



荣誉时刻

在主旨报告环节,还举行了“荣誉时刻”。期间进行了五一劳动奖章颁奖仪式,于长青、余兴卫两位同志荣获此殊荣;张国强老先生被授予“大爱风景园林师”称号,以表彰其在风景园林领域的卓越贡献。此外,中国益民文化建设基金会风景园林专项基金正式成立,基金会理事长刘霞在仪式上讲话,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秘书长左小平宣读倡议书。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监事长高翅主持“荣誉时刻”仪式。


△李如生理事长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于长青、余兴卫颁奖

△“大爱风景园林师”称号获得者张国强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张勇宣读表彰决定

△中国益民文化建设基金会理事长刘霞讲话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秘书长左小平宣读倡议书


主持人

高翅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监事长


大会报告

开幕式之后,中国工程院孟建民院士、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布鲁诺·马奎斯(Bruno Marques)、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马蒂亚斯·科道夫(Mathias Kondolf)教授、东南大学成玉宁教授、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香港园境师学会副会长陈彦璘博士、华中农业大学包满珠教授、同济大学刘悦来副教授、日本千葉大学章俊华教授分别作大会报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李雄、杨锐、金荷仙分别主持大会报告


大会报告1

报告嘉宾

孟建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建筑设计大师

题目:微空间建筑的创作与实践

在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孟院士提出从空间细胞的研究切入,结合“双碳”战略,以产品的视角,开展微空间建筑的创作与实践,为人居环境的升级改造提供保障,以应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新需求。他强调将建筑创作取材于传统文脉、取向于当下、取向于未来,研究建筑可从大体系或细胞空间单元入手,未来建筑空间单元可能颠覆传统稳定状态,具备置换的可能性。他展示了空间细胞组合关系多样,可聚合、离散形成不同功能系统,如居住单元聚合可成宿舍或方舱医院的单元整合。


另外,孟院士回顾了微空间建筑的发展历程,从2000年研究微型多功能建筑单元并获专利,到2017年成立微空间技术公司,至今已研发出19种微型单元空间类型。他以全球首个室内卫生间、微型城市驿站、微宅/微民宿为例,讲述产品成果与应用场景,提出以商养建的模式。孟院士的设计遵循极小、极净、极简、极易、极少、极精、极省的七极原则,旨在通过健康、高效、人文的“微空间”研究与构建来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新需求,他倡导以灵活机动、平急结合的崭新姿态,创造人类未来的美好生活,为城市发展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布鲁诺·马奎斯(Bruno Marques)

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主席

题目:从愿景到行动:风景园林对生物多样性未来的贡献

布鲁诺主席的报告指出,城市生物多样性为生态系统提供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人类的活动,生物多样性正在迅速减少。城市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高身心健康、融合自然与构筑环境,风景园林在应对生物多样性危机和塑造可持续环境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将人类与自然、文化、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IFLA一直聚焦于气候行动与生物多样性,健康、福祉和以自然为本的解决方案,社区参与,科技与基于实践性的设计,粮食安全,传统理论和本土实践相结合六个内容。


报告深入审视了风景园林师在将生物多样性考虑因素融入城市设计、规划和管理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与机遇,防洪公园、城市绿色屋顶、生物多样性的社区花园、生态修复项目等是风景园林应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核心内容,同时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的创新方法、工具和技术。他提出,风景园林师在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未来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有能力塑造未来的城市,创造出既美丽又充满生命的空间。在联合国全球生物多样性指引的大框架下,IFLA呼吁采取合作行动和倡导,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为所有人设计一个更加绿色的未来。


马蒂亚斯·科道夫(Mathias Kondolf)

美国伯克利大学(UC Berkeley)风景园林与环境规划教授

题目:城镇河流:复原共享的河流景观

在当前城市生态修复的背景下,马蒂亚斯·科道夫教授致力于探索恢复河流自然功能的方法。他强调生态价值取决于自然河流过程,其中河流水文的生态连接性依赖于纵向、侧向和垂直的连接性;河流的社会连接性应包括沿着河流和跨越河流的人、物、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他通过多个案例,如内华达州的Wingfield公园、日内瓦湖、活水公园、罗纳河、伊萨尔河等,展示了如何通过提供娱乐资源和恢复河流的生态及社会连通性来改善低收入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首尔清溪川项目作为生态修复的反面案例,他认为只能被称之为一座线性的“喷泉”,指出其虽在社会连通性上取得成功,但由于缺乏自然水源和季节性水流,以及河床底部的塑料防水层,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修复。另外,印度的萨巴马蒂项目也被作为改造的反面案例,方案消除了自然河流过程,转而采用一种虚假的自然景观,即混凝土人行道和一成不变的人工湖。他指出该项目只为富裕居民增加了社会联系而忽略了贫困人群。


报告最后提到日内瓦艾尔河项目,是一个社会和生态修复均成功的案例。通过建立一个多通道模板,河流将自行冲蚀通道并留下“岛屿”来选择路线,形成“菱形”走廊,让河流自然演变,从而拥有了自由的走廊,呈现城市环境发展历程的遗迹,激活了河道的社会联系。


主持人

李雄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


大会报告2

报告嘉宾

成玉宁

东南大学特聘教授,江苏省设计大师

题目:数字景观进展

成玉宁教授的报告系统展现数字技术在风景园林领域研究与运用最新进展,他将数字景观归纳为三个阶段,即数字景观、数智景观和智慧景观。第一阶段以利用数字技术提高对环境的认知、分析和判断精度为核心。它侧重于多元数据的采集、定量分析、三维建模、数字化建造、生态监测监控以及可视化展示。在这一阶段,风景园林从传统经验描述转向了数字化描述,规划设计因此变得更加精准。例如,GIS、遥感和GPS技术的应用使得大规模场地分析和规划成为可能。第二阶段重点在于深度利用数据,包括人工智能和智能化的探索。全数据流对全产业链的支持成为核心,即从数据的采集、处理到应用的全过程。风景园林行业开始实现参数化设计,全程可控,不再依赖单纯的经验判断。在这一阶段,主讲人研发的乡村数字景观平台得到了科技部专家的高度评价,标志着行业在数据应用上的重大进展。第三阶段是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景观管理。重点在于自主纠偏、自我分析和自我完善,以减少人为错误,提高管理效率。智慧景观阶段利用数字系统赋能,实现过程自动化,动态感知、自主识别与判断决策。


成教授表示他们正在构建一个数字孪生与智慧景观应用系统,两套平台和N个应用场景,旨在实现园林管理的无人化,提高行业的智能化水平,以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新需求。


俞孔坚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土人设计首席设计师

题目:传统智慧与城乡生态重建——治愈地球的中国模式

俞孔坚教授针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存危机与气候变化、文化与生活方式危机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他结合30多年的研究,采用跨学科视角,将传统生态智慧、景观生态学、生态修复学和信息科技相融合,发展出一套旨在高效保护和修复生态、提升城市韧性的理论体系和工程技术。俞教授的“生态优先”策略,从国域尺度、区域尺度、城区尺度,强调判别和构建多过程、跨尺度的生态安全格局,整合和修复生态基础设施。


他提倡基于自然的中国模式,将传统智慧进行模式提炼、增强设计、运行检测,构建生态设施基础工程,适应季风气候和人多地少的国情,以实现生产生活的可持续性。主要从绿色海绵(基于自然的水韧性基础设施)、生态防洪基础设施(人水和谐韧性美丽)、基于自然的水土净化基础设施、变灰为绿(构建城市综合生态基础设施)、湖海污染治理的生态基础设施、气候适应(美丽国土的韧性海岸)、传统农业智慧(丰产而美丽)、共享乡愁与风景(潜入、改造、再造)、生态智慧营造低碳建筑(让园林走入百姓人家)等几个方面,例举一系列实践说明。他探索的中国模式已在国内外得到认可和应用,如俄罗斯海绵城市和泰国曼谷中央公园等项目,正在引领国际生态治愈地球的行动。他的理念和实践不仅为城市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全球生态可持续性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陈彦璘

香港园境师学会副会长、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设计及建筑系系主任、博士

题目:重探全球化中的地方特色:香港的“后传统”景观风格

报告从人文历史角度切入,鉴于“百姓园林 共享风景” 主题下风景园林的公共性引出的共同文化身份表达问题,探讨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香港城市特色及文化身份相关议题。报告指出,在香港的现代化、全球化过程中,城市面貌趋同,呈现出与当地人生活文化抽离的后传统景观状态。以新纪元广场和九龙城寨为例,阐述香港城市特色相关问题。九龙城寨曾是极具香港特色、民众参与式构建的地方,但如今其改造后的园景虽成中式庭院却与当地生活抽离,类似情况在如利东街等地方也有出现,引发对公共景观所反映文化归属及与生活关联性的思考。


在此基础上,对香港公共景观历史发展进行回顾,结合一系列案例,梳理了香港公共景观的历史发展脉络,阐述了现代主义在香港公共景观中的演绎。对地域风格与当代发展进行思考,指出,无论是后传统后现代景观还是地域主义,必须要加上时间变化的层面,才能比较理想地讨论当代风格到底怎么发展。地域风格的讨论不仅关乎美学,更是涉及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生态、城乡、历史的结合,风景园林人可创造多元化、适合乡土和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报告的最后,表达了对香港与湾区、国家及整个区域紧密合作,共同创造更好环境的期待。


主持人

杨锐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

大会报告3

报告嘉宾

包满珠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教授

题目:少球少毛悬铃木新品种培育及应用

悬铃木因生长迅速、冠大荫浓、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修剪、抗空气污染能力强,在园林绿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被誉为世界“行道树之王”。但因落花落果、飞毛污染,易造成污染城市环境、影响交通视线、危害人体健康等问题。对此,针对悬铃木落果飞毛问题,包满珠教授课题组进行了30多年研究,致力于少球、无球,少毛、无毛悬铃木品种的培育。他的报告介绍了课题组利用实生选种、倍性育种、辐射育种及分子育种等方法,培育出系列少球无球悬铃木新品种,悬铃木果毛整体减少达95%以上。从分子水平对悬铃木少球无球机理进行了解析,构建了全球首个高质量的悬铃木基因组图谱,首次明确悬铃木为异源六倍体。开发出离体快繁、扦插、嫁接、压条等新品种繁育技术,对每个品种的嫁接特性进行了测试,筛选出适合城市已有的悬铃木行道树嫁接的品种,制定了高接换头技术规程,为解决悬铃木的存量问题建立了技术方案;在苗圃繁殖少球无球品种工程苗,为城市绿化增量提供了技术及产品支撑。新品种在国内部分省市进行了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园林是绿色基础设施,城市更新需要这方面的绿化应用。最后,他希望相关成果能够让百姓免受飞毛之苦,真正实现百姓园林的价值。


刘悦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乌鲁⽊⻬市⾃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

题目:社区花园社会创新行动实验——从花开上海到花开新疆

社区花园作为民众共建共享的开放空间,是百姓园林的重要体现,其能引导百姓参与规划,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实现从建言献策到空间生产的转变,推动空间与社会的重建。报告从边界壁垒到交往中心,系统规划组织化、多层次队伍建设、全过程公众参与,种下公共空间中公共意识的种子,个体自我成长中生活与生产的自主协同,基于社区花园空间行动的社会创新——“游牧”与“锚定”实验五个部分,介绍了团队在社区花园方面开展的实践和探索。从上海进行的以社区花园城市微更新社区营造案例入手,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广泛发动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建设和治理过程中,利用民间力量自我赋能,提升公共空间改善。选取上海创智农园、东明实验、南宁老友花园等案例,探讨了社区花园中自主更新的系统架构、人才培育和公众参与机制等,到成立在地社会组织等建制化到更深入的社会治理。最后,以社区花园共创活动、全国社区花园设计营造竞赛与社区参与行动以及正在新疆进行的“花开乌市”“花开新疆”以更普惠的基于社区自组织进行空间生产,以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社区花园更新改造的过程中,普通百姓通过自己的力量进行了附近的重建,同时实现了生态修复,也是社会修复实验。这个过程并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希望立足风景园林学科,从面向政府或市场的设计规划服务转向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联合作用,构建协作型政府、多元市场和社会参与的三元共生空间发展策略,实现百姓更加自主的状态,让百姓园林更好地服务百姓,形成一条适合当下、指向未来的可持续路径与机制。


章俊华

日本千葉大学教授、景观设计学系主任,R-land北京源树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合伙创始人

题目:无为而“至”

报告指出,设计实践中对“空间营造”的认知有多种考量,首先回顾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历程,传统园林不仅重视物理空间,更注重营造看得见与看不见的空间所构成的意境。传统园林是四维空间,人们可赋予固定场所不同含义,产生多样想象空间;而现代景观针对的场所类似现代建筑,往往拒绝赋予空间含义,设计师需思考如何将无含义的三维空间转化为多样实体空间,以及如何将平常景象可视化、图示化。通过解读传统园林和现代景观中对场地的表述,结合新疆恬园、日本千里园私宅庭园、中海油研发中心(北京)、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新疆和硕瑞丰酒庄、新疆和硕团结公园等设计案例,探讨如何在设计中,让习以为常的景象成为主角,让植栽成为空间构成的一员,以及让最少操作产生次序。最后指出,无为而治,“治”是通过外力演变的过程,美是不持续的。而无为而“至”的“至”是通过内力演绎的过程,是同质的东西在变化,这种变化更长久、更无限。无为而“至”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现代版尝试。


主持人

金荷仙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




设计学理论 

声明: 
       本平台为公益性质,主要支持设计学、美术与书法、设计、艺术学等学科和专业的国家政策发布、科研理论、讲座论坛、招生讯息、院校展示等资讯,各大科研院所的相关讯息可以免费发布。联系合作投稿微信:view64127957


设计学理论
传播设计理论知识,讲好中国设计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