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下午,秋雨初歇,山间云雾缭绕。站在黄山市黟县柯村茅山岭观景台,柯村镇党委书记汪琦指着通往山下的一条青石板小道告诉记者:“这是刚修好的方志敏走过的红军小道,90年了,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峥嵘岁月。”
一条小道 承载红色记忆
茅山岭如同一位忠诚的守护者,屹立在柯村盆地的东侧。穿行其间的古道,与始建于隋朝的箬岭古道相连,曾是当地人走出大山、探寻外界的必经之路,也是当年红军进出柯村的主要通道。
1934年夏,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扩大对华北的侵略,同时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进行的第五次大规模“围剿”开始全面进攻。为牵制敌人兵力,策应中央红军主力长征,1934年7月至1935年1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闽浙皖赣历经了六个多月的浴血奋战,万余将士大部分壮烈牺牲。他们“血染东南半壁红”的壮举,被誉为“万里长征第一缕红飘带”。
柯村茅山岭最高处,石壁上刻着巨幅浮雕“万里长征第一缕红飘带”。
1934年8月,在方志敏担任书记的中共闽浙赣省委领导下,中共太平中心县委发动了柯村暴动,皖南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在此宣告诞生。同年12月,方志敏、刘畴西、刘英、粟裕等红军将领率领北上抗日先遣队,踏着这条古道从木子岭进驻柯村休整,又从茅山岭古道辗转返回江西继续战斗。方志敏在柯村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并部署了三项工作:以黄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进行抗日宣传;大力发展白区秘密工作。
方志敏同志在柯村的办公旧址。
柯村镇木子岭山坡上,革命烈士纪念碑巍峨耸立,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仿佛历历在目,那些年轻战士的生命在广袤的山水间绽放出最璀璨的光芒。
从这条蜿蜒曲折的红军小道出发,柯村人民始终坚定不移地跟随党的步伐。在那烽火岁月里,柯村镇域内英勇牺牲的干部群众多达三百余人,其中71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柯村,这片红色的土地,记录着党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连、生死与共的动人篇章。
茅山岭公路旁的石壁上,镌刻着方志敏“紧握欃枪,任他风暴”的题词。
如今,茅山岭公路旁的石壁上,镌刻着方志敏“紧握欃枪,任他风暴”的题词及巨幅红飘带浮雕,它们无声地讲述着柯村暴动和北上抗日先遣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
一条小道 寄托共同期盼
岁月流转,柯村镇已焕然一新,拥有了柯赤路、柯红路、柯雷路、柯木路等省县干道,通往德上高速路口的快车道也已建成,公交车直抵县城,并与高铁站和黄山机场实现了无缝对接。曾经见证历史风云的红军小道,在时光的冲刷下渐渐淹没在荒烟蔓草之中,其具体路径已鲜为人知。
重新修缮的红军小道。
2021年,柯村村荣获中组部评选的红色美丽村庄称号,这成为了柯村加速发展红色旅游的契机,重修红军小道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期盼。此时,一位回乡投资创业者张晖,成为推动这一项目进程的关键人物。
张晖是黟县本地人,自幼怀揣走出大山的梦想。他深受外公讲述的红军故事影响,对这条道路充满了向往。大学毕业后,他在深圳定居并创业成功,但30多年来心中那份寻找红军道的愿望从未熄灭。2020年,张晖重返黟县,踏上了寻觅红军小道的征途。在柯村镇江溪村的石岗桥边,村民告诉他附近有个石灰窑,曾是村里的窑厂,传说是柯村暴动时红军的避难处。2021年初,张晖与村里签订了协议,租下了这个距离红军小道仅500米的窑厂及周边百余亩山地,命名为“红柯窑”,并注册成立了安徽红柯窑土特产有限公司。
在深入探寻的过程中,张晖不仅厘清了红军小道的来龙去脉,还发现了附近的红军战斗遗址。他积极向镇里提议,将这条红军小道和沿线红色资源串联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
柯村镇党委书记汪琦对此深表赞同并满怀憧憬:“红军小道不仅要修缮,更要延伸至更远的地方,成为乡村振兴的柯村大道!”
恰逢其时,柯村被列为全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修缮红军小道所需的20万元资金得以解决。2023年末,修缮工程悄然启动。2024年9月,张晖提到的木子岭战斗遗址、胡门岭战斗遗址,以及从柯村村陈家山到木子岭2.5公里、从江溪村经茅山岭到胡门村3公里长的红军小道,都已提前修整结束。
一条小道 连接致富之路
修缮红军小道仅仅是柯村镇红色资源开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柯村镇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弘扬革命文化”的指示精神,整合资金,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了多个红色场馆,使得“皖南红色第一村”的品牌形象得到了持续提升。
村口的红色小景点。
受制于交通不便,柯村发展步伐曾多年滞后于其他地区。
直到2008年,柯村镇才迎来了第一家农家乐——柯村一楼。起初,由于客流量稀少而生意清淡。2012年,一位操着江苏口音的中年住客走进了柯村一楼,他叫刘华建,是当年参与领导柯村暴动的刘毓标的儿子,此次前来柯村,是为了追寻父亲在这里留下的战斗足迹。
刘华建热爱摄影,他请农家乐老板洪武带他走红军道,欣赏柯村的秀丽风光。在柯村镇,几乎每家每户都与红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交流中,洪武意外发现,自己的一位亲戚当年曾为刘毓标做过饭。两人越说越亲,刘华建一住就是半个月。
农家乐老板洪武几乎每天早上都到茅山岭拍云海,以摄影带火了柯村红色旅游。
此后,刘华建经常带着全国各地的摄影界朋友来到柯村采风。柯村的美景通过他们的镜头分享出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在刘华建的引导下,洪武开始用镜头记录家乡之美。如今,洪武已成为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及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
洪武的作品屡屡刊登在各大媒体的平台上,镇里抓住这一契机,大打柯村红色旅游摄影牌,组织各种摄影活动,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兴起。洪武的小店生意兴隆,今年油菜花节期间日均营收超4000元。
村民吴冬明、吴新民兄弟俩在红军小道旁种起了中草药。
在红军小道深处,胡门村的吴冬明、吴新民兄弟正辛勤劳作,清理道路两旁的乱石杂草。他们深知,这条路的变迁不仅便利了交通,更带来了致富的希望。在政府扶持下,他们成立了黟县朝山林业专业合作社,培育了五千余亩中草药基地,年收入超百万,同时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增收。
吴新民告诉记者:“路还是这个路,但路的两旁全是宝。路修好了,方便我们农用车运送货物。游客多了,产品销售也增长了。”
投资商张晖向村里老人打听红军小道。
张晖一到柯村,就买了一辆电瓶车,跑遍了柯村的山山水水。在寻找红军小道的过程中,他与村民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他发现村里的老人不知道如何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优质产品,就教他们如何包装产品,并将这些山货摆放在“红柯窑”的展示货架上帮助销售。
据柯村镇镇长吴雪颖介绍,2021年以来柯村镇共接待到村游客15万余人次,开展红军课堂研学游客1万余人次,2023年集体经济突破400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万元,年均同比增长9%。红色是柯村的底色,现在,还要打造“多彩”柯村,即绿色生态、金色花海、黑色家珍、古色村落……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一条小道 筑牢信仰之基
这条小道,不仅承载着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也指引着新时代柯村人的前进方向。
9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柯村学校,校园一楼的小学6年级1班书声朗朗,孩子们正在朗读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
在柯村学校,每个学生都熟悉方志敏的故事和他的文章。孩子们通过阅读红色经典、参加红色讲解员培训等方式,传承着红色基因。
柯村学校的教室里窗明几净。
记者注意到,在柯村学校小学部和初中部9间教室里,每间教室都有一台柜式空调,上面还贴着捐赠人单位和姓名。据小学部负责人盛耀军介绍,前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他看到不少学生的手上都长了严重的冻疮,便用手机拍下来传给了镇党委书记汪琦。在汪琦的号召下,几位企业家联合捐赠了9台空调,使柯村学校成为全部教室都装空调的学校。今夏高温天气持续较长,但柯村学校没有停一天课。
汪琦说,柯村学校有234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接近一半,还有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每当想到这些孩子,他总有种迫切感,要加快发展产业,让出外打工的家长能早点回来,在家门口就业,使家乡有人气,孩子有陪伴。
在柯村红军大讲堂,汪琦读着墙上写着的方志敏的遗言,感慨地说:“方志敏同志坚定的信仰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就是我们前进的指南针。”
墙壁上书写着方志敏同志的遗言。
2024年夏末,满怀乡亲们的期待,返乡投资创业3年的张晖踏上了前往非洲的路。他出海考察的第一站是坦桑尼亚桑给巴尔,他说:“今年是中坦建交60周年,坦桑尼亚也是新时代中国对非政策的首倡之地,我带来了柯村的黄精、茶叶等地方特产,希望能打开出口非洲之路。”
展望未来,柯村大道越走越宽。
9月20日中午,记者站在茅山岭上红军小道入口处,近处的青石板路蜿蜒隐入丛林,山脚下的江溪村清晰可见。极目远眺,柯村盆地中阡陌纵横的金色田野与星罗棋布的徽州民居交织成美丽的秋日画卷。
这时,张晖打来视频电话,视频中他掩饰不住兴奋之情:“昨天与京师非洲咨询有限公司签订了 《中国企业落地非洲及市场开拓合作协议》,以后黄山等地产品就可以通过这条路出口非洲了!”
常常有人在村口方志敏同志的塑像处,与烈士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柯村村口,阳光照耀下方志敏的塑像熠熠生辉。汪琦坐在塑像前,对记者感慨道:“我常常在想象中与方志敏同志进行时空对话,也常常问自己,他的遗愿实现了吗?我们该怎样更好地造福百姓?”
远方,茅山岭的云海中,《可爱的中国》仿佛正在山谷回响:“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