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桑、渔历来是嘉陵江流域传统农耕文明的代表,对于背靠江水不心慌的渔夫来说,嘉陵江最美江段,美在鱼获丰收的喜悦。
从成都出发,驱车行驶280多公里,就来到了这个嘉陵江边的古镇。穿过“嘉陵第一桑梓”的大红牌坊,走在安静的滨江路上,路的一旁是郁郁葱葱的绿植,那在网络上被传说最多的“夫妻树”突然映入眼帘,一棵黄桷树将一棵皂角树紧紧环抱,缠绵悱恻。身边有路过的游人啧啧称奇:“司马相如的故乡,连树木都这么浪漫。”
![]()
周子古镇夫妻树
听说周子镇的灵魂是水,嘉陵江如美人玉带,飘然而过,赋予了它神韵。嘉陵江蓬安段被众多专家学者誉为“嘉陵江最典型、最具代表性、最有诗情画意的江段”,“在这89公里中,江面时而宽阔,时而曲折,形成了典型的曲流、浅丘、湿地等奇特地貌,保存了最完好、最原生态的江上田园风光。”
可惜受上游降雨的影响,嘉陵江不同平常,江水猛涨,水流湍急,还不时有强劲的回旋。禁渔期已过,靠水吃水的镇上人,仍在逆水行舟,撒网捕鱼。这里的鱼,名声很大。南充地方志记载,嘉陵江蓬安段有180多种鱼类,其中最著名的是特产石梁沱江团。这种江团,下颌上有一点丹砂一般的红印迹,品尝起来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曾是进贡朝廷的贡品,不过,今天几乎已经看不到了。
![]()
周子古镇捕鱼人
70岁的古镇原住民张平安,他祖上三代都是渔民。除了会手工编织渔网,撒网必有鱼获,张平安的厉害之处还在于,把捕来的鱼,做成干鱼,这可是他老张家独一门的手艺。
“张氏干鱼”铺位于下河街,在周子古镇是一道风景,店里店外悬挂着鱼干,还没走拢,就闻到香了。张平安祖上三代都是渔民,“我很小就跟着父亲学习如何制作干鱼,这个事情,很考手艺。盐多盐少,腌制的时间长短、佐料的比例、晾晒的方式,都是有讲究的。”张平安透露,家里虽然兄弟姐妹多,但只有他一个人还在坚持做干鱼,“辛苦,不赚钱,哪个愿意做呢?”这样的口福,也不知还能有多久。
![]()
周子古镇张氏干鱼
周子码头是嘉陵江边最古老的码头。清代以前,这里曾是嘉陵江中游主要的水运码头之一,江两岸的百姓和往来商贾都在这里讨生活,发达的水运,造就了码头的繁华。
站在嘉陵江边,几次看到有渔船在周子码头靠岸。别看它现在冷冷清清,当年那可是风光无两。周子古镇兴于唐宋年间,清朝达到鼎盛。古镇水陆交通便捷,东出达川通湖北,南过广安达重庆,西入顺庆进成都,北上巴中出秦川,历来为盐、粮食、油、布匹、棉花等重要贸易物资集散地和商贾云集繁华之名镇。清代诗人伍联芳的那首‘一条襟带隔蓬州,数里平沙接渡头。云里鱼鳞江上市,镜中蜃气水边楼。’将码头的繁华喧嚣尽收笔下。”
![]()
周子古镇码头鱼市
“周子这个地方,我是看到开花看到谢哦!”96岁的陈道远拄着拐杖,站在码头的梯坎上,望着那一江水,若有所思。这个曾经掌舵运货的老船工,说起少时,激动不已。“我当年见过最多的时候,这个码头有300多条船,整个河坝都是号子声,震耳。”陈道远至今还很骄傲,这里的粮油棉麻丝绸曾运往四川各地。因为人来人往,商贾众多,古镇随之兴起的茶馆、餐馆枚不胜数,“人们都赶到这里来歇啊,码头上停靠的船相依成串,一直到江对岸去了。”陈道远用拐杖指得老远。
清晨7点,在这个好多人都还睡着的时辰,水雾笼罩的码头却早早地“醒”了。一溜儿不锈钢盆子、塑料盆子、竹笆篓……那些刚刚从江中被捕获的鱼盛在其中,鱼鳞闪着细碎的光,尤觉鲜活。渔民们其实并不靠这个维持生计,只是成了习惯,觉得安逸。他们和买主热烈地讨价还价,声音回荡在江面上,被船桨声裹挟着,飘得老远。渔民们即使卖完了鱼,也不走,抄着手旁观别家的生意,时不时多句嘴,开个玩笑,一上午的时光就被他们“浪费”了,等到日上三竿,人才渐渐散去,上船的上船,回镇的回镇。周子码头,就又安静了。
走在周子镇老街上,古人遵循自然、崇尚天地人和的建筑理念无处不在,这里的一砖一石无不见证着古镇繁华的昨天。
码头和古镇,被由下而上的石梯连接着。几步上行,就进镇子了。古镇以上河街、下河街、盐店街(又称红军街)、顺河街四条古街为主。本来还有一条磨子街,但因为旧城改造,拆除了。由码头而入的这条街,正是繁华千年的下河街。而今,下河街、上河街、盐店街、顺河街已无差异,繁华褪却,余下的只有百姓人家,柴米油盐酱醋茶。所有的街道全部为石板铺就,从龙角山俯瞰整个街区,青瓦民居掩映着的古街道,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景色宜人。与记者去过的其他古镇所不同,这里一路都得爬坡上坎,在潮闷的夏季午后,行人大汗淋漓。沿江坡型格局,正是周子的特色,全省独有此景,全国也极为罕见。
![]()
周子古镇下河街
拾级而上,一路攀登。传统街巷蜿蜒曲折、幽深静雅。两边的房屋、店铺多是具有明清风格的一至二层穿斗式木结构建筑,楼下做生意,楼上过生活。分得一清二楚,互不干扰。3000余间民房沿着千余米长、四五米宽的石梯两侧布局,首尾相连,错落有致。仔细打量,垂柱、柱础、门窗做工精致,挑檐垂花造型古朴,折射出历史的久远。保存如此完好的古街区在整个四川都是非常罕见的。
下河街20号的万寿宫,也就是江西会馆,是古镇上最醒目的一座建筑。据清代《县志》记载,万寿宫始建于明朝中期,系单檐悬山式屋顶,单进四合院,仿斗拱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清早期曾毁于兵患,清中晚期再次重修。如今,站在万寿宫前,仰望那浮雕蟠龙、福禄寿禧,抚摸着那古老的青石城墙,不得不为古人巧夺天工的建造设计所惊叹。
![]()
周子古镇万寿宫
在周子古镇,还有一条被称为“活化石”的街,那就是盐店街。过去是营山、蓬安、仪陇三县食用盐交易的地方。汤跃明指着街沿上几个圆孔,激动地说:“这是当年盐商拴马用的拴马孔,多巧妙!贩盐的商贾通过水运将盐运抵周子码头,然后再由挑夫将盐搬运至盐店街,之后通过马托运,送至四面八方。你再看这周围的石阶,盐堆积于此,长年累月被侵蚀,才会留下这样的印迹,风化得厉害。地面和居民家也因此很潮湿,可想而知,当时的盐业贸易有多繁荣!”
历史上,唐代诗人元稹、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宋代大文豪苏轼、理学家周敦颐等都曾在此驻足。他们的流连,让这里浸润着文化情怀,也为这里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
周子古镇濂溪祠
沿街走过,就能看到陈道远开张的那家“代笔店”。在旧时,主要的通讯方式就是写信,陈道远1984年从船工退下后,念过书的他就成了远近闻名的代笔人,家书、情书、状纸……一写就是20多年,中途为了专业,他居然还去考取了律师执业证。小小的代笔店里,一桌一椅,一纸一笔,陈道远的情书,不知道为多少人牵了红线,家书为多少人慰了乡愁……而今,代笔早已被先进的通讯所替代,连陈道远自己都用上了手机,但他还在写,把古镇的历史写成戏词,再用金钱板唱一曲,自娱自乐慰藉了他的暮年。
代笔店的隔壁,还有一位陈姓老人,坐在仅容一人出入的门口,两根残破的长条凳,支起一块木板。手边摆放着翻得破旧的古汉语词典和一些没了封皮的线装古书,陈老奋笔疾书,管他路人好奇也罢,询问也罢,只潜心做自己的事,一言不发。倒是他的邻居热情地当起了解说人,但也具体搞不清楚他写的是啥,只说:“他在编史书。”翻开老人手边的一本《学子篇》的书,里面是整齐的手抄小楷,还配有精细的绘图,大概内容是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还有孟母择邻的故事等。
一个以捕鱼、船运为业的码头古镇,竟孕育了如此文气。这里生养了汉代的辞赋家司马相如。而与周子古镇息息相关的,还得提到一个人——宋代理学鼻祖、《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周子原名舟口镇,公元1056——1060年(北宋嘉佑年间),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任合州通判时,溯江而上到南部访友,路经此地,当地文人墨客集数十人迎于江岸,留他在此住宿讲学。后来,为了纪念他,舟口镇更名为周子镇。
![]()
周子镇牌坊
经过考证,周敦颐讲学的原址就在“下河街4号”的一栋房子后的坝子上。
如今,周子古镇上建有濂溪祠,濂溪祠内,塑着周敦颐讲学时的像,两旁的白玉屏风上,刻着他的名作《爱莲说》和《太极图说》。祠堂前的池塘美其名曰:爱莲池。记者去时,周敦颐钟爱的莲花已然盛开,正是亭亭净植,香远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