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市场对财政政策加码的预期高涨,各类增量方案传言不断。然而,综合年内财政空间与未来经济增长目标,我们认为财政政策将以风险防控和托底经济为主,激进扩张的可能性较小,推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机会也有限。
【正文】
我们认为年内有超预期增量政策的可能性不大,原因在于:
1. 财政支出进度滞后,四季度增量效果有限
截至1-9月,广义财政支出(公共预算支出+政府性基金支出)仅完成全年预算的64.6%。若要完成全年预算,四季度广义财政支出需同比增长28%、环比增长59%;受限性更强的“第一本账”支出则需同比增长9%、环比28%。因此,短期内加快剩余预算支出或能带来一定增量效果,但规模有限。
2. 年内扩大赤字的历史案例较少
我国仅在1998年、1999年、2000年和2023年进行过年内赤字调整,且仅在特定危机应对情况下采取。2023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增发1万亿元特别国债,将全国财政赤字从3.88万亿增至4.88万亿,赤字率从3%提升至3.8%。该国债主要用于灾后重建,但其中5000亿元结转至今年使用,体现出财政政策的审慎态度。
3. 财政收支缺口扩大,赤字空间受限
今年1-9月,广义财政收支差距较去年同期扩大3.25个百分点,其中财政收入同比下降5.59%。财政部部长蓝佛安曾表示,通过综合性措施可以实现收支平衡,完成全年预算目标。在不扩大赤字的前提下,财政支出或将受限于剩余预算,超预期支出空间较小。
近期市场热议的10万亿财政刺激方案,传言称其中6万亿元用于地方政府化债(分3年发放),4万亿元用于收储闲置房产和土地(分5年发放)。对此,我们认为应理性看待,其实际效果或不及预期,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 化债额度仅能缓解地方付息压力,难以显著增加可用资金
化债主要通过新债置换高利率的地方债务(如城投债),以降低偿债负担。2023年地方城投平台负债总额约82万亿元,预计2024年将增至86.9万亿元,按3.5%年化利率计算,年利息支出约为3万亿元。相比于整体债务规模,6万亿的化债额度只会减轻地方政府的利息压力,但对可用资金的实质性提升有限。
2. 依靠收储托底房地产需大量资金
根据今年1-9月的数据,商品房月均销售面积为2375万平方米,9月待售面积累计达7.32亿平方米,对应去化周期约31个月。若要有效托底楼市,需将去化周期降至18个月以下。
1) 静态测算:需减少3.04亿平方米的待售面积,按平均售价8000元/平方米计算,收储资金需求约为2.43万亿元。
2) 动态测算:综合待售及新开工面积,商品房存量达11.39亿平方米。要实现去化目标,需减少7.12亿平方米,对应5.69万亿元收储资金。
此外,收储的房产多数将用于保障房供给,无论是配售或配租,都会分流部分购房需求,减弱政策的整体效力。
综上,需理性看待10万亿财政政策传言。一方面,资金可能分年投放,单次规模有限;另一方面,6万亿化债(3年)和4万亿收储(5年)的计划规模对市场的支撑力度也有限。
小编推荐
➤推荐服务:
聚焦钢铁行业,提供全国各地钢材、废钢、煤焦、铁矿石等现货贸易价格、实时行业快讯、钢厂调价信息、市场热点解读及研究报告。
▼速速扫码领取30天会员试
免责声明:我的钢铁网提供的信息仅供客户决策参考,客户做出的任何决策与我的钢铁无关
➤推荐关注:
公众号回复【福利】获取粉丝专享福利
公众号回复【钢价】所有钢市价格短信免费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