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头的好日子
————————————
我的朋友文轩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北漂单身狗,从事着一份不错的工作,享受着大城市的便捷,工作之外没啥可操心的,人生充满自由的气息
现代城市青年在毕业后和成家前,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类似的阶段。这可能是他们这辈子人生选择权最多的一段时间,是他们这辈子最富裕的状态。
但是这样的好日子不会持续太久,很快他们就要面临一个选择:
要不要成家生娃?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考量,从宏观数据看,选择生育后代的人越来越少,
2018年中国出生率创1949年以来新低。当前全国总和生育率不到1.7,一线城市的生育率更是惨不忍睹,连1都不到。
要知道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动力。人口崩溃就意味着一个文明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简单的说,以后没人干活了。
所以现在的主流观念越来越鼓励大家养育后代,每个家庭尽可能的养育更多的后代,国家才有希望。
但是不得不承认,现实社会对养育后代的小家庭并不友好。尤其是双方都要工作的普通城市夫妻,根本无力完成养育后代的任务。
现在的年轻夫妻之所以能够养育后代,并不是靠自己,而是靠就这么两种模式
1,父母的帮衬,这是最常见的模式,年迈的父母贡献时间和精力维持养娃体系的正常运转。这个模式最极端的情况就是留守儿童,年轻人干脆只生不养。
在现行的社会体系下,老人俨然成为了养娃工程里的必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未来其实是靠一群退休老人在勉力支撑。
2,砸钱请保姆,这在一些经济发达的社会比较常见。比如说在香港,中产家庭一般都会雇佣一个菲佣来帮助照顾后代。
但是香港中产家庭的收入水平没有普遍性。大多数中国人达不到这个水平,不要说菲佣了,就是长期雇佣一个普通的保姆,也普通家庭不能承受之重。
如果既没有父母的稳定帮衬,又无力长期雇佣保姆,那就只能寄希望于夫妻其中一人的工作十分轻松甚至全职在家。
而即使在北京这样的高收入城市,一个普通人的收入水平也只是每个月5K-8K,除去各种固定开销,拿什么去养孩子和没有收入的另一半?
如果夫妻俩个都要去上班,其他的先不说,上下班时间和幼儿园的接送时间能否匹配都是一个问题。一旦碰到孩子生病或学校放假,直接束手无策。
而且大多数人的工作都在体制外,这就意味着有失业风险,于是工作和生活的矛盾几乎没有调和的空间。
所以养育后代首先不是穷养或富养的问题,而是你在养活自己的基础上,还有没有足够的剩余时间和精力的问题。
可以说养育后代这个工程,直接影响到了个人的生存。如果有人认为降低一点抚养成本就可以万事大吉,无异于何不食肉糜。
个人生存和养娃的矛盾在东亚这样的奋斗型社会很常见。日韩社会的家庭协作模式和中国虽有不同,但超低的生育率是一样一样的。
作为勤奋的后进国家,为了追赶世界的步伐,把社会劳动力全部投入到生产活动中,换来了国家的高速发展。
但是代价就是没有富余的劳动力来养育后代。
不过今天我不仅仅要谈东亚的困境,因为生育率下降的问题不只出现在东亚,他出现在全世界。
站在全球的角度看,生育率降低的程度虽然各有不同,但基本规律大体一致:
二战后,生育率伴随国家发达程度的提升而下降
(图为二战后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的生育率走势)
为什么会这样?
要彻底解决这个疑问,需要首先搞清楚一个问题:
生养后代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推动我们花费资源,承担风险去开启这项工程的驱动力是什么呢?
对于人类而言,生育的驱动力有三个支柱。
动摇的本能
————————————
说到生育驱动力的支柱,我们首先会想到本能
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人说到底也是动物,繁衍的本能就刻在基因里面。
我们的种群之所以能延续到现在,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先都是繁殖狂。如果一个种群没有繁衍的本能,很快就会灭亡。
所以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生养后代的冲动,这是一代代遗传下来的本能。
比如一些丁克家庭可能会在某个时间后悔,这往往不是因为什么具体的原因,而只是本能在起作用。
正因为有本能的加持,我们理所应当的认为生娃的欲望是不需要担心的,只要有机会有条件,人人都爱生养后代。
然而现实给了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生育率却越来越低。
所以生育本能靠谱吗?
动物的本能如同一套预先编好的程序,一个又一个功能的开启,需要一个又一个的前提条件的触发。
生理成熟会触发嘿嘿嘿的本能,而养育后代的本能被触发,则需要心理成熟。
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也是从严酷的自然环境中走来。所以人类的成长模式是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的。
也就是说人的心理状态需要经过严酷环境的磨练才能走向成熟。
但是现代文明为人类营造的,是一个无忧无虑的乌托邦。
很显然“造物主”在设计本能这个“程序”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人类会发展出现代文明。
现代文明太舒服了,可以轻易的解决温饱问题,人的心理状态很容易陷入到拒绝成熟的“巨婴状态”中。
繁衍的本能在“巨婴状态”中无法被触发,而且现代社会不仅衣食无忧,还有很多提升快乐的选择。人即使产生了生育冲动,也很容易被覆盖。
所以本能这根支柱其实是摇摇欲坠的。我们不能理所应当的认为人们一有条件就会十分乐意的生养后代。
当然,人类是智慧生物。本能并非决定人类行为的唯一驱动力,从人类学会思考开始,情况就变得复杂了。
人的行为不完全依靠本能。比如说文轩在享受单身贵族的美好生活时,虽然没有感觉到生育的冲动,但也并非完全心安理得。
他其实也是有压力的。这个压力来自于家庭。正常情况下,父母会希望你能传宗接代
你拒绝生育,或多或少会有一种负疚感,感觉辜负了父母的期望。
但是逻辑上来说你生不生娃完全是自己的事,为什么会承受来自父母的压力呢?
无奈的道德
————————————
这就涉及人类生育驱动力的第二个支柱:
道德。
有人会说为了孝道去生育后代是旧时代的道德标准。
好,那么我们抛开旧时代的道德标准,我们就看看现代社会中关于生育的道德压力从何而来。
有一件事容易被忽略,父辈与晚辈之间其实存在着一个隐形的契约:
我把你生出来,供你吃喝买房,是为了家族继续壮大,不是为了让你沉迷二次元的。
这个契约就是现在道德压力的来源。当然,这是一个颇为尴尬的契约。
因为技术上没办法在生你之前询问你是否愿意传宗接代。
无论如何,这个尴尬的契约造成了一个后果:
生育后代在父辈看来是一种责任,而在晚辈看来只是一种权利。
降低尴尬的最好办法是父辈多生几个,然后看谁有能力有意愿扩大家族,就在谁身上投入更多资源
然而现实是现代家庭的后代数量普遍不多,父辈只能孤注一掷在一个人身上投入资源,并希望获得家族壮大的回报。
所以虽然大家都不说破,但是作为年青一代,如果一方面享受了父母的抚养,一面又拒绝生育后代,在道德上是有压力的,尤其是独生子女。
现实中也确实有很多人只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才成家生子。
那这个支柱靠谱吗?
我们在道德压力下去做的事情,往往缺乏积极性,难以持久。
而养育后代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并且一旦开启就无法回头。要完成这个工程,你主观上得有足够的积极性才行。
如果仅仅是因为道德压力去开启这个工程,那么随后而来的无穷无尽的困难,对于你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梦魇。整个过程你都将在后悔和挣扎中度过。
更重要的是,长期来看道德压力是无效的,因为道德标准总在变化。比如说现在的主流价值观就不怎么承认这个尴尬契约的合理性。
如果这个契约得不到承认,道德压力就无从谈起,生育后代的义务也就站不住脚。
而且就算有道德压力,个人也可以选择脸皮厚就完事了。
他就是破罐破摔,享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而拒绝回报(生育后代),不听主流社会的号召而躲进小楼成一统,你又能怎么样呢?
永恒的利益
————————————
推动一个智慧文明往前发展的最大动力,既不是本能,也不是道德,而是利益
人类在学会思考后依然对繁衍后代有着巨大的热情,不仅仅是因为有本能的驱动和道德的指引,更重要的是:
繁衍后代是有利的,这就是生育驱动力的第三个支柱:利益
这个有利不是什么家族繁荣,人类延续之类的高大上的利益,而是实实在在的对生养者的现实好处。
人类文明长时间处于农业文明的阶段,农业文明的运行模式和的现代文明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逻辑
我们现在直观的感觉是养娃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没有什么回报。“为了追求回报去养育后代” 甚至是不怎么道德的想法。
但是在农业社会里面可不是这样。
农业社会的小盆友,两岁就可以下地从事一些简单的劳作,10岁左右已经可以成为主要劳动力,十几岁的时候可以生儿育女了。
我们看这个回报周期非常短,而且抚养标准很低,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主要的成本就是额外的粮食。
只要不发生大的变故和灾荒,多生后代是一个实打实的赚钱买卖。
而且旧时代恶劣的社会环境,也使得“多生娃,尤其是多生男娃”成为刚需。以前的社会秩序无法与现代社会相提并论,对于底层老百姓来说,他们基本上是生活在一个丛林社会里。
你的左邻右舍都是豺狼虎豹,一有机会就会对你发动抢劫。你的家产田地,需要靠你自己的力量去保护。
而你一个人势单力薄,也总有衰老之日,那么谁能帮助你保住自己的家产和身家性命呢?只有你的后代,尤其是男丁。
在农业社会,你生出来的男丁就是你的长工和护卫军,你的后代就是你的铁血联盟。
没有足够的男丁保卫,你就等着整日被村民欺负,被其他人一块一块的抢占你的田地。
一个家庭如果彻底失去了强壮男性的保护,甚至会被宗族和亲戚过来把所有财产一抢而空(吃绝户)。
旧时代就是这么残酷,所以在生娃这个事情上,你甚至不用去倾听本能的召唤,也不用去考虑对不对得起列祖列宗,现实的利害关系足以逼着你拼命多生娃。
利害关系的作用虽然没有本能和道德看起来那么明显,却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决定着文明发展的最终方向。
剧变的逻辑
————————————
到了现代社会,尤其是二战之后,整个人类社会在生育方面的利害关系发生了剧变。
首先,后代的产权变得十分模糊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你生出来的后代,是否归你所有?
在现代社会,我们普遍认同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个体。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是他带来了一个附带的效应:
人们逐渐失去了对后代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刚才提到,在农业社会,后代是你的长工和护卫军,你对后代有着绝对的权威,后代可以说是你的私人财产。
这种关系在今天看来十分落后甚至带着几分野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客观上提升了生育后代的收益。你生出来的人可以为你做牛做马,这是一件很有收益的事情。
现代社会尊重人的独立性,个体受到的限制更少,人变得更聪明,在社会协作中也有更大的空间来创造更高的价值,总的来说是好事。
但是对于父母来说,你生的娃,不再完全属于你了。
很多鸡汤文都是这么写的,“所谓父母子女情,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很有诗意。这类鸡汤可以看做是一种对失去后代产权的自我安慰。
然而鸡汤不解决问题,底层的利害逻辑正在默默的发生作用:我辛辛苦苦养育大的后代不属于我,那我生来干嘛?
这就好比我花钱买的房子不能按照我的想法来随意处置,而且还与我渐行渐远,那我还花钱买来干嘛?
第二,回报周期越来越长。
假设你教育得当,子女愿意回报于你,你又会面临一个新的问题
回报周期太特么长了。
现代社会的职业对个人的知识技术水平要求很高,你需要接受完整的基础教育甚至高等教育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
这就导致抚养一个后代,在前20多年里,他需要接受系统的教育,而无法参与生产劳动。
即使参加了工作,也不能马上回报家族。因为现在的社会结构是以小家庭为主。小家庭的生活更舒适,但是资源利用效率远低于大家族式的生活。
个人需要为建立和经营自己的小家庭筹措资金。很难有富余的资金去回报家族,甚至还需要父母继续投入去帮助建立小家庭。
所以养育后代对于现代父母来说是一个又一个的资金黑洞,可能要等到后代功成名就,可以创造大量价值的时候,才进入回报周期
就算这个遥远的回报周期真的存在,彼时你已垂垂老矣,个人享受的黄金年龄都拿去供养后代了。
为了理解回报周期的影响,我们可以做一个极端的假设:
假设人能活1000岁,那么花两百年生出一堆后代,后面几百年就可以依靠成百上千个后代的劳动力过上国王般的生活。这种情况下拼命多生娃当然是完美的选择。
然而人的寿命很有限,你无法充分享受家族壮大的收益。再加上现代社会的诱惑又多,于是短暂的人生是花在享受生活上还是花在辛苦养育后代上,就成了一个两难的选择。
当然不是,现代社会的财富创造来源于现代人的协作和分工,协作体系越完善,分工越专业,效率就越高。
所以现代人创造的财富远高于古代人,虽然回报周期有点长,但产出非常高。
农业文明的人口一旦超过土地承载能力就是严重的负担,而融入现代分工体系的人口是实实在在的财富,数量越多,全社会的收益越大
为什么新生人口对于全社会是财富,对于父母来说又变成负担了呢?
这就涉及到第三个问题:养育后代的回报链条也变得越来越长
现代的生产活动高度社会化,人们不再需要直接从自己后代的劳动中去获益,而可以间接从其他年轻人的劳动中获益
你的后代所创造的价值,要在社会协作体系中绕一大圈,才能回馈到你身上。
其实我们无时不刻不在享受年轻劳动力所带来的收益。
高效的服务,强大的基础设施,相对低廉的物价,愈发完善的社会保障,等等等等,这些好处都来自于大量年轻劳动力的付出,也是对父母们养育后代的回报。
就拿养老来说,现在全球通行的养老金模式是现收现付,即年轻劳动力缴纳保险金,然后直接支付给当代的老人; 等这一代年轻人老了,再让下一代支付保险金来养老。
所以,正是年轻劳动力支撑着每个人的生活,而年轻劳动力来源于每一对抚养后代的父母,所以本质上正是你对后代的付出,支撑着你现在的生活水平。
然而这个回报链条太长,环节太多,普通人很难去感受到这种回报的反馈。而且庞大的社会协作体系,冗长的回报链条,会导致出现“搭便车”的机会:
对个人来讲,即使不养育自己的后代,也可以享受到其他年轻人提供的产品、服务和养老保险
于是你辛苦养育后代支付了大量成本,却发现后代创造的价值还要分给其他人;而如果你不养育后代,反而可以没有成本的享受其他人后代的贡献。
从自私和眼前利益出发,自己不养育后代,坐享其成才是最优选。
这样发展的趋势当然是“三个和尚没水喝”,年轻人越来越少,社会进入恶性循环,最终会坍塌成贫穷的老年社会
也就是说,你养育后代其实是有收益的,只不过因为现代社会的回报链条过长,你感受不到,再加上体系漏洞带来的大量占便宜的人,使得养育后代感觉起来是一件很亏的事情。
利害关系是现代文明运行的基石,你可以指望一代人不图回报,两代人不图回报,但无法指望世世代代的人都不图回报。
个体的选择有很多理由,然而长期来看群体的选择方向主要取决于利益分配。没有利益的支持,再响亮的口号也只是空中阁楼。
艰难的选项
————————————
这个问题确实复杂,你看前面分析了这么大一通还是一团乱麻,所以我们不妨简单粗暴一点,直接从结果去分析
说一千道一万,现实世界的最终评判标准其实很简单,就四个字:
如果我们把社会看做是一个家族竞争的战场。那么倾向把资源投入到后代身上的家族会胜,倾向把资源用于享受当下的家族会败。
我们周围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在折旧和贬值,而劳动力是保值的,在未来甚至会成为稀缺资源。
一个家族如果舍得投资后代,养育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劳动力,那么就意味着这个家族获得了巨大的财富。
在人口萎缩的大背景下,一个家族甚至有机会只靠多生孩子来占据更多的社会资源,实现繁荣。
这个结论无关任何价值观,就是一个客观现实。推广到整个民族和国家也是如此。
中国现在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正是来源于父辈们的倾力付出和培养。而这也是中国相对其他国家的力量所在。
我们习惯把个人价值的提升看做是成就,而忽略了成功养育后代也是巨大的成就。
追求巨大的成就当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养育后代肯定是一件辛苦的事。
而如果早早选择认输,放弃养育后代,用父辈的积累去享受生活,同时“搭便车”享受其他年轻劳动力的付出,那么你将在黄金年龄阶段轻松过上同阶层里最好的生活。
现实很骨感,即使一个人下定决心开启养育后代的事业,振兴家族,他也要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
我双手搬着砖,就无法抱你。我放下了砖,却无法养你。
抚养后代需要成本投入,成本投入来源于你创造的财富。普通人创造财富主要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和时间,而抚养后代一样需要占用大量的劳动力和时间。
这里面的矛盾显而易见。
个人如果要追求自身的发展创造更多财富,最好的选择是去机会丰富的大城市打拼。但是这样势必面临繁重的工作和生存压力。
上班996,没有房子,举目无亲,随时还要面临各种变动。不要说多养几个娃了,养一个都很够呛。多养一两个可能就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于是,一个决心振兴家族的年轻人就会面临两个战略方向的选择
以自我发展为主,进入大城市,充分发展,这样的话养育一个后代可能已经是极限。但如果发展成功,就可以为后代多生娃创造宽松的条件。
以多养娃为主,一定程度放弃自我发展,留在小城市,甚至主动前往小城市,通过事业降维来换取更宽松的生活环境,尽可能多的养娃。
简单的说就是:要么升维发展,要么降维生娃。
这两个战略各有风险和合理性,如果要比较个优劣的话,在不同的时间点会有不同的偏向。
中国大城市的快速崛起发生在21世纪初,所以在2000年左右这个时间点,去一线城市拼搏是性价比很高的
但是到了现在这个时间点,进入一线城市的门槛已经很高。于是侧重于多生娃,增加后代成功率的选项变得划算起来。
考虑到人口下滑的严峻形势,实行生育补贴已经是很多发达国家的常见做法 ,但是我们并不能对此抱太大的期望。
事实上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能靠生育补贴来扭转主体民族生育率下降的趋势。
因为有限的补贴无法弥补养育后代所需要花费的巨大时间和精力,以及为了养育后代而牺牲的大量人生选择和体验。
而补贴金额又不可能无限制的提高,因为用于补贴的资金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本质上是从这个人的口袋转移到那个人的口袋,所以过度补贴会增加社会成本,从而导致补贴本身无法持续。
办法倒是有,不过只存在于理论上。
正如前文所分析,生育率降低的根本原因是作为父母的权益减少。那么按照这个逻辑,根本办法就是提升父母在养育后代方面的权益。
但如果真的这么做,又会挑战我们的主流价值观。
比如说你不能因为养娃的回报周期过长,就允许父母差遣自己的孩子早早去当童工给自己赚钱。
也不可能说因为养娃的回报链条过长,就干脆不要社保体系,让大家从新回到靠自己养儿防老的模式。
要挽救生育率,只能希望在主流价值观接受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减小生育的限制,尽可能的增加父母的权益,尽可能的缩短养娃的回报周期和回报链条。
如果不能从这几个方向去努力,那么生育率将无法逆转,最终只能走向欧美或者日本的道路,即被迫引进移民或人口走向坍塌。
结 语
————————————
那么我个人对养育后代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这么说吧,养育后代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但同时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去做出这个选择,所以在开启这项工程前一定要想清楚。但我个人鼓励你们去开启这项巨大的工程。
因为生育后代从理性的角度上看,有利于家族的长远繁荣;从感性的角度看,也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体验。
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百分之百信任你的,只有你懂事前的孩子。
放眼望去,未来的时间很长,到底会怎么发展谁也说不清,
而你的后代,正是你面对未来的底气。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