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病了!病的还不轻!

文摘   2025-01-14 08:30   河南  
欢迎关注我,每一次的遇见,都是久别的重逢!

这学期的期末考试刚结束,浙江大学的精神中心挤满了家长和孩子,很多号是一票难求,都已经排到了10天后。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北京儿童医院的特需门诊,专门针对孩子不想上学这类的问题,即便挂号费都要500元,但依然门庭若市,来就诊的孩子数量非常多。

北京儿童医院的特需门诊挤满了家长和孩子。

北大六院儿童精神科,早上10点,诊室门口就围满了焦急等待叫号的家长。旁边的等待椅上,坐满了年纪尚小的孩子。

不止北京,在全国很多地方,儿童青少年精神科都是一号难求。毫不夸张地说,精神崩溃的孩子和家长,把门诊都挤满了。

作业少、调皮、贪玩、到处闯祸,那是80、90后的童年。
但当80、90后成为父母以后,所面临的生活环境是容错率极低的。
举目四望,皆是裁员。随时可能丢掉的工作、随时可能断掉的经济来源,让当代中年人如履薄冰,负重前行。
容错率极低的生存环境,也给了孩子极大的生存压力。
尽管只是在小小的校园里,本应该是诗歌与梦想相随年龄,却被分数和日程支配得难以喘气。
社会压力大,一层层传导下去,最薄弱的环节就是这些孩子。为了赢在起跑线上,很小的孩子就要卷进赛道,承受巨大的压力。如果刚开始就给孩子太多压力,会把孩子压伤。

心理科的儿童就诊量正逐年升高,其中以情绪问题为主诉来就诊的患者比例也逐年增加,成为儿童心理科就诊的主要人群之一。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抑郁研究所等联合发布的《2022 国民抑郁症蓝皮书》调查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 15~20%;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 为在校学生,其中 41% 曾因抑郁休学。

为了高考,无数的孩子在拿健康赌明天!

一个孩子厌学是“矫情”,两个孩子想要休学是人性,当一个又一个的孩子出现问题,究竟是怎么了!

在当今愈发内卷的教育环境下,孩子们几乎没有童年,他们被焦虑的父母裹挟着前进,生怕输在起跑线上;

那个被一代代人传唱“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的童年已经变味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的书写也不再适用。

如果人生的出厂设定便是学习、考试、竞争,我们又如何向孩子证明,这一切只是“成长的烦恼”呢?

孩子的问题,不仅仅是孩子本身的问题。因为孩子是家庭里最弱势的一方,孩子的问题常常反映的是家庭生态系统的问题。很多家长却意识不到孩子们的问题,以为孩子在偷懒,在找借口!

最大、最深的阻碍,还是那些漠视孩子痛苦的家长们。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让制造问题的人做出改变。大夫看不到真正的病人,真正该去挂号的人只是站在那里说:“我就是把他照顾的太好了!”。

还记得吗?每个孩子出生前,父母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以后能健健康康地长大。

然而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忘了初心,在孩子身上附加越来越多的期望。
其实,对孩子的一生来说,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而是爱、智慧、自由和幸福。
所以,在这里,我也想真诚地送给各位父母3个建议:
1. 为孩子择校,不是找最好的,而是找最适合的
中国家长替孩子选学校的情况十分普遍,多少父母日夜为“择校”而苦恼。
但家长精挑细选出的“最优解”,真的适合孩子么?
如果你真心想为孩子择校,那不是去找最好的学校,而是去找最适合的学校。
为孩子找到适合的土壤,他才能真正扎根,茁壮成长。
2. 不要让孩子小小年纪,就活成分数的奴隶

孩子的生活里不该只有高考,还应该有诗和远方。孩子不应该成为分数的奴隶!

3. 允许孩子跳出“轨道”,活出自己
很多家长之所以焦虑,其实是被单一的价值观所挟持了。
觉得读最好的学校,有一个好分数,将来去大公司、拿高薪,这就是成功的人生。
但其实,优秀从来就没有一个普世标准。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藏。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热爱,而不是让他被条条框框所约束。
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就是养出一个健康、快乐、幸福、向上的孩子。
愿每位家长都能看透教育的真相,放平心态,和孩子同频共振。
也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雨露中肆意生长,绽放出五彩缤纷的花朵。

如果说家长的鸡娃大赛,使得孩子们精神状况堪忧,那么学校在这里承担的角色,显然也没有多么积极的作用。

最近,另一个现象跃入大众视线——我们所熟悉的课间十分钟,消失了。

这个现象并不是最近才兴起,据2019年中国青年报社的一组调查显示,77.2%的小学生“享受”着安静的课间十分钟。

这十分钟,本是用来让孩子出去跑跑跳跳、释放天性的,我们小时候还流行在课间向户外眺望,不然长期只看课本,对视力不好。

但是现在小学生的课间十分钟,“除了上厕所,喝水,都不能出教室”。

孩子们上课上得腿脚都坐麻,想要去活动一下,却被老师告知要少些肆意的奔跑。有的学校甚至发起流动红旗评选,给最安静的班级加分。

跑出去疯玩,直接从个人行为上升到集体荣誉,这下孩子们只能安坐在课桌前看书了。

安静的课间十分钟不仅消灭了孩子们的跑跳活动,更是直接让他们无法社交。

很难想象,这就是全国中小学校当下最普遍的教育方式。

在教育指标、家长要求、上级指示、社会评价......等一系列标准之下,唯有学生的真实需求,被弃置不顾了。

孩子们只是在跟着大人的意愿到处卷,补课、做题、竞赛,把自己前十几年的人生过得比未来几十年的人生加起来都累。

兜兜转转,我们从未脱离优绩主义和功利性教育的阴影。

教育的作用仍然是为了取得好成绩、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似乎完成这一链条,就能够光耀门楣。

但成长从来不是短冲刺,也不会永远像高考前夕的倒计时XX天。

成长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而教育是为了让我们认知世界,认识自己。

我不想把这一切都归结为是家长的虚荣心,或者是学校的应试教育。

如果随便上什么中学都没差,考不考得上大学无所谓,任何工作都能糊口......如果社会如此包容每一种成长轨迹,大概很多家长都不会被卷入鸡娃的竞赛中。

但事实却是,教育资源依旧不平等;竞争的门槛一再往前移;稍有不慎的成长路径,便会遭受社会的毒打。

社会的残酷,落在孩子身上,就是消失的童年。

很心疼这一代孩子们,因为他们在这样一个本该野蛮生长的年纪,却被固定在课桌前。


本该用力感知世界的温度,去看野草飞长,鸟语花香,去睁大眼睛探索一切,但放眼望去,只有做不完的题和上不完的补习班。


未来可见的人生里,也是数不清的考试堆成的门槛:小升初、初中分流、高考、考研、考公、考编......


这些对大人来说也无解的社会压力,就这样任其发展,层层传递到最弱小的孩子身上。


所以,与其说是孩子病了,不如说他们只是社会顽疾的症状之一。


2025年的太阳照常升起,新年如期在热闹中滚滚向前,但有的孩子却永远地留在了2024。除了留下伤痛的父母,这个世间的教育和环境,还在继续慢性屠杀着我们孩子的心灵和生命力。
没有人统计过,这一年里有多少孩子因为抑郁而自残自杀;
没有人统计过,这一年里有多少孩子厌学、休学而闭门不出;
没有人统计过,这一年里有多少孩子被霸凌而留下终身的心灵创伤。
我们只看到学校放出一张张高考的红榜,却看不到一个个被戕害的生命;
我们只看到朋友圈里一次次被炫耀的成绩,却看不到一个个独自舔舐伤口的休学生;
我们只在乎未来的出路,看不到孩子当下的需要和渴求;
我们把跳楼当成故事和新闻,却看不见小小的身体宁愿粉身碎骨的彻底绝望。
“谋杀”孩子心灵的,不是哪一个人,而是这个单一的教育体制与每一个参与者的合谋,当然也可能是一个病态的家庭。
在把一个孩子逼到绝境之前,父母但凡只要发自内心的相信过Ta,Ta都可能会停下求死的脚步。
那些说“小孩子能有什么压力?成绩又不好,压力再大能有大人大吗?”的成人,就是在参与谋杀。
相信Ta说Ta头痛、胃痛、心悸,那就是生病了。检查不出来不代表Ta在撒谎,一定有更隐性的原因。很多家长花了很大功夫去看消化科、心血管内科等等,指标都是正常的,医生建议去精神科看看,家长依然不愿意面对,一拖再拖。
那些说“孩子就是装的,就是在逃避学习”的成人,就是在参与谋杀。
相信Ta说Ta在学校被欺负了,那Ta就是被欺负了。Ta可能已经遭受很久的语言霸凌,已经在很多隐秘之处被伤害,已经求告无门,已经默默忍耐到支撑不住。
那些说“肯定是你有问题,不然人家为啥不欺负别人只欺负你?”的成人,就是在参与谋杀。
相信Ta说Ta可能抑郁了,那就是Ta已经很痛苦了。Ta可能每天都很低落,没有任何意义感和希望,Ta可能脑袋痛到快要炸裂,Ta可能已经无法与人社交,Ta可能已经出现读写困难,看不进去任何一个字,听不进去任何人说的话了。
那些说“不就是逃避学习吗?扯什么抑郁症!”“Ta没病,Ta就是矫情”的成人,就是在参与谋杀。
相信Ta说Ta想要睡觉,那就是Ta的身体在强制Ta休息。Ta即便是睡不着在玩手机,Ta也需要躺着。很多抑郁症患者,时间在Ta的意识里已经不一样了,常常睡上十几个小时,感觉才睡了三四个小时。Ta可能要睡上一年、两年,甚至更久。
那些说“一天到晚就只知道躺着,几年就躺废了”的成人,就是在参与谋杀。
相信Ta说Ta会跳楼,那就是Ta会跳楼。Ta已经失去了任何希望,找不到任何活着的意义,每时每刻都在备受折磨,身体的痛苦已经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哪怕Ta再胆小、再内敛,哪怕Ta在某些时刻看起来是那么平静,哪怕Ta说了很多次也没有真的实施,那也不只是说说而已。
那些说“要跳楼是假的,装的,就是不想去学校”“要跳就跳,威胁不到我”的成人,就是在参与谋杀。
……
我们的教育真的病了!并且病的还不轻!
内卷,就是一场悲剧!早退出早解脱!

我们是该反思,我们究竟让孩子们面对了怎样一个世界。

是什么让他们年仅8、9岁,就敲开了精神科的门;

是什么让他们高考结束之时,长舒一口气,自觉可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了;

是什么让他们把人生这场马拉松,跑成了一刻也不敢松懈的短跑。

这样的世界,究竟是谁的错?

2025年,不管你是身为老师,还是身为父母,请首先相信孩子!
相信Ta们的身体发出的信号;
相信Ta们的情感情绪的真实;
相信Ta们发出的任何声音;
相信Ta们的需求和渴望;
相信生命求生的本能和寻求好生活的力量;
相信一个人不走应试教育也可以有未来;
相信家庭最大的价值就是全然的爱和陪伴;
相信教育要守住的是底线,而不是追求高线……
愿新的一年,我们的孩子都能平安地看到,2026年的朝阳照常升起。

欢迎添加我的微信,我们一起关注教育的现在和未来!


欢迎关注我,让我们一起遇见世界的美好!


MeetFun说
MeetFun说,让教育变得更有趣!打破认知的边界,从更多的视角和更高的维度,来审视教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