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hind every young child who believes in himself is a parent who believed first.每一个相信自己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位先相信自己的父母。
2025年的寒假已经开始了,但很多孩子的寒假比上学还忙,每天是没完没了的辅导班!这个寒假,不要用辅导班去恶心孩子,不好吗?
2025年的寒假,请放过孩子吧!给他们一个该有的童年!
Children need the freedom and time to play. Play is not a luxury. Play is a necessity. 孩子们需要自由和时间去玩。玩不是奢侈品。玩是必需品。
寒假来了,很多的培训机构和个体老师又来给家长贩卖焦虑了。
下面这些是培训机构和个体老师2025年寒假,向家长贩卖焦虑使用率最高的几幅图。
这些机构和个体老师声称:“寒假不是用来放纵的,而是用来反超的。”妥妥的焦虑风!
寒假就是用来休息的,就是用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的,就是用来游山玩水的,就是用来陪伴家人的,就是用来看世界的!寒假不是用来上辅导班的!
有的机构和个体老师在个家长贩卖危机,吓唬家长春季开学后差距增大,声称寒假是超速段。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一场百米的冲刺,学习也是如此,哪有什么弯道超车,只有松弛有度劳逸结合的坚持。不会休息的人,注定走不远!为了孩子,家长在2025年一定不要给孩子报任何辅导班,让那些贩卖焦虑的机构和个体老师们超车去吧。
我知道的很多好的机构和优秀的个体老师们,这个寒假都选择了给自己放假,让自己好好休息一下,为2025年春季的加速跑储备好能量。只有那些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机构和个体老师,在今年的寒假希望能够在趁机捞一把。
孩子不给孩子报辅导班,孩子得到了休息,接下来的表现不一定会差,但这些机构和个体老师们,或许见不到2025年的春天,所以他们在拼命的贩卖焦虑。
寒假不是学生用来逆袭的,是这些濒临被淘汰的机构和个体老师希望在这个寒假能够招到一些学生,实现逆袭的!家长们,一定要看穿他们的伎俩!不要让他们得逞!
好的机构和好的老师,今年的寒假都选择休息!不要让你的孩子成为这些即将被淘汰的机构和个体老师们的救命稻草!更不要让辅导班恶心了孩子们的假期!
任何行业都需要优胜劣汰,这是自然的选择!让这些过不了这个寒假的机构和个体老师们被淘汰,也是在帮助这个行业在洗牌,让培训行业变得更专业,今后家长选择培训班时,选错的可能性更小一些。
这些已经等不及的机构和个体老师,还会给你洗脑,不想让你再等待,其实是他们真的等不急了,再等下去,他们真的就要“死了”!
鸡娃的父母,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鸡娃成功了,孩子可能到了国外,这辈子都不会再回来,父母只能孤老一生。鸡娃失败的,孩子会痛恨父母一辈子,因为父母剥夺了他们本该幸福的童年和一生!
这学期的期末考试刚结束,浙江大学的精神中心挤满了家长和孩子,很多号是一票难求,都已经排到了10天后。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北京儿童医院的特需门诊,专门针对孩子不想上学这类的问题,即便挂号费都要500元,但依然门庭若市,来就诊的孩子数量非常多。
北京儿童医院的特需门诊挤满了家长和孩子。
北大六院儿童精神科,早上10点,诊室门口就围满了焦急等待叫号的家长。旁边的等待椅上,坐满了年纪尚小的孩子。
不止北京,在全国很多地方,儿童青少年精神科都是一号难求。毫不夸张地说,精神崩溃的孩子和家长,把门诊都挤满了。
心理科的儿童就诊量正逐年升高,其中以情绪问题为主诉来就诊的患者比例也逐年增加,成为儿童心理科就诊的主要人群之一。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抑郁研究所等联合发布的《2022 国民抑郁症蓝皮书》调查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 15~20%;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 为在校学生,其中 41% 曾因抑郁休学。
为了高考,无数的孩子在拿健康赌明天!
在当今愈发内卷的教育环境下,孩子们几乎没有童年,他们被焦虑的父母裹挟着前进,生怕输在起跑线上;
那个被一代代人传唱“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的童年已经变味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的书写也不再适用。
如果人生的出厂设定便是学习、考试、竞争,我们又如何向孩子证明,这一切只是“成长的烦恼”呢?
孩子的问题,不仅仅是孩子本身的问题。因为孩子是家庭里最弱势的一方,孩子的问题常常反映的是家庭生态系统的问题。很多家长却意识不到孩子们的问题,以为孩子在偷懒,在找借口!
最大、最深的阻碍,还是那些漠视孩子痛苦的家长们。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让制造问题的人做出改变。大夫看不到真正的病人,真正该去挂号的人只是站在那里说:“我就是把他照顾的太好了!”。
还记得吗?每个孩子出生前,父母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以后能健健康康地长大。
孩子的生活里不该只有高考,还应该有诗和远方。孩子不应该成为分数的奴隶!
如果说家长的鸡娃大赛,使得孩子们精神状况堪忧,那么学校在这里承担的角色,显然也没有多么积极的作用。
最近,另一个现象跃入大众视线——我们所熟悉的课间十分钟,消失了。
这个现象并不是最近才兴起,据2019年中国青年报社的一组调查显示,77.2%的小学生“享受”着安静的课间十分钟。
这十分钟,本是用来让孩子出去跑跑跳跳、释放天性的,我们小时候还流行在课间向户外眺望,不然长期只看课本,对视力不好。
但是现在小学生的课间十分钟,“除了上厕所,喝水,都不能出教室”。
孩子们上课上得腿脚都坐麻,想要去活动一下,却被老师告知要少些肆意的奔跑。有的学校甚至发起流动红旗评选,给最安静的班级加分。
跑出去疯玩,直接从个人行为上升到集体荣誉,这下孩子们只能安坐在课桌前看书了。
安静的课间十分钟不仅消灭了孩子们的跑跳活动,更是直接让他们无法社交。
很难想象,这就是全国中小学校当下最普遍的教育方式。
在教育指标、家长要求、上级指示、社会评价......等一系列标准之下,唯有学生的真实需求,被弃置不顾了。
孩子们只是在跟着大人的意愿到处卷,补课、做题、竞赛,把自己前十几年的人生过得比未来几十年的人生加起来都累。
兜兜转转,我们从未脱离优绩主义和功利性教育的阴影。
教育的作用仍然是为了取得好成绩、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似乎完成这一链条,就能够光耀门楣。
但成长从来不是短冲刺,也不会永远像高考前夕的倒计时XX天。
成长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而教育是为了让我们认知世界,认识自己。
我不想把这一切都归结为是家长的虚荣心,或者是学校的应试教育。
如果随便上什么中学都没差,考不考得上大学无所谓,任何工作都能糊口......如果社会如此包容每一种成长轨迹,大概很多家长都不会被卷入鸡娃的竞赛中。
但事实却是,教育资源依旧不平等;竞争的门槛一再往前移;稍有不慎的成长路径,便会遭受社会的毒打。
社会的残酷,落在孩子身上,就是消失的童年。
很心疼这一代孩子们,因为他们在这样一个本该野蛮生长的年纪,却被固定在课桌前。
本该用力感知世界的温度,去看野草飞长,鸟语花香,去睁大眼睛探索一切,但放眼望去,只有做不完的题和上不完的补习班。
未来可见的人生里,也是数不清的考试堆成的门槛:小升初、初中分流、高考、考研、考公、考编......
这些对大人来说也无解的社会压力,就这样任其发展,层层传递到最弱小的孩子身上。
所以,与其说是孩子病了,不如说他们只是社会顽疾的症状之一。
我们是该反思,我们究竟让孩子们面对了怎样一个世界。
是什么让他们年仅8、9岁,就敲开了精神科的门;
是什么让他们高考结束之时,长舒一口气,自觉可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了;
是什么让他们把人生这场马拉松,跑成了一刻也不敢松懈的短跑。
这样的世界,究竟是谁的错?
欢迎关注我,让我们一起遇见世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