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认知水平,深深地影响着他的行为和思想。
在盲目和偏见之中,无法滋生出真知灼见;而独立的思考,永远胜过猜忌和捕风捉影。
希望我们摆脱这4种认知偏差,带着辩证的态度对待事情,越活越通透。
光环偏差
生活中,有的人会认为,面容平和的人是好人,而相貌丑陋的人,大概率容易做坏事。
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实验,他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有的人很有魅力,有的中等,有的完全是无魅力。
然后让被试者换用其他词语(除了魅力)来评判这些照片里的人,结果表明,被试者对有魅力的人赋予更多理想化的特征,比如:和蔼、沉着、很好交际等。
但对没有魅力的人,就很少用这些词语了。
实验表明,当我们觉得一个人的外貌很好时,便会下意识认为他的其他方面也很优秀。
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因为外界因素,而产生某方面的认知偏差。
要想避免产生光环偏差,最重要的就是全盘考虑,避免根据片面信息来推论整体。 归因偏差
生活中,常常遇到有人将迟到归因电梯太慢,工作没完成归为任务太难等等行为,心理学把这类想法称为归因理论。
王阳明曾说:“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人不是,不见自己非。”
如果一个人面对自己的失败总是各种找外界因素,那么这个人就会慢慢丧失斗志。
因此,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需要不断自省,倘若一味抱怨,只会让自己在失败里不停地转圈。
多审视自我,在反思中寻找问题的根源,先解决内因,再接受结果,才是一个人能成事的关键。 确认性偏差
确认性偏差,它指的是一个人一旦形成某种观点,就会下意识找支持自己或有利自身观点的证据,甚至为了佐证自己的见解,而扭曲新的证据。
有人丢了一把斧子,他认定是邻居偷的,接下来通过观察他发现,邻居不管是走路还是说话时的神态、动作都很像偷了斧子的样子。
可过了几天,他去找东西时发现丢掉的那把斧子,原来被自己忘在了储藏室里。
于是第二天他再看邻居的举动和言行,觉得他一点都不像是偷斧子的样子了。 悲观偏见
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烦恼箱”的实验。
他找来100位实验者,把将来一周的烦恼写下来。
在场所有的人都写了几十条烦恼,结果一周后,发现92%的烦恼都没有发生。
然后,他保留了这8%已发生的烦恼,再过一周后大部分实验者表示,过去那些烦恼,已经不复存在了。
由此可见,我们有时候会高估坏结果的概率。
往后人生,学会乐观一些,不要让悲观偏见影响了自己的心情。
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失败,把自己从灾难的想象中拉出来。
换一种角度,换一种心态,万般境遇到头来,都只是不过如此。
光环偏差
归因偏差
王阳明曾说:“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人不是,不见自己非。”
确认性偏差
悲观偏见
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烦恼箱”的实验。
他找来100位实验者,把将来一周的烦恼写下来。
在场所有的人都写了几十条烦恼,结果一周后,发现92%的烦恼都没有发生。
然后,他保留了这8%已发生的烦恼,再过一周后大部分实验者表示,过去那些烦恼,已经不复存在了。
由此可见,我们有时候会高估坏结果的概率。
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失败,把自己从灾难的想象中拉出来。
换一种角度,换一种心态,万般境遇到头来,都只是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