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 | 读懂了庄子,就看清了欲望

乐活   2024-03-21 16:03   山西  
人生烦恼千千万,大多逃不脱“欲望”二字。
当你欲望过大,得不到满足时,你会感到痛苦。
当你终于满足你的欲望时,下一个欲望或许又接踵而来,于是身陷压力的陷阱,开始情绪内耗。
在这种情况下,不妨读读庄子。

千百年来,庄子的智慧,不仅藏着为人处世的学问,更是内含修补心灵的良药。



1


放不下的欲望,便是牢笼


庄子在《逍遥游》中引用了一句富于哲理的寓言: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鹪鹩在深林里筑巢,林子再大,也不过只能占其中一枝;偃鼠到黄河里饮水,黄河再大,也不过只能灌满自己的肚子。

人性中最大的弱点,就是永无止境的贪念。

庄子说:物物而不物于物。

人应该驾驭外物,而不是被外物奴役,从而被欲望拖累。

欲望过剩,双眼被蒙蔽,就看不见眼前的危险;凡心被包裹,就感知不到将至的祸患。

《道德经》言:“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一个简单的“止”字,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君子修养,是拿捏好分寸的智者从容,亦是关乎前途命运的进退之道。

2


正视欲望,才能找到方向


与欲望和解,实际上是庄子的一种基本立场。

在《庄子·盗跖》中,庄子借助“无足”与“知和”两个人的对话,表达了对于平衡问题的重视。当然,这两个人都是庄子创造出来的人物,也是庄子为文汪洋恣肆的风格的一种表现。

而所谓的“无足”,就是执着于欲望而不知足的人,他强调“人卒未有不兴名就利者。彼富则人归之,归则下之,下则贵之。夫见下贵者,所以长生安体乐意之道也”,这实际上就是对于名利等欲望执着追求的直观表达。

而“知和”,则代表着与欲望达成和解的人,也就是知足的人,所谓“平为福,有余为害者,物莫不然,而财其甚者也”。

有句话说,“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欲望,欲望无法避免,能做的只有尽力不被欲望侵蚀。”

接纳自己的欲望,在自己可以做到的范围之内满足自己,用智慧和欲望和解,才可能掌控欲望。

3


看清欲望,也就看清了自己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欲望的问题就和人类相纠缠,对于欲望,人类大概也面临一种两难的处境。

一方面,作为人不可能没有欲望,而且欲望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另一方面,倘若完全顺从人类的欲望,则又势必会威胁人类自身的存在。

该如何解决欲望的问题呢?

方案大概有三种:一种是对于欲望的绝对禁止,一种是对欲望的无限放纵,还有一种就是对欲望采取一种中和的处理方式,即既不放纵,也不限制,主张一种平衡的状态。

考察人类的思想史会发现,任何流传至今仍然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传统,对于欲望基本上采取的都是一种中和的方式,比如中国哲学。

庄子建构了自己的道德境界,形成了一种自在人生的范式。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人在入世时要正视自己的欲望,学会与之和解;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人活于世,始终无法脱离俗世,此时更要放下执念,不与俗世斤斤计较。

与欲望和解,学会知足,人才能从平凡中寻得幸福,轻松上阵。

闻一多先生说:“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愿我们能从中领悟真谛,逍遥于天地间。

心境音乐
一首音乐,一段故事,一种心境,一种感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