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西故事”

文摘   2024-12-19 09:30   北京  
12月17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江西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成果”新闻发布会。江西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黄俊围绕“顶层设计、优化整合、资金保障、监督管理、服务社会”等方面,对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以及如何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西故事”进行了详细介绍。
全国首批设立国家公园的省份
武夷山国家公园于2021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全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之一,跨江西、福建两省,是全国唯一地处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的国家公园,总面积1280平方公里,其中江西片区279平方公里,占比21.8%。
为强化保护力度,江西省制定并出台了《江西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是全国首例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省级协同立法。同时,武夷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和管理机构正式获批。在首批国家公园建设成效评估中,武夷山国家公园总评价居全国第一。
黄俊表示,国家公园在江西从无到有、落地生根,标志着江西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在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的变化,成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名片。
在提到如何持续加强资金保障时,黄俊介绍,近3年来,中央财政对江西国家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投资达2.14亿元,通过生态公益林差异化补偿,国家公园范围内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到每年每亩35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高到每年每亩33元、省级自然保护区提高到每年每亩29元。建立中央生态补偿与自然保护地年度监测评估奖惩机制,近两年累计下达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奖惩资金8000万元。
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
江西固绿水青山之本、筑绿色发展之基,通过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自然保护地网络,保护好境内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和自然遗产,精心呵护赣鄱万物生灵。
“全省共建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542处,保护了江西省50%以上的自然森林生态系统、30%以上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和9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黄俊在发布会上说。
江西省已构建以国家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逐步延伸到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的林业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过去难得一见的白鹤、梅花鹿(华南亚种)、蓝冠噪鹛等珍稀野生动物频频现身,其野外种群数量呈持续增长趋势。一些濒危植物如资源冷杉、美毛含笑、大黄花虾脊兰等也在保护地内得到休养生息。
江西省林业局副局长刘宾补充说,这些年,通过设立蓝冠噪鹛国家研究中心,建成江西省野生动植物多样性监测平台、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监测预警平台,提升了科研监测能力,在全国率先发布《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公报》和《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进展报告》摸清了自然保护地的家底。近两年,江西发现新物种54种、江西物种新纪录204种。
生态红利加快释放
江西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不断推动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相统一,以高水平保护推动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
发布会上,黄俊介绍,江西已成功创建5处世界遗产和4处世界地质公园,举办3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季活动。通过打造武功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候鸟小镇等世界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走进江西、体验自然,持续唱响江西绿色生态品牌、森林旅游品牌。2023年,全省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产值达1461.73亿元,同比增长10.6%。
为服务好当地社会发展,让自然保护地建设成果全民共享,近年来,江西省通过优先招聘当地群众为护林员、支持当地社区适度发展林下经济、打造林草科普基地和特色自然教育品牌等方式,协同推进周边社区发展。在谈到支持涉自然保护地项目建设时,黄俊说:“近4年,依法审批自然保护地内建设项目110余件,有力保障了长沙至赣州高速铁路、梅岭湾洗索道等重大项目和民生项目实施。”
此外,针对部分自然保护地划定不科学、交叉重叠等问题,江西省花了3年时间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黄俊说:“整合优化后,江西自然保护地由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三大类构成,实现了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强度不降低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分类体系更加科学、保护功能更加完善。”
接下来将如何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黄俊表示,要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制度创新,着力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把自然保护的“江西故事”讲得更加生动,把“江西风景独好”亮丽名片展示得更加出彩。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刘小虎

编辑:李圣薇

初审:李燕

审核:苑铁军

投稿邮箱:

zglssbrm@163.com

直播合作:

010 8423 8472

010 8423 9283

中国绿色时报
中国绿色时报社官方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