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进校园入社区 易亲近更普惠

文摘   2024-12-19 09:30   北京  
自然教育在国内方兴未艾。它有几个普遍特点:教育环境多在大自然中;内容指向自然界各种现象、感受、知识等;倡导参与者关注自然、爱护自然。那么,自然教育进校园、进社区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呢?
毋庸置疑,自然教育进校园和社区可以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和自然科普知识,并且有较大数量的受众,影响力不可小觑。
笔者是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长期从事自然教育,在此以牛背梁保护区的做法为例展开叙述。
自然教育在校园和社区开展更便捷。如果说野外的自然教育活动像是吃酒席,“七碟子八大碗”不可少,那么校园和社区的自然教育活动更像是家常饭,一两道菜配主食就可以吃饱喝足。在校园和社区,自然教育活动采取知识讲座、社团活动、参观展览等形式,只要准备好PPT课件,或者展板、展品,以及一定的社团活动道具,在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带领下,就可以开展一场成功的活动。牛背梁保护区内的自然体验活动需要动员相关人员至少6人,还需要车辆、易耗品的支持,单次活动需要根据季节、天气、团队特点等制定全程方案,而开展进校园活动时一般只需要1—2名科普人员,往返半天时间,在已经做好的十几个不同讲座主题中选用1个即可。

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进校园活动

自然教育在校园和社区开展可以扩大受众面。如果把野外的自然教育活动比作观光大巴车,那么校园和社区的自然教育就像是火车。一场有品质的野外自然教育活动通常控制人数,因为带队老师可以同时关注到的人非常有限。为了确保安全,并让每个学生与老师有足够的交流机会,深度体验类活动通常老师和学生的比例1:7比较合理,而专题科普类活动也得控制在1:20之内。因此,牛背梁保护区组织的户外自然教育活动以30人至50人为主,很少突破百人,其他自然保护区或者国家公园开展的自然教育活动也大体如此。按照这样的团队规模,野外参与自然教育活动的人数,也就是受众面必然有限。物以稀为贵,高品质的自然教育活动常常成为奢侈品,让中低收入群体望而却步。而校园和社区的自然教育活动,因为一场讲座的受众可达近千人,受众面相比野外活动有了几何级数的提升。以我国庞大人口基数来看,开展校园、社区自然教育活动轻松得多。牛背梁保护区野外的自然体验活动全年要达到上千人次就需要30场次以上的活动,而进校园只需要3次以年级为单位的讲座就可轻松突破千人规模。
自然教育在校园中和社区中开展风险小。如果把野外的自然教育环境想象成原始森林,那么校园和社区自然教育就相当于城市公园或者乡村田野。在国家公园或者自然保护区内,虽然自然体验线路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区域,体验活动也经过风险评估。但遭遇野兽、蛇虫咬伤、恶劣天气、摔伤擦伤等的风险还是客观存在的,应急预案不可或缺。而校园和社区的自然教育几乎可以忽略风险,在可控的环境下开展活动,让所有参与者有了必要的缓冲准备。牛背梁保护区野外的自然体验活动需要有专门的安全员,要配备应对摔伤、肠胃、虫蛇咬伤等多种药品,要购买人身意外保险,而进校园进社区的活动则不需要这些条件。
自然教育在校园和社区开展经济成本小。野外自然教育活动成本高,交通费、食宿费、服务费、材料费等,高者平均每人每日上千元,低者也需数百元。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并非有能力经常承担的。而校园自然教育只需要1至2名教师,使用一个教室或者礼堂,即可满足数百人的需要,论经济成本,校园和社区的自然教育具备绝对优势。我们在策划一些野外体验活动时,一些学校对交通、餐饮、引导等费用感觉偏高,并担心引发学生家长的投诉和不满,而进校园进社区的讲座几乎不产生任何费用,更受到校方和家长的欢迎。
自然教育在校园和社区开展是鼓励自发式自然体验的催化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好的自然教育其实是教会青少年和公众如何自发地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爱护自然。如果让每个青少年和成人都有机会接受几次自然教育讲座,告诉他们,在城市公园,甚至自己居住的小区中可以看到什么鸟类?发现什么昆虫?怎样观察和记录动物和植物?利用落叶可以做什么游戏?那么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就可以利用身边的绿化带、郊野、公园等场所,利用散步、上班、放学、郊游等一切机会,随时随地感受自然的美好。我们通过在一些校园开展的自然笔记、生态科普讲解社团等活动,引发学生利用周末、假期自发观察自然、记录自然,学生作品也受到保护区自然教育老师的点评和指导。我们还针对进校园进社区的工作需要,研发了10余个不同主题的科普课程,引导学生和公众就近观察和融入身边的大自然。

小朋友在观察苔藓

自然教育在校园和社区中开展可以有效缓解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接待压力。如果把各类自然教育基地比作风景名胜区和网红打卡地,那么校园、社区自然教育场地仿佛是大量小众景点,甚至连“景点”都不算的荒野区域。正因为普通、数量庞大,反倒可以承载更多的公众前往体验。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都设在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域,但其生态环境也更为敏感,对进入人员更需要严格控制,一旦超出环境承载能力,造成的负面影响将难以弥补。而通过在校园和社区开展的自然教育活动,对青少年和公众是一种有效的启发和引导,可以充分发挥各类城市绿地、家庭环境和郊野生态环境的作用,避免公众在亲密接触大自然的需求中,造成重要自然保护地的资源负荷过大。牛背梁保护区北沟自然体验基地在开展体验活动后,基地内的动物遇见率有明显下降,在基地开放期和封闭期,动物活动频次也有明显区别。有了利用好校园、社区资源的活动类型,保护区策划整体的自然教育工作时,控制区内的自然教育活动也有了更多选项。
当然,也会有一些反对声音,例如校园的自然教育依然是脱离自然的,甚至不能称为自然教育,因为缺少了非常重要的自然环境。但随着自然教育进校园进社区的不断探索,这方面的短板能得到适度弥补。
比如,在讲座中加入动植物图片、视频、鸟类鸣叫等素材,丰富受众的视觉、听觉感受。也可携带野猪牙齿、豪猪刺、橡树子、松塔、蛇蜕、翅果等标本,让学生亲手触摸了解。在讲座中融入保护区发生的生动故事,可以让受众聚精会神,感同身受。
此外,利用校园、社区,以及附近公园的绿地资源,以自然笔记、观鸟活动为载体,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植物、昆虫、鸟类等,可以发现许多平时忽视的蜘蛛、瓢虫、青蛙、白头鹎等有趣的物种及自然现象。
在校园和社区组建自然科普社团,通过线下和线上结合,坚持长期指导,可以引导学生随时随地主动接触和观察自然。
对走进校园和社区的自然教育老师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既要有极为丰富的自然接触经历、知识储备,也要有高质量的传播能力。
总而言之,自然教育进校园、进社区是自然教育真正惠及更多公众的重要途径,是适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国情的重要选项,是值得自然教育工作者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以进校园进社区为全民参与的自然教育启蒙环节,以街区公园、动植物园为自然教育的大众参与环节,以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为自然教育的深度参与环节,有利于发挥好各种自然教育形式的优势,形成最大社会价值。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马宇

供图: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编辑:李圣薇

初审:李燕

审核:苑铁军

投稿邮箱:

zglssbrm@163.com

直播合作:

010 8423 8472

010 8423 9283

中国绿色时报
中国绿色时报社官方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