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创新赋能开放经济发展,是自贸试验区重要功能定位之一。今年以来,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牢牢把握这一定位,强化制度创新,放大“枢纽自贸”效应,多项成果持续助力外贸企业降本增效,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保税监管新模式加速产业集聚
近年来,随着新型加工贸易业态的不断兴起,企业集团化经营模式日趋明显。但受限于制度藩篱,以往保税料件无法在同一集团内的不同企业间自由流转,对产业的集聚发展形成制约。不过,随着“企业集团加工贸易保税监管改革”制度创新成果的推出,上述瓶颈在烟台自贸片区已逐渐实现突破。
据了解,“企业集团加工贸易保税监管改革”是烟台自贸片区联合烟台海关在全国首创的保税监管新模式。该模式突破了以单一合同或单一企业为单元的传统加工贸易监管方式,将同一集团下诸多企业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监管,同一集团下企业可享受保税货物自主存放、保税料件自由流转、料件串换自主管理、外发加工更加简化等7项优惠政策。
“与以往相比,这一模式可以有效帮助集团类企业稳定供应链、产业链,利于企业合理调配资源、降本增效,实现一体化运作,激发企业的市场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加工贸易发展和产业集聚。”烟台海关驻八角办事处保税监管一科副科长申鹏介绍。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该模式受惠范围已由自贸区辐射扩展至全市4个集团、20家企业,更好满足了企业集团化发展需求。今年前三季度,共监管余料结转、外发加工、料件串换等集团内业务共4981票,货值达44.3亿元,为企业节省物流、报关费用约300万元。目前,该项创新成果已获海关总署创新备案并入选山东省“最佳实践案例”。
“关保通”赋能企业通关便利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以制度创新成果助力企业降本增效的过程中,烟台自贸片区一方面加强对区内企业的覆盖保障,另一方面积极回应全市范围内其他企业的诉求,推动相应成果在自贸试验区外复制推广,持续放大自贸政策红利。
在这一点上,除了“企业集团加工贸易”之外,“关保通”模式的推广也同样具有代表性。
据了解,“关保通”是烟台片区联合烟台海关在全国首创推出的通关便利化新模式,通过建立海关、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三方协作机制,企业可以依靠片区管委设立的担保风险补偿资金,免抵押、免保证金、免手续费“零成本”向银行或保险公司申请保函或保险单,凭“零成本”税款担保,在全国各海关进口货物享受“先放后税、汇总缴税”通关便利。
通过烟台自贸片区与招远开发区的积极联动,2021年12月,位于招远开发区的山东玲珑轮胎股份有限公司成为自贸区外第一家可以‘零成本’取得关税保函的企业。
“原来公司申报后进口货物的税款需要一票一缴,现在实行汇总征税,申报后直接放行,次月再集中缴纳税款,每年可节省综合成本300余万元。今年1-9月份,公司就有519票进口货物享受到了‘零成本’通关‘秒放行’便利,日前公司已经续签‘关保通’协议。”玲珑轮胎通关部经理兰慧介绍。
包括玲珑轮胎在内,全市已有多家企业从中受益。统计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烟台企业通过“关保通”模式共办理零成本保函5.49亿元,盘活企业资金60余亿元,节省成本3000余万元。
持续放大“枢纽自贸”效应
“企业集团加工贸易”和“关保通”两项新模式的案例,都可谓烟台自贸片区持续放大“枢纽自贸”效应、赋能开放经济发展的缩影。
在具体实践中,烟台自贸片区积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建立“区、关、港、铁”联动创新机制,推动跨境贸易全流程改革。除了通关环节的“关保通”模式之外,烟台自贸片区还在结汇环节创新推出“汇率保”模式,助力企业“零成本”办理汇率避险;在退税环节落地全省首单贸易外汇优质企业互认机制试点业务,累计为33家首批试点企业快速办理出口退税近1.39亿元。
统计显示,烟台自贸片区已有6项创新被海关总署备案、24项举措被全省复制推广,口岸通关时间提速30%以上、成本处于全省最低水平,贸易便利化指数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带动区内外众多企业降本增效、提速发展。
而在提升贸易便利化程度的同时,烟台自贸片区还通过制度创新助力企业抢抓“出海”窗口新机遇。
以保障“走出去”企业跨境合法税收权益为例,烟台自贸片区聚焦“境外投资”服务创新链条,建立出海企业“数据库”、实施分类施政“前置辅导”、首创涉税问题快速响应渠道,落户全省首个跨境税收服务联盟创新实践基地,获批“促进税费服务便利化”等14条省级试点政策,助力企业抢抓“出海”窗口新机遇。
目前,烟台自贸片区已累计帮助金鹏矿机等一批“走出去”企业享受境外税收减免3500余万元,有效解决了税收争端、维护了境外税收权益,推出的“税之家”护航企业“走出去”新模式入选山东省“最佳实践案例”“2024年度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
文字:隋翔宇 通讯员:朱先俊 王俊涛 朱亚森
编辑:赵竹宇 审核:卢家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