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闲”不再难打发
民生
2025-01-31 11:51
内蒙古
“我比你们的多,我做了20个养生锤、28个‘马’,25个包,挣了3000多……”村民常艳丽和她的老姐妹们相聚在五福村手工坊,你一言我一语,边做文创产品,边算兼职收入,从唠闲嗑到唠“钱”嗑,如今几人的话匣子少了些许“张家长李家短”,话里话外都是比学赶超。
秋收闲下来后,常艳丽经常利用早饭时间翻看微信群里的文创产品制作教程,随后精神饱满地出门上工。作为村里做兼职的“双职工”,她和老伴儿一个做文创,一个做保洁,工作时间灵活,两人的“外快”近万元。这几年,太仆寺旗宝昌镇五福村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的三分之一,中老年人居多。相较以往农闲时的唠闲嗑、打麻将、串门子,最近村民们把更多时间投入到搞文创、做兼职、学知识等更有意义的事上来,漫长冬日变得充实而有节奏。
2024年,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的帮扶下,五福村十几位村民成为依文·中国手工坊的计件工,村“两委”组织有针线功底的村民进行培训,制作包括养生锤、布艺包、抱枕马、挂饰在内的草原特色文创产品,现已陆续销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和王府井商业街。去年入秋至今,搞文创的村民平均增收3000元以上,充实了时间也提升了幸福感、获得感。常艳丽说:“以前这个时候,无所事事,时间过得慢。现在做做手工,听驻村干部讲讲外面的事,时间过得也快了。”与常艳丽有着相同感受的还有许志花夫妇,作为村里的另一对“双职工”,二人负责村里免费公共浴室的日常保洁。临近春节,光顾浴室的村民多了起来,为了让大伙儿干净、舒服地过年,最近许志花夫妇增加了保洁次数。许志花告诉记者,近几个月靠着打扫浴室,老两口挣了不少积分,兑换了很多生活用品。许志花的外孙石居正最近在村里过寒假,做完保洁的老两口常和外孙到隔壁的共享书屋“陪读”,每当看到精彩之处,石居正就会讲给老人听。石居正说:“看书学习,帮姥姥、姥爷干活儿,这个冬天里我在村里过得非常快乐,收获了很多。”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改变传统“冬闲”的散漫,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近年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自治区组织部等帮扶单位的支持下,五福村通过开办文创手工坊、出租村集体闲置院落、新建马铃薯储窖等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可为2500人次提供季节性务工岗位。同时,共享书屋、积分兑换、免费浴室等丰富的生活元素,让闲下来的村民有地儿去、有事干、有钱赚,时间不再难打发,“易俗”之风处处见,幸福指数节节高。村党支部书记杨胜说:“目前我们又新建了法治活动室,年后联系司法局来村开展普法教育,力争打造民主法治示范村。”
转载请注明来源:锡盟融媒微信公众号
记者:刘博 韩亚芬 张士霖 武承泽
编辑:李晓旭
更多精彩尽在“锡盟融媒”
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