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分析师Boden,作者:分析师Boden,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就业的稳定永远是任何一个社会群体最关心的话题。
当经济下行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增长的不再持续,群体性失业问题必然被触发。但日本在泡沫破裂经济下行的10年间,失业率却能一直控制在5%以下。
那么当年日本社会在遭遇泡沫经济被瞬间刺破下,日本究竟是如何保住就业?而又在这轮保就业中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当我们重新系统回顾这段日本保就业的历史,以日本为借鉴,对于当下的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
一、被瞬间踩下刹车的经济
1993年是日本就业危机的第一年,随着泡沫经济的余温消退,日本迎来了自1974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许多还沉浸在泡沫增长的日本人瞬间清醒。
但比GDP负增长更糟糕的是失业率开始快速增长。1993年日本失业率不足2%跳涨至3%,破产企业更是翻倍增长。
由此日本政府开始了为期10年的就业率保卫战。
谈日本如何保住就业之前,我们先说说日本企业当时遇到的最大问题。
当时的日本企业遇上的最大问题,其实和今天的我们十分类似。那就是企业利润快速下滑,但产能端却出现了严重的过剩,最终导致企业陷入恶性内卷亏损。
根据日本大藏省统计,仅1993年全行业利润就同比下降了21%。但另一方面全社会产能却出现了接近15%的增长。整个社会陷入了利润减少,但产能增加的怪像。
根据通产省后来的评估报告,这主要因为日本企业普遍在1993年以前错误评估了经济形势,误以为只是一轮短暂的经济调整,因此选择粗暴的加产能希望抢占市场,最终导致了产能的严重过剩。
以日本水泥产业为例,作为受房地产下行影响最大的行业,泡沫后3年全行业经营性利润就下跌了70%,但全行业却逆势增加了近1000多万吨产能。而当年有相同问题又何止水泥一个行业。
那么这种情况下,日本社会应当怎么做?
二、日本如何保住就业
不同于欧美资本主义企业,在企业利润下滑时就裁员。日本企业基本都遵循终身雇佣制度,员工愿意与企业共渡难关,企业自然也不能随意裁员。
由此,日本社会陷入了保就业还是保发展的两难选择。由于社会价值观很难接受企业倒闭与员工失业,迫于社会舆论压力最终日本政府选择了保就业。政府与银行持续为亏损企业追加贷款,保证这些亏损企业不倒闭员工不失业。后来这些企业也被称为僵尸企业,最高峰时僵尸企业数量占到日本企业总数的20%,由此可见日本保就业的政策力度有多大。
在具体措施上,日本采用了企业改革与就业市场改革两大政策。
①我们先谈谈企业改革的情况:
在企业改革方面,1994年开始日本政府的核心目标就是尽可能地不让企业破产。在具体运作上,采用了多重组少破产的整合思路,将行业内亏损企业与盈利企业进行合并,以保证亏损企业的工人不失业。
简单来说就是,银行向大型企业提供贷款保证他们收购足够多的小企业,或者多家小企业集群合并抱团取暖。此外日本政府还推出了大量债务豁免计划,企业要完成重组,政府就可以保证适当豁免企业一定量的银行贷款。
②在就业改革方面:
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打破终身雇佣制与加大派遣员工比例以外,更重要的则是日本企业基本放弃了对大学生的培养,转而全力保障对于已有工作经验群体的保障。
最终经过10年的努力,日本失业率在2003年以后逐年下滑。全社会成功将日本在就业冰河时期的失业率压制在5%以下。
那么这样做,真的没有代价吗?
三、保就业的代价
后来有人总结,日本保就业的成果,是建立在牺牲日本科技发展与一代人的情况下所取得。
我们先说说日本是如何牺牲科技发展来保就业的。
由于日本政府不顾盈利能力的重组兼并,导致企业市场能力严重下降,大量被收购企业本身在兼并前就已经处于亏损,被大企业收购后更是直接躺平。
毕竟都有银行与大企业养着,为什么还要努力工作?
由此日本诞生了大量僵尸企业,但比僵尸企业更恐怖的是,日本将海量资金用于救助企业而不是用来发展科技。
根据日本银行协会统计,整个就业冰河时期为了救助企业重组总计豁免的银行债务可能超过6000亿美元。因此日本至今还有部分学者认为,过度宽松的债务豁免导致日本银行无法及时处置不良资产,也是日本银行业在1998陷入群体破产潮的诱因之一。
简单来说就是政府过度的保护就业,导致中小银行无法向处于破产的企业追偿债务,从而使得日本政府只能先让大银行为中小银行兜底,这一模式下,不良资产仍淤积在银行体系内。
最终也连累大型银行积重难返,以至于整个银行业最终走向破产。可以说日本为了保住就业市场,最终搭上了整个银行金融体系。
而在科技发展领域,由于政府将大量资本用以保企业生存,不能够将宝贵的资金投入新的高风险行业。由此错过了后来的半导体与互联网的机遇。从此日本开启了下一个失落的20年。
而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东芝,这家在80年代号称日本之光的高科技企业,曾经是全球第一大电脑生产商,其市场排名一度达到全球第32名,但如今已经成为了日本最大的僵尸企业。
那么保就业的代价只有这些吗?
四、被牺牲的一代人
如今在日本厚生劳动省的官网首页上,有一个名叫“就业冰河时代的救助计划”,针对的是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头10年毕业的大学生们。
而这个计划与日本残疾人都被摆在救助计划的第一页,由此可见它的普遍性与重要性。
我们接下来将说的则是在这段历史中最让人心痛的一群人,那就是在就业冰河时期毕业的大学生们。
整个就业冰河时期,日本企业基本放弃了对大学生的培养,转而全力保障对于已有工作经验群体的保障。根据日本大学型高等教育中心的统计,1998年超过71%企业认为能力开发是员工自己的责任,员工应当为自己的个人成长买单。
超过40%的企业选择不再设立对新员工的培训预算,由此大大加重了大学生的入职难度并让他们无法适应工作。而反映在数据上,就业冰河时期大学生三年内离职率达到30%,即每三个大学生就有一个无法适应职场工作。
但要知道在泡沫经济时期这一比例长期低于7%。可以说日本在就业冰河时期一直将失业率压制在5%以下,但大学生的就业率却长期低于60%。本质上是日本牺牲了那一代大学生的人生而换取了就业市场的相对稳定。
可以说,虽然日本政府通过各项产业政策,保住了大部分人的就业,但大学生却成了被牺牲的一代人。从1993年开始的十年被日本大学生称为就业急冻期,十年间日本大学生就业率从85%迅速下滑到2003年的55%。
厚生省统计,即使当时大学生投递简历数量普遍超过100家,但能找到的工作却仍不足6成。同时还有15%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延迟毕业,只为了下一年可以用应届生身份寻找工作。
大量的年轻人因为找不到工作而选择啃老或者在家考公务员。10年间啃老族数量从8万激增到40万,间接造成了日本现在严重的宅男现象。
由于这段经历对于那十年的毕业生伤害过于沉重,以至于日本NHK电视台在后来的纪录片中评价。努力拼搏奋斗的学生们却遇上了最糟糕的时代,这些学生并没有做错什么,他们只是出生在了一个坏的时代。
根据日本大藏省2020年统计,就业冰河时代的大学毕业生至今都是日本平均收入最低的群体,可以说那批大学生们花了30年都没有走出就业冰河期。
回望我们,现在90后与00后大学毕业生们有一种不满情绪,认为70后与80后吃掉了时代的红利,却留给了他们庞大的债务与烂摊子。
其实当年日本也有相同的不满情绪。在泡沫经济时期日本的岗位需求极大,每年大学生与校招需求比例是1:4,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萝卜有四个坑位。1989年日本就有超过5000家企业因为人手不足而倒闭。
因此泡沫经济时期毕业的大学生在后来被称为暖春一代,而泡沫后毕业的大学生则被称为寒冬一代。两代大学生仅仅因为读书时点的不同,就面临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2015年中国进入万众创业的年代,当年每千人拥有企业量达到16家,相比较上年度增长近三成,去创业成了当年大学生最时髦的选择。
另一方面大量初创企业与互联网公司加薪招人,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工资更是一骑绝尘,这成就了很多人口中最美好的校招年代。而当时间来到10年后的2024年,听着学长学姐们大口吃肉故事的大学生们,却面临着超过20%的青年失业率。
当然历史是具有不可复制性的,中国的发展也不会完全参照30年前的日本轨迹。但在当下失业潮来袭、同时国内市场复苏较慢,产业发展又面临转型的时刻,我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年日本发生了什么。哪些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保发展与保就业的顶层决策会对我们有何影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分析师Boden,作者:分析师Boden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End
想涨知识 关注虎嗅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