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根青铜铸锭诞生记
“谈起洛铜人创造的新中国‘第一’,我想熔铸厂生产的青铜铸锭当之无愧。”一直关心洛阳铜加工发展的83岁原洛铜集团熔铸厂副厂长肖恩奎回顾往事,记忆犹新。
1960年,新中国“一五”重点项目之一——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中铝洛阳铜加工有限公司前身)生产出了我国第一根青铜铸锭,这是老一辈洛铜人引以为豪的事。
1963年7月,肖恩奎从沈阳冶金机械专科学校铸造专业毕业,被分配到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铸造车间。在入职见面会上,时任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铸造车间技术主任秦荣泰无比兴奋地回顾了该厂铸造第一根青铜铸锭的情景。
毛主席说:“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工业部下达了“为保障国家建设需要,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须加快建设早日投产”的指令。
1956年,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轰轰烈烈的建设工作开始了。为响应国家号召,建设者们在困难条件下,挖土方、住工棚,马不停蹄开工建设。
可是,就在铸造车间厂房封顶,设备安装进行到一半的关键时候,苏联专家突然撤走了。设备安装停滞,给铸造车间铸锭试生产带来了严峻挑战。
国家建设急需铜材,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的建设决不能停工。在干部员工的强烈要求下,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坚决完成铸锭设备安装和试生产任务。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时,大部分工人都是刚从豫东等地招来的,文化程度较低,加上缺乏技术指导,设备安装工作困难重重。
建设者们憋着一股劲儿,认认真真研究图纸,在学中干、干中学,自力更生、群策群力、苦干加巧干。大家自制出了一些非标准设备,经过反复拆装调试,满足了有负荷生产条件。在摸索尝试半连续铸造圆断面铸锭生产工艺那段时间,所有技术人员都一门心思想着如何解决技术难题。在试生产阶段,每一名技术人员厚厚的笔记本上都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加料、熔炼、铸造工艺参数。终于,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摸索出了较为稳定的工艺数据和操作步骤。
1960年12月26日,在厂领导、工程技术人员、铸造车间操作人员几十双眼睛注视下,加料、融化、引拉,经过一系列烦琐精准的操作,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高周波感应电炉机组成功生产出我国第一根青铜铸锭,直径195毫米、长4200毫米。
山西华兴热电煤气炉首创T-SEC纯氧加压流化床拔枪操作法,此法可广泛应用于国内正压可拆卸点火装置。图为山西华兴热电动力部员工庆祝国庆节。
云铜艾萨炉,交出六个“世界第一”
站在昆明长虫山远眺,一座高14.7米、直径4.4米的艾萨炉格外引人瞩目。它不仅是一座年代久远的炉子,更是带领云南冶炼厂(西南铜业前身)走出困境、走向兴盛的丰碑,是全球艾萨冶炼工艺发展和进步的推动者。
云南冶炼厂始建于1958年,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历经四十余年,原有工艺固有的低空污染、高能耗两大弊端成为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压线”。在严峻考验中,云南冶炼厂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如果不在创新中生存,那么就在竞争中灭亡”,云南冶炼厂决定对电炉熔炼工艺进行全面改造。
1999年,按照“节能降耗、环保要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设备、工艺是成熟先进工艺”四大技改原则,经多方论证和精密的工艺方案比对,云南冶炼厂确认选用世界先进的铜冶炼技术——艾萨熔池熔炼法,并分别与澳大利亚MIM公司和德国OSCHATZ公司签订技术及设备引进合同,正式启动该公司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技改。
在实施艾萨熔炼工艺技术改造过程中,云南冶炼厂并没有将原来的电炉熔炼设备“一棍子打死”,而是在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新工艺的同时,对原来工艺、技术和设备中众多“有效成分”进行巧妙嫁接,对旧工艺中有价值的部分进行再利用,对新工艺中不尽完善之处进行再创新。
2001年,为配合技改实施,云南冶炼厂派遣50余人次出国考察学习。求学之旅并非坦途,首先要克服语言障碍,由于艾萨炉DCS系统是英文界面,技术人员、操作人员每天要翻阅和背诵大量英文单词,中英文对照学习。外派人员每天一次又一次地从1楼爬到16楼,熟悉新的设备设施。他们刻苦学习,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艾萨炉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技术,外方人员时常竖起大拇指夸“中国人很聪明”。学成回国之际,一些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受到外方的高薪挽留,但他们都一一拒绝了。他们的刻苦努力赢得了外方的尊重,他们的爱国精神感染着一代代艾萨团队拼搏进取。
2002年5月,中国第一台艾萨熔炼炉在云南冶炼厂一次性投产成功,产出第一批铜锍。投产之后,外方人员陆续撤离,艾萨炉遇到了排放困难、渣型波动等难题,平均排放时间长达1小时以上,溜槽结渣冷却时间短,渣块表面温度高且厚实。为尽快理顺艾萨生产工艺,云南冶炼厂技术人员全天24小时坚守现场,积极攻关;操作人员不惧高温,勤捅堵塞的排放口,减少休息时间,提前清理溜槽结渣。
经过一系列艰苦攻关,2002年7月,艾萨炉实现了“三个月达产达标”目标。至此,云铜艾萨炉创造了世界上体积最大、占地面积最小、余热锅炉结构最复杂、第一个炉期炉寿最长、达产达标用时最短、建设周期最短的六个“世界第一”。
宁夏银星煤业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积极开展矿区环境恢复治理,成功入选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批绿色矿山名录。图为该公司员工庆祝国庆节。
两段法铝灰处置技术,新中国第一
云铝文山“两段法铝灰资源化综合利用新工艺”项目研究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应用,有效解决了电解铝生产、危险固废处理的后顾之忧,为铝行业提供了铝灰安全资源化处理方式,也为拜耳法氧化铝生产去除有机物开辟了新思路,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中铝山东企业是我国第一个氧化铝工业基地,是“一五”期间156个重点项目之一,被誉为“中国铝工业的摇篮”。图为该企业举办文艺汇演。
新中国第一卷铝箔
1958年6月,一〇一厂(东轻前身)二期工程破土动工。为完成二期工程设计任务,一〇一厂组织了百余名工程技术人员,以“为祖国争气”的无畏斗志和爱国情怀,展开了一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大会战”。
参加设计的大部分干部员工和工程技术人员是第一次搞设计工作,在既无图纸、又无资料的情况下,他们废寝忘食日夜奋战,任劳任怨不计报酬,没有图纸自己设计,没有资料自己试验,没有设备自己制造,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无比高昂的革命激情,依靠自己的力量先后完成了锻压、铝箔、工艺管、铝镁粉等项目的建设。
404车间原定为一个独立的小型厂,代号701。一〇一厂考虑到节约投资和统一原料供应,决定将404车间列为工厂的一个车间——107车间(实际上是几个铝镁车间组合在一起的一个大型车间)。由于生产过程中有爆炸起火的危险,所以,除厂房设计采取灵活结合连接结构外,整个这一组车间厂房设在远离厂区围墙之外的独立大院。
此前,铝箔生产在我国是空白的。一〇一厂建厂初期,我国只有上海一家外国独资企业能够生产铝箔,无法为我国生产航空用合金箔。国家有关部门指示,我国要建立自己的铝箔生产线。
当时,我们的技术人员对铝箔生产技术知之甚少。为了获取这方面的技术数据,一〇一厂派出技术人员到外国独资企业考察。此后,一〇一厂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设计。
1960年,洪玉禛被通知调到新组建的107车间,之前他已经在102车间工作了4年,无论是管理业务能力还是生产技术水平,他都称得上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基层管理者。但他既没见过铝箔,也没见过一台生产铝箔的设备。他和新组建的队伍参加了107车间的土建和设备安装等工作,并在安装中不断改进,建起了新中国第一条铝箔生产线。
中州铝业是我国铝工业产业政策规划优先发展的铝工业基地和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图为中州铝业员工庆祝国庆节。
回顾中铝人创造的新中国“第一”,感受辉煌历史的深沉呼唤,聆听伟大时代的铿锵足音,沉甸甸的过往故事、波澜壮阔的漫漫征程,让我们领悟到创造的伟力和奋斗的豪情。
哪有什么自然而然,哪有什么平坦顺畅,有的只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铝人以一往无前的干劲,以不舍昼夜的奋斗,于一穷二白中奋进、在时代洪流中前行,诠释了何为惊涛骇浪、激流勇进,何为励精图治、创新求强。
新时代新征程已开启,生活的热土更加滚烫,新的历史正等待起笔开篇。
那些在历史星空中闪耀的开拓与奋斗、感动与震撼,那些前行路上荡气回肠的汗水与泪水、坚韧与顽强,汇成无与伦比的力量源泉,推动着新时代中铝人与时间赛跑、与历史并进,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接力谱写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让前辈追求的理想不断实现,让前辈开创的事业薪火相传、欣欣向荣。
(素材由张潇潇、刘式刚、王艳波、尧世文、鲁卫东、卢果、梁清媛、郭宇浩、杨晓宇、丁 一 、龚大鹏、王晓绵提供 )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