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中铝人创造的新中国“第一”!(三)

企业   2024-10-31 17:04   北京  

为天安门城楼上第一枚金属国徽

提供铝材

1951年5月1日,在举国上下欢庆“五一”国际劳动节之时,由抚顺铝厂提供主要金属材料,沈阳第一机器厂熔铸出的2米宽、2.4米高、重487公斤的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庄严地悬挂到天安门城楼上。

这枚凝结着工人阶级心血和智慧的金属国徽,质地为铜铝合金,其中铜占8%、铝占92%,抚顺铝厂提供了主要金属材料。

抚顺铝厂(三〇一厂)始建于1936年,是中国第一家轻、稀有色金属综合性大型冶炼加工企业,为新中国提供了大量国防军工和工业民用铝及合金材料,也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培养了一大批铝镁专业人才,为新中国形成独立完整的铝工业体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被誉为“中国铝镁硅钛工业的摇篮”。

1948年11月抚顺解放,抚顺制铝厂保管处成立,隶属东北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新中国成立后,企业更名为抚顺制铝厂,隶属东北工业部;1954年更名为三一厂,隶属中央重工业部。

1954年10月19日上午11时27分,随着天车的轰鸣声,三一厂工人在129号槽内抽出了新中国第一包铝水!顿时,大家如潮水般沸腾,欢呼雀跃。老师傅们望着那不知凝聚了多少希望的铝水,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铸造工人用第一包铝水铸出一块银装素裹、精美别致的小铝锭,赠送给了毛泽东主席。抚铝人用整整两年的奋斗,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无铝的屈辱历史结束了,新中国铝工业开启了新纪元!

1957年12月30日,火红的镁熔液由抬包注入精炼坩埚,不时发出耀眼的火花。人们屏息凝神,格外安静。15时10分,新中国第一块镁锭在铸造机的另一端诞生了!年轻的小伙子们拥抱在一起,高声呼喊着:“我们成功了!中国有自己生产的镁了!”

从一张张图纸的绘制到厂房的砌筑,从金属结构的焊接到设备的安装,从氯化炉的启动到第一块镁锭的诞生,这中间凝聚了抚铝人太多的艰辛和付出。

21世纪初,抚顺铝业多项经济技术指标长期处于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起草制定了电解铝、高纯铝、镁合金、海绵钛、氧化铝、冰晶石等有色金属行业标准近百项,被业内誉为“三一标准”。



贵阳院是轻金属冶炼设计科研单位,是国家有色冶炼、建筑设计、工程建设总承包甲级单位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图为该院员工庆祝国庆节。



新中国第一个铝加工厂的荒野新生

1952年,国家开始了新中国第一个铝镁合金加工基地的建设,来自祖国各地的上万名热血青年,以建设新中国的豪迈热情和昂扬斗志,在昔日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的废墟上开拓了一条共和国铝镁合金加工业的银色之路,初步建立了从氧化铝、电解铝到铝加工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拉开了新中国铝工业建设发展的序幕。

1952年2月26日,驻沈阳的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派出筹建工厂的张日新等十几名先行人员,乘上北去的列车赶往哈尔滨。

第二天上午九点,列车缓缓驶进哈尔滨站。站前接送上下车旅客的是一辆辆两轮马车,车兜架在车轴上,一匹高头大马驾辕。张日新等筹建人员上了马车,一个响鞭乍起,马蹄敲打着冰硬的地面,车轮卷起两道雪尘。筹建人员来到奋斗路马家沟,拐进了狭窄的比乐街,在黑龙江省金矿局门前下了车,建厂筹备工作处就设在这里。

1952年2月底,张日新带着十余人来到哈尔滨马家沟金矿局安营扎寨。1952 年3 月8日,张日新带领参加筹建工作的三十多人来到荒草丛生、渺无人烟的建厂现场,支起帐篷,开始了紧张有序、艰苦卓绝的筹建工作。 

1952年4月9日,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任命张日新为一〇一厂厂长、韩彬为一一厂副厂长。1953年12月,贾立俊、王哲被任命为一一厂副厂长;1954年1月,王永福、张立信被任命为一一厂副厂长,同年7月,沈毅、周飞被任命为一一厂副厂长。

1954年4月,华东局团委副书记鲁光向组织提出申请,请求去东北参加156项工程建设。经组织同意,参加完五四青年节庆祝大会后,5 月5日,鲁光离开上海奔赴东北参加工业建设,组织上分配他到哈尔滨一一厂担任第一任党委书记。随后,他奉东北局领导指示,专程赴北京向冶金部汇报。1954年6月,鲁光正式进厂工作。

当时的工厂领导与员工同甘共苦,大家住在一个帐篷里,吃在一个锅里,没有领导非领导之分。厂长张日新是辽宁人,爱吃放小豆的高粱米饭,吃饭时蹲在地上,一吃一大海碗,和工人没什么两样。

张日新刚来的时候,一一厂给他配备了一辆苏式旧吉普,这辆车动不动就坏,而他经常要到市里开会取文件,没车很不方便。当时,一一厂给苏联专家配备了一辆轿车。大家商量后,同意把这辆车给张日新开会用,其他人不准用。张日新说:“那不行,这是给专家配备的,任何人都不能动,我到市里就坐大板车。”

1955年7月,一一厂开始大规模破土动工、设备安装,曾任团中央组织部部长的沈阳冶炼厂厂长张凡接替调到广东工交厅任职的张日新任厂长。1958年8月,张凡调到黑龙江工交厅任职,副厂长贾立俊接任厂长,继续带领广大干部员工投入火热的建设。

1954年以后,从苏联学习回来的尉健行、蒋民宽、曾苏民、王锰等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从祖国各地调来的左仲三、李庭悟等大批机械电气方面技术骨干汇聚到一一厂,在祖国东北展开了一场战天斗地的壮举。



云铝文山是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云南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图为云铝文山“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暨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文化活动。



新中国第一个露天铝矿

1940年,日伪合办的华北矾土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对山东淄博地区的王村A层铝土矿和湖田G层铝土矿进行开采,1943年确定沣水G层铝土矿为稀有大矿床,便沿露头自湖田采至沣水矿区,掠夺式开采淄博地区铝矿石达百万吨。
1945年日本投降后,淄博地区几经战乱,到1948年3月解放时,日伪在矿山所建设施除铁路路基和矿仓尚存外,其余均遭破坏。
1950年9月6日,山东铝厂成立采矿部,开始铝土矿矿山的恢复和筹建工作。1951年5月25日,采矿部细化机构设置,矿山管理更加规范、高效,为后续生产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1951年12月,山东铝厂成立矿山管理处,承担矿区浅部井探工作。1952年底,山东铝厂编制出矿山一期建设技术设计方案,计划在沣水矿旧址上建设年产铝矿石12.5万吨的供矿基地。
1953年,五○一厂(原山东铝厂)组织一支几百人的队伍开赴沣水,开始了沣水北部露天铝土矿矿区建设工作。在没有机械设备的情况下,矿山建设者硬是用双手加铁簸箕剥离土方。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1954年6月,沣水北部露天铝矿采场完成了投产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同年7月,在五○一厂投产典礼当月,沣水北部露天铝矿采场建成投产,成为新中国开采的第一个露天铝矿。投产当年,采场采出铝矿石6.13万吨。在建矿初期人工采装的艰难条件下,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1956年,沣水北部露天铝矿扩建工程开工,建设者全力以赴,克服重重困难,至年底基本完工。1957年,露天开采由初期的单点持续开发改为多点同时开发,铝矿石产量大幅提升,到1959年同时开发的矿点达7个,为氧化铝生产提供了有力的原料保障。
建矿初期,露天开采的生产模式为“人工采装+电铲挖掘剥离+窄轨蒸汽机车运输”。1959年底,二期扩建确定了以“电铲挖掘+汽车运输”为露天铝矿生产的基本模式。
露天铝矿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稳步发展的过程。最初,露天铝矿只有3台1立方米电铲和5台小型蒸汽机车,加之人工作业半机械化生产,1955年采剥总量只有66.26万吨。20世纪60年代初,露天铝矿大小电铲增加至20台,载重汽车102辆,人员达千余名。1960年,露天铝矿采矿量高达45.3万吨,1964年采剥总量创历史最高纪录,达215.79万立方米,1立方米电铲创出年剥离量51.8万立方米的全国先进水平。

此后,随着矿山生产布局、生产方式、供矿结构的改变以及部分地下矿相继建成投产,五○一厂对露天铝矿生产规模进行了多次调整,年采矿量控制在20万吨至30万吨。1992年9月,沣水北部露天铝矿停止采矿,服务年限35年,采出铝矿石总量327.96万吨。



山西华兴拥有我国首条百万吨级一水硬铝石氧化铝生产线。图为山西华兴山西中润机动巡逻(消防)中队“我和国旗合个影”主题党日。



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测量队

1952年8月,沈阳铝镁院(时称“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设计公司”)成立了“三八”女子测量队,这是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测量队。
测量队由31位17岁到22岁的青年妇女组成。当时正值新中国恢复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刚刚起步,祖国大地百废待兴,给这支队伍提供了用武之地。女子测量队一个工程接一个工程,从一个工地转战下一个工地,长年不断。
这支队伍以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顶风雪、战严寒、熬酷暑,年轻的姑娘们坚持野外工作,白天测量,夜晚挑灯整理计算测量数据,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边学习边工作,以极大热忱投入新中国建设。
据当时测量队队员常瑞敏回忆,那时的工程任务大多急难险重,技术设备也很落后,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测量队队员很年轻,又全是女同志,她们扛着二十多公斤的仪器,左肩膀红肿了换右肩膀,经常来往奔走在几十里的山川丘陵地带,有时体力和精力都已透支到极限。
但是全体队员仍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投入工作,她们跨过雪山,越过草原,跋山涉水,参与和完成了新中国石油、钢铁、有色、军工、航天、铁路、城市规划等众多“一五”建设重点工程测量工作。

测量队因为出色的成绩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当年的《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人民画报》,以及苏联的《星火》杂志和《真理报》都刊登了我国第一支女子测量队的事迹和多幅照片。
1953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专门拍摄了“三八”女子测量队的故事,在全国公映后引起强烈反响,新中国女性被鼓励进入以前由男性从事的重工业、重体力劳动行业。从此,新中国开启了“三八女子队”命名模式,陆续成立了“三八”女子钻井队、“三八”女子高空带电作业班、“三八”女子架桥班、“三八”女子搬运班、“三八”女子掘进班、“三八”女子海洋采殖班等。

1956年,由于沈阳铝镁院机构调整,“三八”女子测量队撤销,队员们分散到了支援边疆建设和“三线”建设的艰苦岗位。“三八”女子测量队的精神是永恒的旗帜,鼓舞着沈阳铝镁院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矢志不渝服务祖国。



中铝秘鲁矿业在2024年“中国铜业杯”海外企业属地班组长综合管理技能竞赛中荣获团体金奖,5名选手荣获个人金奖。图为中铝秘鲁矿业海外班组长合影。



与时代同频共振
新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由无数个“第一”积累而成的创业史。回顾中铝人创造的新中国“第一”,是对建设新中国伟大实践中的中铝贡献的解读致敬与深情回望,是对“根”的尊重和对“魂”的坚守。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铝人秉持中华儿女为实现伟大梦想而奋斗不止的精神追求和精神特质,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积极投身壮丽恢宏的历史实践,跨过一处处激流险滩,闯过一个个雄关险隘,谱写了一个个荡气回肠的传奇,描绘了一幅幅实业强国、产业报国的壮阔画卷,构筑起“励精图治、创新求强”的中铝精神高地。
在历史与当代的映照中,中铝人朴素而根本的对生活、对人民、对时代的热爱,彰显出厚重的精神力量。他们敢为天下先,在感悟时代、紧跟时代中珍惜韶华,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上下求索、求真务实,力争有所突破、有所发展、有所建树,书写了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
拼搏奉献的精神从未离开。接过时代的接力棒,新时代的中铝人把握时代脉搏,汲取榜样力量,“以一为基、勇争第一”,用踏实的作风、扎实的本领、坚实的举措应对新时代的新考验,在各领域挑担子、钉钉子、出点子,用创新创造呼应新时代的节拍、书写新时代的华章,展示了一个活力满满、昂扬向上的“新中铝”。
中铝人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新中国“第一”,展示出的伟大的开拓精神、首创精神、奋斗精神,似永动机般不曾停歇,历久弥新。与时代同频共振,我们将创造更多“第一”,激荡出新时代的铿锵回声。

(素材由张潇潇、张开亮、王晶、刘峰、陈晓夺、王旭、杨俊华、周沙沙、郭宇浩等提供)

往/期/回/顾



今日中铝
中铝集团新闻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