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焦虑患者的自救指南
文摘
2024-07-10 17:52
四川
《认知觉醒》的作者周岭在36岁之前一事无成,熬夜晚睡晚起,沉迷奶嘴乐,他说自己就是一个“醒着的睡着的人”,对自己不了解,对生活没主张,对命运无选择。直到有一天,他身边两位关系极好的朋友因为意外,生活发生巨变,让他感受到从未有过的焦虑。
2017年,36岁的周岭开始探索,广泛涉猎知识,一边学习,一边实践输出,开启自己的认知觉醒之路。在《认知觉醒》中,周岭指出,焦虑源于我们内心的欲望远大于实际能力,同时又极度缺乏耐心。在他看来:“人生像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谁的模糊越严重,谁就越混沌;谁的模糊越轻微,谁就越清醒。”仔细想想,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高手与普通人之间的差距,也正是由对待模糊事件的态度拉开的。同一件事情,高手可以看到更多细节,而普通人只能看个大概。周岭在书中有提到,回避问题反而会使原本不困难的小事变得更模糊更难以解决。消除模糊的最佳办法就是直面它、拆解它,想办法解决它。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我们可以把它写下来,因为在书写的过程中,原本模糊的想法会在会变成清晰的文字,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更加理性的去进行思考,从而对整个事情有更全面的认识。在写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不断地向自己提问:“让我开心的点是什么?恐惧的点是什么?”直到找到问题的根源,思考有没有担心的必要,没有更好,如果有,那就寻找解决办法,并付诸行动。如何判定一个人是否厉害?要是一个人拥有的知识体系可以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那他必定是个厉害的人。比如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投资思想家查理芒格,曾多次强调多元思维模型的重要性,在《穷查理宝典》中他有提到100种思维模型,可以应对投资判断中的各种问题。而只掌握了一种思维模型的人,总试图用一种方法解决所有问题,就像手里只有铁锤的人,看世界就像一颗钉子。只学让自己有所触动的。比如,我读完《认知觉醒》后,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本书最触动我的是哪个点?我只摘取那些触动我、离我最近的知识,不会想着全盘掌握全书的知识体系,毕竟一口吃不成大胖子。用自己的话把学到的内容再复述出来。这个方法是周岭在书中反复提了好几次的费曼技巧,我输出的过程就是不断练习这个技巧的过程。任何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的知识,都是无效知识,因为你并没有真正吸收它。在实践中强关联。比如我看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最触动我的点是“人生坐标与心理游戏”。这一节的知识点,其实与《认知觉醒》中的三重大脑: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有相似之处,都是帮助读者更好地内观自己,解决情绪压力,摆脱焦虑。比如我看了《纳瓦尔宝典》,受到“建立个人品牌与影响力”这个点的触动,重新开始在自媒体账号输出内容。我会在输出的过程把触动我的知识点内化成我的认知,在实践的过程中,与其它认知产生强链接,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周岭在《认知觉醒》最后一章里给出了非常接地气的成长之道:早、冥、读、写、跑。
早起:人在睡眠后的3小时、4.5小时、6小时、7.5小时这几个节点醒来,就会神清气爽,精力充沛。我现在晚上11点左右睡,早上6点半左右就会自然醒,起床第一件事先洗漱让自己完全清醒,第二件事喝水,第三件事写今天的事项清单,然后开始看书到8:00左右吃早饭。这样开始一天,我很清楚自己的时间要怎么分配,哪些事情要排在前面去完成,整个节奏就会很丝滑。
冥想:闭上眼睛,或坐或躺,放空自己,专注自己的呼吸,每天15分钟左右。在《纳瓦尔宝典》里,作者也有提到冥想的相关方法,比如散步时,专注自己当前正在做的动作。我在骑自行车时,会尝试用这种方式,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腿部发力上。目前,我练习冥想得到的正向反馈是:我更专注当下,情绪也更加平和,不会着急忙慌地去完成事情。读书:读书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取最高级的成长策略。就我目前的实践来分享,根据自己当前的状态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书,阅读难度在舒适区边缘(有一点点难度,但刚好又能读下去),是最能帮助自己成长的。写作:用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收获和想法说清楚。刚开始,我也会担心我的文字会不会不够有趣,我的表达会不会不够精炼,会不会让别人看不下去。但输出的过程,就像聊天一样,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收获分享出来就可以了。把事情简单化,降低执行门槛,减轻实践的心理负担,先迈出完成的第一步,再去完善。跑步:我不喜欢跑步,所以换成了其它运动,比如骑自行车、游泳,只要是能让自己有些气喘,微微出汗的运动,在我看来都是可以的。周岭说:“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认知觉醒》这本书在微信读书app中被称为神作,是因为它戳中很多人的痛点,同时又给出极具可行性的解决方法。如果你当前受困于焦虑,做事总是三分钟热度,总在自律和躺平中反复纠结,那这本书或许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