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2024年12月4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
中国的“春节”被纳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5乙巳年春节不仅承载着
阖家团圆的珍贵时刻
更成为首个“非遗版”春节
蛇年新春的钟声已经敲响
金寨县文化旅游体育局
金寨县文化馆
金寨视窗
特别推出
金寨非遗拜大年系列短视频
挖掘非遗温情故事
讲述城市文脉传承
还有“非遗人”
为您送上暖暖的新春祝福
新年穿新衣,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习俗之一。这几年新中式服装持续“圈粉”,一跃成为“新年战袍”的顶流。其实在金寨,中式服装的制作技艺一直在传承。大襟风传统服饰制作技艺,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着金寨人民的智慧与审美。
“大襟风”招牌清初民国在大别山地区非常盛行,各地达官显贵、富商名流均以穿着“大襟风”老店师傅缝制的衣服为荣。1932年9月至 1945年11月,金家寨作为安徽省政府所在地(立煌县),其街市繁华名扬鄂豫皖三省。传承人王馨曾外婆黄氏家族世代以制衣为业,并传女不传男。据百岁老人回忆,凡来大襟风衣铺找黄师傅做衣服的人,她只要上下打量一番,不需要量任何尺寸,均能做出合体的大襟衣裳,故得雅号“衣神”。
事实上,大襟衣服从宋代开始就风靡盛行,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古代均以针线手工制作,衣服布料分块拼接,以斜襟、对襟为主。一件衣服成型需要100余道工序,尤其盘扣工艺复杂,凝聚了制衣人的汗水与智慧付出。
大襟风手工绣,作为我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拥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它不仅是民间手工艺的代表,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襟风手工刺绣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图案工整娟秀,色彩清新高雅,针法丰富,雅艳相宜。绣工精巧细腻绝伦。就刺绣的针法而言,极其丰富而变化无穷,采用不同的针法可以生产不同的线条组织和独特的手工刺绣艺术表现效果,令人叹服。
说起手工刺绣,就不得不提起这样一位人物,那就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昌兰老师。张昌兰老师是金寨县白塔畈镇楼冲村吴元组人,1980年出生于金寨县的制衣世家,从小在外婆和母亲的针线篮子旁长大,小小年纪就耳濡目染的学做针线活,毕业后如愿以偿的成了一名手绣艺人。张昌兰老师一边整理曾外婆留下的民间手绣工艺,一边从事民间手绣工艺的工艺提升和多种款式的盘扣研发制作,2015年和姐姐王馨一起开办了大襟风服装公司,在这片生她养她的革命老区,成为一名职业红绣娘。
大襟风传统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王馨,血脉中流淌着对汉服文化的深厚情感和传承祖传技艺的担当与责任。近年来,王馨不负众望,紧紧依托市场需求,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精选面料,设计出适合各类人群的“大襟风”服装,赢得了市场与消费者的青睐。与此同时,她的“大襟风”服装专卖店在上海、苏州、广州、天津、武汉等地深受欢迎。王馨个人因此也赢得“创业之星”“诚信商家”等荣誉称号。
走进金寨“大襟风”服装有限公司,可以看到每一件都经过精心设计和手工制作,斜襟、对襟等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巧妙结合的“大襟风”服装。
大襟服装制作工艺,平均一件衣服从布料的出品,到服装的剪裁、归拔、手绘、刺绣、绲边、盘扣、整烫到成衣一百多道工序。从布料选定到针线细密,从盘扣绣花到视觉审美,从工艺完成到熨烫晾挂都有严格的标准要求。历史沉淀的精湛手工技艺和传承者对传统服饰文化的挚爱,成就了百年的知名品牌“大襟风”。
“大襟风”服装一直秉承返璞归真的思想理念,彰显大襟服装古朴、自然、内敛、端庄、稳重的特点,注重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结合现代时尚元素,既兼容了着装者的气质与内涵,又强化了鲜明的色彩与自我修养。推出高端定制,为着装者提供面料舒适、品位高雅、线条流畅、气质独特的个性服务。
如今,“大襟风”品牌服装立足金寨,辐射华东,着眼全国。现有上海、苏州、广州、天津、武汉、合肥多家专卖店,国内大中城市代理商80余家。今天的“大襟风”传承人王馨更是不敢懈怠,始终坚守传统服装文化的弘扬,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相信“大襟风”服装将会更加出彩。
值此新年之际,金寨手绣传承人张昌兰携手大襟风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人王馨向大家拜年。她们说:“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襟风传统服饰能够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非遗文化。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来,让大襟风传统服饰制作技艺代代相传,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让我们共同期待,在王馨、张昌兰等传承人的努力下,大襟风传统服饰制作技艺能够在新的一年里继续传承和发展,成为金寨非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金寨人的一天:双胞胎开地摊火锅店
打卡红色金寨:第一期:燎原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