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考古遗址现场,揭秘历史之谜,见证璀璨文明。12月9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第二季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开播,总台新媒体旗舰平台央视频全网首播。
延续依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以实证探寻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创作思路,新一季节目在史料挖掘、视听技术与艺术表达上进行升级,以新视角、新发现、新技术、新表达追溯文明之根源、展现文明之璀璨、彰显文明之精魂。
精选话题、立体叙事:全景式呈现中华文明发展脉络
中华文明如一条源源不断的长河,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是如何发展的,这不仅是中国考古的元问题,也是赓续中华文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命题。梳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立体展现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效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构成了《寻古中国》的创作主线。
中国水下考古工作的起源是什么?四千多年前的喇家先民为何以定格的姿态与我们相见?节目开篇,颇具悬念感的问题引发了观众的好奇与想象,并以此为线索,展开全片叙述。《寻古中国》第二季梳理了中国水下考古历时40余年发展的时间大脉络,通过从宋朝到清朝一个又一个沉船之谜讲述水下考古的历史与成果;通过喇家遗址从繁荣富饶到隐匿尘埃,借助中国考古工作而重见天日的时空轮转,解析喇家在早期东西方文明交流中起到的作用,以此来建构寻根溯源的叙事体系。
一个个古物古迹,背后是浩如烟海的中华文明。“南海I号”的打捞,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千年传承的宝库,彰显出古代中国航海智慧的辉煌;珍贵罕有的陶仓,是喇家物质文明富余丰盈的有力宣告,也传递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一条“东玉西进、西玉东输”的玉石之路让喇家与中原发生了互动,为早期中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留下了鲜明印记。
珍贵资料、多维解读:全面提升影像价值与文化高度
对历史遗址的解读,既是考古的,也是文化的,更是将两者结合为科学严谨、生动易懂的叙述体系,让观众能够更好地读懂遗址背后的文明内涵与精神意蕴。
节目中不乏首次亮相荧幕的珍贵文献资料。在《喇家寻踪》中,首次应用三维扫描技术还原“黄河磬王”等喇家文物重器、首次呈现陶仓等喇家遗址从未公开亮相过的文物发现、首次揭秘“世界上目前最早的面条”目前的现状等。这些内容不仅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展现出中华文明超越时空、生生不息的独特魅力,也彰显了节目以史为本,充分尊重史实和考古佐证的创作准则。
作为文明探源类纪录片,《寻古中国》第二季兼具学术严谨性和跨学科实践特点。在解读喇家遗址的考古重大发现及其在东西方文明交汇中的独特地位时,节目邀请到众多喇家考古参与者与亲历者,还原一手发现,提升影像真实性,还邀请到地质学、农业史、人类学、文物修复等多学科、跨领域的权威专家,从不同的专业视角解读喇家遗址背后史前文明的灿烂篇章。
技术赋能、审美升级:创新中华文明探源的影像实践
在技术应用上,节目试图在虚实相连中寻求古今对话。四千多年前的地震与泥石流,让喇家遗址从繁荣走向毁灭,通过电影级实时合成技术与大场景三维扫描技术,喇家先民的生活场景得以一比一复原,在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的有机融合中,黄河流域史前文明的独特魅力跃然于屏幕;在充满奇观的“寻古博物馆”历史时空内,主持人身临其境地讲述着数千年前发生的故事,带领大家在“时空穿越”中见证辉煌文明。在先进影像技术赋能下,尘封的历史再度“活”了起来,并焕发出鲜活光彩。
在艺术表达上,节目充分调动了光影、色彩等艺术元素,在拍摄相关文物时借鉴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光影技法和色彩运用,展现文物细节,营造出极具历史厚重感与文化气息的氛围;通过巨物化呈现,数千年前的石磬被放大至震撼尺度,展现跨越千年的独特魅力,这些艺术巧思,强化了历史叙事的审美意趣与生动性。
在一眼万年中纵览中华文明融合发展的伟大进程,在古今穿越中探寻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密码,在技术与审美的双重震撼中聆听何以中国的文明交响,《寻古中国》第二季生动回答了“中华文明是如何发展的”这一深刻命题,为寻古探源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视角,让古老的中华文明焕新增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