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艺无轩轾 传道勉后生|记叶蓬先生《文昭关》音配像

文摘   曲艺   2024-12-17 22:52   北京  
京剧「文昭关」音配像 
北京 2024年11月


叶蓬老师可谓桃李满天下,最近又在中国戏曲学院“氍毹春秋-京昆名家传艺录”项目中,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当今老生杨派代表,叶老师教学有方,徒弟、学生成绩斐然。戏迷票友们更加期待听到叶老师完整的杨派唱段,特别是表演上炉火纯青的巅峰状态。所幸南昊先生挖出了这张早在1980年叶蓬老师录制的《文昭关》唱片,让我们真正领略了叶老师所传的杨派清韵以及叶老师的独特风格,有了对杨派传承质量的检验标准。






 

 
  
有幸得到南昊先生所赠音频,聆听数遍。无论是演唱还是伴奏,都凸显了当时的学院风格,流畅清雅、干净利索。演唱演奏平和素静,没有任何耍腔、耍活儿的痕迹。演唱演奏在音色音量上都恰到好处,如“一连几天我的眉不(哇)展”的“哇”字高腔处理,正如老话所说“没有火气”,达到最佳状态,完全符合从余叔岩先生要求的“不许要彩”到杨宝森先生身体力行的中正平和、朴实自然。


叶蓬老师的声音极具魅力,音色独特,柔和清亮。演唱处理上温文尔雅,行腔婉转,技巧娴熟,虽然传承的是杨派,在音色、行腔强弱变化方面有自己独到之处。“谁知昭关有阻拦”的“拦”字,声音的变化,让人闭着眼睛,也能感受到伍子胥无奈、焦虑的画面。


叶老师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嗓音干净、有贵气,不但表现出了伍子胥悲惨境况下的情绪,也把伍子胥骨子里的贵族气呈现了。《文昭关》的伍子胥是贵族落魄的状态,这样的演唱更符合人物情境。


  





  






叶老师演唱与乐队的配合堪称高水准,“愁人心中似箭穿”的“人”字、“翻来覆去睡不安”的“覆去”“不安”等几个字,节奏上有滑出滑入的闪唱处理。叶老师说过“演唱和京胡的关系,就像蜻蜓点水,像水上飞踩暗桩一样,有时各自飞翔,有时默契碰撞”,这种配合是将艺术见解和技巧纯熟完美结合才能达到的至高境界。王诚老师的鼓点如雕刻镶嵌,与演唱、京胡融为一体。张素英老师的京胡演奏干净柔和,加之女性的细腻,像“我好比鱼儿吞了钩线”的“比”和“鱼”之间垫头那样,节奏顿挫得俏皮灵动,精准沉稳,同样也是没有火气的纯音乐展现,与叶老师的演唱相得益彰。



当然,叶蓬先生在忠实继承杨宝森先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演出教学实践,又有科学合理的独到创新,且已经被业内广泛认可和采纳。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两处:


第一处,“叹五更”中“睡帐”的创造性运用,恰当合理,一举三得。一是将原来明场的“伏桌换髯”改到帐后,使演员两次更换髯口更加便利,也使舞台画面更整洁;二是演员可进帐稍作休整,甚至喝水“饮场”,使演员更从容;关键还有一点就是在两个快原板情绪激烈之处,演员出帐时的动作表演,更能突出角色悲愤急切的心情,推进剧情,使人物塑造更丰满。


第二处,伍子胥与皇甫纳进后台互换衣装,这时的舞台上有一段空白。原来的演法是乐队起“长锤”,东皋公在台上“干站”。叶老师经过研究、思考、实践。为东皋公和侍童设计了一组“牵马备装”的表演动作,丰富了场上演员的表演,这一改动,使剧情更加连贯自然,也得到了新老观众的赞赏。

  
每次和叶老师见面,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次也不例外。化妆时叶老师聊起身段动作说到:“动作的衔接都是有榫的”,就像是榫卯相扣,转换之间,要无缝顺滑。这个比喻特别形象,也特别中国式,让人记忆深刻。


叶蓬老师八十六岁高龄,从早上八点多到学院走场地,再化妆将近三个小时,再录像,一遍遍精益求精,结束后邀请参与录制的学生们吃饭并讲戏,到下午三点半结束,一直精神矍铄,谈笑风生。音配像的录制,弥补了叶蓬老师作为杨宝森先生亲传弟子、当今杨派元老级人物,多年来却未曾留下《伍子胥》影像资料的遗憾,为杨派艺术填补一项空白,为京剧传承留下宝贵资料。愿叶老师艺术青春常在,健康长寿!

艺术顾问/叶蓬
统筹/贾劲松
策划/谢匡中 贾劲松 南昊 尹松健
音源提供/孙泽华 南昊
导演/李喆
撰稿/赵桐樱
摄影摄像/李喆 赵桐樱 王俊杰 赵福一芳 石晋


往期回顾

闽园击鼓杨韵庥

良工不示人以朴

南山未放马 叶茂培新芽


杨叶衣钵喜相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世家年夜饭


杨叶传松波 古风续前贤


桃李叶飘香 耄耋喜气洋


怀念恩师杨宝森先生逝世六十周年祭




长按二维码 关注不迷路

用镜头和文字 讲故事 绘情怀

用品味和专注 传馨声 承意蕴
精致的视听影像
专业的戏曲教学
深入的戏曲评论
真实的艺术人生

李喆工作坊
最精致的视听影像,最专业的戏曲教学,最深入的戏曲评论,最真实的艺术人生。用镜头和文字,讲故事绘情怀。用品味和专注,传馨声承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