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合影
8月24日,“识之愈真·与古为新——刘国胜花鸟画展”在杭州雁庐艺术馆开幕。
展览由沧州师范学院、沧州美术馆、雁庐艺术馆主办,沧州师范美术学院、梅友公社、小方文化、沧州收藏家协会、集古斋画廊协办。展览现场邀请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二级教授、花鸟创作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唐建,沧州师范学院副校长周振平,沧州师范学院副校长范小振,沧州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吕炳君,沧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孔维艳,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新时代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孔耘,杭州画院(杭州油画院)副院长、杭州市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缪宏波,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傅新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社委委员、办公室主任苏晓晗,浙江省文化馆副馆长、美育专家张国樟,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山水画家马明耀,杭州国画院创作培训中心主任王菂,中国美术学院访问学者、杭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成军,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委会委员、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张彤,新西兰华人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尚伟生,沧州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沧州集古斋画廊总经理魏红忠,杭州师范大学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副教授唐卫萍,中国篆刻学院教师、《中国美术导报》主編沈磊洪、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中国美院写意花鸟画研究所副秘书长吴巩鹏,杭州裕如食茶文化总经理洪涛。
现场展出刘国胜的花鸟画作品约92幅,其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便是“梅花”。既有巨幅创作,也有温文尔雅的小品,观众在夏末进行观展,定能受到其中的清凉与温婉。问道刘国胜为什么爱画梅花,他说到“如果大家一开始要通过某个具体的作品了解我,我也希望是梅花。”
刘国胜作为一个北方人,身上却有着浓浓的南方气质——他常常进行“在地化”的创作,曾经深入云南的昆明、大理等地,一待就是几个月,走进大自然,近距离地看梅花、赏梅花、画梅花。“看照片、视频里的梅花,和现场观看的梅花,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正因如此,创作也会变得更加生动和有生命力。”刘国胜说。
或许正因这样谦虚又朴实的创作态度,让刘国胜的梅花能够更加地打动每一个站在画前静静观看的人。我们仿佛能够透过一幅幅画,穿越时间和地点,在夏日里看见一位北方画家走近南方,在静谧之处与梅花相伴,探寻和记录着一切令他感动的光景。
现场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有嘉宾感慨道,刘国胜的作品仿佛一个纽带连接起了现场来自沧州和杭州两地的人们,在交流艺术的氛围中感受到了趣味和温暖。沧州师范学院副校长范小振提到,他眼中的刘国胜是一个诚实又扎实的人,不管是为人、作画还是行事,都有着这样的特点。
策展人王蓓蕾主持开幕式
沧州师范学院副校长范小振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二级教授花鸟创作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唐建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社委委员、办公室主任苏晓晗致辞
从中国艺术研究院二级教授、花鸟画创作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唐建的笔下,观众能对刘国胜有一个初始的印象——刘国胜首先是一位优秀的书画家,因此他对中国画的认识和理解既有从审美层面的追求,还能旁及社会生活及精神思想间相互作用的思考,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学术视野。他早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师从著名花鸟画大家苏百钧先生。三年的研究生学习其始终秉承着央美的传统,潜心修为,深得传统精髓,为他日后的学习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长期在沧州师范学院执教的他,也从未停止脚步与画笔。唐建形容,在艺术实践中刘国胜是一位“苦行僧”式的性格,平时少言多思、埋头苦干,他是能够静下来读书画画的人。多年来坚持艺术创作,对艺术有着天生的热爱与执著,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孜孜追求。他的画见笔见墨深得古人之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见情见性。笔墨之间,既有传统的韵味,又不乏自己生活的体悟,展现了他对艺术独特而深刻的理解。他平和的心、质朴的情、闲逸俊美的画,构成了他生活创作的基本涵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封振国评价道——这是性灵与自然的融通,是心志与梅花的结合,如此,以参悟于苍山问梅,乘兴而来,赋予风雪归途之体会,以岁月蹉跎之所取,融会贯通,写下梅花之真态。国胜画梅,亦懂梅,他谈及那遭遇在荒芜的大常山林岗地的元梅,略加打理,来年且显繁花似锦。
艺术家·简介
刘国胜,河北沧州人。
2001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
2009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导师苏百钧教授。
2023年博士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导师唐建教授。
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
中央美术学院高研班特聘教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教师。
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画家。
沧州美术家协会工笔画艺委会主任,沧州开明书画院副院长,沧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部分·展览现场作品
艺术家:刘国胜
作品:《荷露清香》
规格:23*60cm
艺术家:刘国胜
作品:《写生芙蓉图》
规格:23*34cm
艺术家:刘国胜
作品:《鹌菊图》
规格:33*136cm
艺术家:刘国胜
作品:《自古逢秋悲寂寥》
规格:33.5*65.5cm
艺术家:刘国胜
作品:《没骨牡丹》
规格:27*28cm
艺术家:刘国胜
作品:《芍药》
规格:26.8*28cm
艺术家:刘国胜
作品:《春在枝头》
规格:27*28cm
艺术家:刘国胜
作品:《东风迟》
规格:25*55cm
艺术家:刘国胜
作品:《宋人笔意》
规格:25*55cm
艺术家:刘国胜
作品:《榴开百子》
规格:25*55cm
艺术家:刘国胜
作品:《南田笔意》
规格:25*55cm
艺术家:刘国胜
作品:《清香》
规格:25*55cm
艺术家:刘国胜
作品:《秋葵图》
规格:25*55cm
艺术家:刘国胜
作品:《庭榴结实》
规格:25*55cm
艺术家:刘国胜
作品:《窈窕温香》
规格:25*55cm
艺术家:刘国胜
作品:《一庭香》
规格:25*55cm
艺术家:刘国胜
作品:《一枝春》
规格:25*55cm
艺术家:刘国胜
作品:《傲雪》
规格:138*69cm
艺术家:刘国胜
作品:《古雪》
规格:138*69cm
艺术家:刘国胜
作品:《千年古》
规格:142*330cm
番 外
踪迹白云处,妙合写天真
随谈国画家刘国胜先生 “南国访梅”系列画作
国胜是挚交,早在2010年,我曾以‘工’到细微,‘写’其精粹”写到他的工笔花鸟画作,那时他在中央美术学院攻读苏百均教授的硕士,时光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他承袭传统,扎根生活,几番游弋于南国腹地寻梅、访梅、问梅、画梅,以曰梅之情、梅之骨、梅之逸。他师造化之功,妙合自然,以求秀润之墨法,写下平淡天真的古树梅,师法自然,以达心灵慎独与心领神会。如此,一位北方画家走进云贵腹地,在沉寂的古寨里探寻古树梅花。唐宋古梅老桩,恰是遇见冬梅盛开时,繁华如雪,天姿清远,美不胜收。细细端赏这般梅花,敢与苦寒,浸淫不畏,“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踏雪寻梅,意在心照内省,让自然之美照进心灵,以此,参悟传统画坛“性灵派”艺术之意蕴,参悟那般清雅之气,古典之格,领悟那番不与百花争艳、敢斗风雪凛冽、志存高远之品质。
谈及“踪迹白云”,难免会想到元代画梅名家王冕,其以生活的清寒体悟梅花的高洁,以冬梅之光滟,关照内心之逸然。会想到其《南枝春早图》,几枝寒梅,空若景然,晶莹剔透,宛如西子,元长痴于梅情,画梅、写梅,著有《梅谱》。古来画梅者诸多,谈及名作宋徽宗的《腊梅山禽图》、北宋王岩叟的《梅花诗意图》、明 陈录之《万玉图》等,尤为观赏陈录之梅花,他与王冕同乡,其《万玉图》,势如飞瀑,繁梅似雪,幽香拂面,沁人心扉。再谈之明清及近代,名家佳作且是不胜枚举。卒读古典的梅花,静若处子,空明舒朗,犹如风动,正如“纷纷初疑月桂树”(李苦禅)之美。与国胜谈梅花,谈及明清之写梅写意大家,再卒读“扫梅十要”论,其中“得意下笔,水墨浓淡,枝分左右,横斜上下,老嫩相兼,下笔不填,有花无花,花分疏密,枝分女字,十字藏花”尽得其中妙然。圣读八大山人之《墨梅图》,意笔高古,墨色沉凝,雄奇隽永,思想万千,所谓“通体皆灵”。再曰金农之墨梅,纯化古拙、意趣妙然,谓之“以拙为妍,以重为巧”。冬心以梅为师,一生知己是梅花。
品读古法,以入古出新。梅,画表易,画骨难,画柔易,画险难,画理融通于文意,书画同载,以静观近代之大家,画梅者,潘天寿之“墨梅图”,谓之“荒山乱石,幽草闲花,虽无特殊平凡之同,慧心妙手者得之尽成极品”(潘天寿),而古树梅,且多在深山幽谷,江水湍流之右,山水灵秀之处,得意探访,尽为逸得。画梅者,参悟“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感受古梅之清雅、之鼓荡、之雄强,再“以笔线为间架,故以线为骨”,尽写其间心怡,亦见“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之“势象”。潘天寿曾师法吴昌硕,主张以书入画,以隶书、魏碑运笔,写其雄强、遒劲之气势。品读其画,构图奇崛,刚柔并济,笔墨沉凝,不与流俗,宛若熔金。再看李苦禅画梅,追意态雄浑、气格清雅之美。关山月画梅花,尽写“凌厉冻霜节愈坚”梅花之骨,尽写“玉雪为骨冰为魂”梅花之艳,尽写“神清骨冷无尘俗”梅花之品,笔墨当随时代,品赏其中梅花之姿态、之品格,可观时代之风貌、之气象。
“画梅须同梅性情,写梅须具梅骨气”(关山月),其俊俏孤傲、其万类风姿、其明艳荣茂、其遒劲熔金,强调一则卓绝,二则襟怀,三则文人气。画梅之难,难在人文修学,难在境界之高下,“当下,写梅者极少”,画坛曾论,访梅、问梅,与古树梅,亦师亦友,方才渐入。再谈画梅,其中笔意之间的顾盼、礼让、楫让、关照之美,尽写古梅品格。国胜画梅、研读梅之学,与他交谈学问,谈到深入,他多为践行者,近些年,他几乎每逢冬天尽在云南滇西北的永平、洱源、祥云诸县,以寻访古梅树,这始于疫情之初,那时他曾被隔离在大理州永平县三个月之多,云南大理州多有“古树梅”林,譬如阿腰寨的唐梅、澜沧江边的宋梅、花桥的元梅、南大坪的明梅等,而后,时维冬寒,以探古访幽,与古梅树如约而至。读国胜的画,重在笔墨,以求意得,温润之间写意梅花之秀润天成,之传神写照。读其画作,自然而然,以求笔意之品,写梅者“肇于自然,始于写生,而后造化于自然,万物为我”(唐建)。所言切实,这是性灵与自然的融通,是心志与梅花的结合,如此,以参悟于苍山问梅,乘兴而来,赋予风雪归途之体会,以岁月蹉跎之所取,融会贯通,写下梅花之真态。国胜画梅,亦懂梅,他谈及那遭遇在荒芜的大常山林岗地的元梅,略加打理,来年且显繁花似锦。他谈及疫情最为严重时,师生几人依偎在遒劲的唐梅树下,端赏千枝银翘,勃勃生机,激励心志之情景。他谈及导师唐建先生一生画梅、访梅,护梅之风雨尘途,且以“梅友公社”为唤开社会关切而发声。
国胜画梅花,源起他大学时的毕业创作,北方人画梅多者源于临习古人“画谱”,北方少梅花,他执意探寻,游弋于南国云贵腹地,结缘于古树梅。他跟随中国艺术研究院唐建教授访梅、护梅、画梅,不懈努力,不辞辛苦。画如其人,耿劲十分,又虚怀若谷。梅花,高雅清正、刚直补阿之品,历来为文人所追慕。梅开“五瓣”,寓意“五福”。梅树亘古,可立以千年,亦为“寿”树。古树梅饱览沧桑,曰得朝代更迭,且楚楚而立,荣辱不惊。“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那是一种无畏精神。尚,梅之品。踪迹于白云处,繁星点点,凌寒傲寒,如苍山枝雪,感悟其中古朴,其中几分清逸,几分繁锦。再品读国胜的“墨梅”,笔意沉凝写精神,他勤于写生,面对古树梅花,写下铁骨冰心。他笔墨写意的梅花有北方画家的劲健,落于墨色花枝,亦有南方古寨感悟的温润,艺术源于岁月的耕耘,缘于涓涓情愫,以此,看到他“以学立人”的一程甘苦,一程锦绣。“师古而不泥古,师心而不师迹”,亦望好友国胜赓续前人,内化于心,再写心法,别开生面。
封振国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24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