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康是一名普通的志愿军战士,原名邵尔谦,1949年参军入伍,在文工队担任文艺骨干,1950年10月入朝作战,1953年10月归国。在写给弟弟邵尔钧的信中,少康详细讲述了自己在朝鲜度过的三个中秋节,用家书来表达自己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
中秋到来,又见明月,让我们共同拆开这封写于1953年中秋节的信,跟随信中动人的文字走进少康的战地中秋记忆……
少康 1950年10月摄于沈阳
1951年的中秋节:要胜利完成任务
1951年8月,“联合国军”在正面战线发动进攻的同时,凭借其“空中优势”,发动了以攻击铁路线为主要目标的“绞杀战”,对朝鲜北部的交通运输线实施全面轰炸和封锁,妄图摧毁中朝军队后方运输补给线。这一年9月15日的中秋节,少康正跟随部队准备作战。
“1951年的中秋节是个很热闹的月夜,部队向前移动,小后方要搬家,我接受搬家任务,这天晚上,坐着汽车跑了一夜,车子经过‘谷山’,平原上一段七十公里开阔地上,飞机封锁得特别厉害,路炸得坎坷不平,天空上悬挂起几十个照明弹,再加上皎洁的月光,地上有一颗针都能看见,公路两旁得高射机枪和高射炮向天上交织成一片火网,坐在车上颠簸地坐不稳,但是还抬着已经发酸的脖子看着,总希望看见夜间打落飞机是什么样子,或许是拖着一条红火的尾巴,从天而降。‘咔咔咔—咕咕咕’敌人一排机枪打在附近,汤姆弹在地面上爆炸了,闪出蓝色火花,我告诉司机把紧舵轮,快跑,可能发现咱车子啦,那阵可没想家或是怕死,总是想快跑过封锁线,胜利完成任务!”
1952年中秋节:月亮照在静静的阵地上空
1952年的中秋节(10月3日),正值抗美援朝战场上秋季战术反击战,少康也随部队参加反击战,他对这个月夜印象深刻。
“1952年的中秋节,比起以往的日子更有意思。我正随部队参加一次反击战。月亮还没有上山时,我同一个同志野地里割荒草,敌人冷炮在附近不住地落。连夜挖阵地,困哪!已经三天四夜没睡了。再努最后一把劲,割些草,铺在靠山崖的单人掩体内,好睡觉吃月饼吧,不然怎么打胜仗啊!真是的,月亮照在静静的阵地上空,这是激战前夕恐怖的寂静。”
1953年中秋节:收获的季节
1953年7月27日,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这一年的中秋节,少康终于能够坐在桌前用心回忆,认真欣赏面前的秋日美景。他在信中用生动细腻的文字,描绘了朝鲜即将丰收的秋景。
“尔钧同志,你没有来过朝鲜,你知道朝鲜秋天的景象吗?它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山间的田野里一片金黄,大豆生长在密密的高粱林里,谷穗低下头来,像沉睡一样,风是吹不醒它的。它左摇右摆,决不把头抬。金风从山岭上掠下来,吹落了落叶乔木的黄叶,吹得高粱叶沙沙的响,吹到冲积平原上,便翻起一阵金黄的稻浪。苍松翠柏是常年绿的,可是那落叶的乔木、灌木便开始了它凋落的生活。秋,把山染得更美丽,那些不知名林木的叶子变成了五颜六色。有时,你会在一个山的任何一部分看见一片飞红似火,那就是红叶。”
少康还讲述了朝鲜人民是如何过中秋的。“尔钧同志,你知道朝鲜人民是怎样过中秋节吗?他们都把碗擦得干干净净,在今天做上一顿好吃的,一家老少,有的是一个家族,穿着浆洗很白的衣服,到山顶上去祖坟前祭奠,这就是以怀不忘的意思吧。”
志愿军文工队小分队演出后合影 摄于1953年4月
少康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的一员,他们满怀对祖国和家人深深的爱,把鲜血和汗水洒在异国的土地上,少康的家书记录下了那份跨越时空的乡愁。中秋将至,74年前那轮明月见证着现在的和平生活,当我们享受着团圆与欢乐时,不能忘记志愿军先辈的中秋节,是在浓烟焦土里,在阵地掩体中度过的,他们或许名字无人知晓,但他们用热血与生命锻造出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将永远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力量。
文字、编辑:王欣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