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英烈故事
毕武斌,男,1930年生,安徽省芜湖市人,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第8师24团1大队1中队飞行员。1951年11月30日,在执行轰炸大和岛任务时,参战机队遭遇30余架敌机的袭击。毕武斌驾驶的飞机被敌机击中,他毅然放弃跳伞逃生,坚持到达目标上空投下炸弹,坠海牺牲。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毕武斌追记一等功,追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现安葬于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B区纪念碑合葬墓。
1949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毕武斌的家乡芜湖解放。当年8月,他就报名参加人民空军。因为体格健壮、视力好,又是芜湖高级商业学校的毕业生,毕武斌在2000多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顺利入选。朝鲜战争爆发后,经过长春、哈尔滨航校专业训练的毕武斌,经考核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跨入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行列。
陆空协同,拔掉“钉子”
★
★
★
1951年10月底,为配合停战谈判,志愿军总部决定,以志愿军空军第2、3、8、10师各一部,配合志愿军第50军所属部队攻占大、小和岛、椴岛等岛屿。位于朝鲜西北部的大、小和岛是美军和南朝鲜军的重要前哨阵地。他们利用现代化装备窃听情报,对中朝部队造成很大威胁,是必须拔掉的一颗“毒钉”。
轰炸大、小和岛的志愿军轰炸机编队
1951年11月6日和29日,志愿军空军分别对大、小和岛进行了两次轰炸。炸毁了敌人的房屋、粮食和指挥机构,并取得了空军轰炸机部队首次用电子对抗和照明手段夜袭的经验。第一次轰炸中,空8师出动9架图-2轰炸机,打出了“零战损、全摧毁”的骄人战绩。
这次攻岛作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惟一一次陆空联合作战,是人民空军第一次多机种协同作战,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次陆空联合作战,其经验教训对人民解放军后来的联合作战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投下最后一颗炸弹
★
★
★
1951年11月30日14时20分,空8师24团再次出动9架图-2轰炸机,由一大队大队长高月明带队。轰炸机群向大和岛目标区飞行途中,突然遭到美国空军30多架F-86战斗机的袭击。此时,担任掩护任务的米格-15歼击机尚未到达,不能起到支援掩护作用,形势十分严峻。
紧急时刻,地面指挥员、空军第8师师长吴恺下达命令:“坚决前进,完成任务!”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志愿军轰炸机编队沉着迎战,始终保持队形、顽强还击。
毕武斌驾驶的飞机在接近大和岛上空时,突然被击中爆炸起火。空中指挥员命令他紧急跳伞,但还没有完成原定任务的他坚决不肯放弃。毕武斌在队伍中担任右僚机,在队友的配合下,击落了敌方的3架飞机,这一举动很快就被敌方盯上,前后三架敌机将他包围了起来,腹背受敌。飞机上的火越烧越大,这时的毕武斌还有跳伞逃生的机会,但是他再一次放弃了。想到飞机上的炸弹还在,他誓要完成任务,驾驶着烟火滚腾的飞机冲向大和岛目标。
战友杨注魁亲眼目睹了相距仅百米的毕武斌驾驶着剧烈摇晃、火光四溅的飞机,坚持到最后一刻投下炸弹,大和岛上传出了震耳欲聋的巨大爆炸声。随着最后一颗炸弹的投下,毕武斌驾驶的飞机坠海,年仅21岁的他壮烈牺牲。1952年,毕武斌被追记一等功,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首任司令员刘亚楼了解到他的事迹后,称赞他是“空中董存瑞”。
“大和岛”精神:
首战用我、不畏强敌、奋勇作战、不辱使命
★
★
★
在志愿军空军轰炸机群的配合下,志愿军第50军攻岛部队一举攻占大、小和岛,拔掉了卡在咽喉上这颗“钉子”。
志愿军第50军148师向大和岛进攻
参与此次战斗的飞行员年纪最大的24岁,最小的只有18岁,其中19人血洒长空。毕武斌、李祥华、周先念、何国基、曹新广、张孚琰等15名空八师烈士安葬于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空军英雄们发扬了“首战用我、不畏强敌、奋勇作战、不辱使命”的“大和岛”精神,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投身空中战斗,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全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长空赞歌!
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大和岛空战烈士纪念碑
文字:陈琳、徐嘉鸿
编辑:王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