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31岁的萧红因病去世。她死前感情泛滥,当着丈夫的面,竟和其他男人暧昧,更留下遗言:“自己想葬在鲁迅旁边。”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流星,短暂却耀眼。在她31岁离世前的人生里,爱情与背叛始终如影随形。
1925年,年仅15岁的萧红被父亲包办婚姻,与家境殷实的王恩甲订婚。这场看似体面的婚约,却成为了她人生的第一道伤痕。
订婚后不久,王恩甲以继续求学为由离开了哈尔滨,留下已怀有身孕的萧红独自等待。最终,这个许下誓言要回来的男人,如同石沉大海般消失不见。
萧红带着对爱情的憧憬和对生活的希望,独自住进了哈尔滨一家名为福顺的旅馆。旅馆老板对这个无依无靠的少女并不友善,他扬言如果萧红付不出房费,就要将她卖到妓院。
正当萧红走投无路时,她遇到了在报社工作的青年作家萧军。1932年的哈尔滨发生特大洪水,萧军冒着生命危险,将她从即将被卖入妓院的命运中解救出来。
萧军的出现,不仅让萧红找到了情感的依靠,更开启了她的文学创作之路。两人相互扶持,共同创作,一时间"二萧"的名声在文坛传开。
然而,这段看似完美的爱情,最终还是没能逃过背叛的命运。萧军的出轨让萧红再次尝到被抛弃的滋味,这成为了压垮他们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些痛苦的经历,在萧红的性格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每当听到"短暂离开"这样的话,她就会变得异常敏感和不安。
1942年1月,萧红的病情突然恶化,被转入香港玛丽医院。这一次住院,成为了她生命中的最后时光。
丈夫端木蕻良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陪伴生病的妻子,还是外出筹集医药费。在战乱的香港,一切物资都极其匮乏,医药费更是天文数字。
最终,端木蕻良选择了暂时离开,他答应三天之内回来。临走前,他将照顾萧红的重任交给了年轻作家骆宾基。
骆宾基是萧红的崇拜者,他读过萧红的《生死场》等作品,对这位才女充满敬意。在照顾萧红的日子里,他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细心。
每当萧红痛苦难耐时,骆宾基总会握着她的手,轻声安慰。在这样的日夜相处中,两人之间的关系逐渐超越了普通的照顾者与病人。
三天期限已到,端木蕻良却迟迟未归。萧红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她突然提起了前夫萧军,说如果给萧军发电报,他一定会来救她。
当端木蕻良终于回来时,病房里的气氛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明显感觉到妻子和骆宾基之间过于亲密的互动。
这种异样的氛围让端木蕻良感到不快,他对骆宾基的照顾方式提出了质疑。而萧红对丈夫的责难却表现得异常冷漠。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端木蕻良和骆宾基之间的矛盾愈发明显。两个男人为了照顾萧红的权力,展开了一场无声的争夺。
病情的加重迫使他们不得不将萧红转入养和医院,但这家医院的医生却错误地将她的病情诊断为喉瘤。这个致命的错误,让萧红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
养和医院的误诊后,萧红的喉管被切开,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但即使在这样的状况下,她依然用纸笔表达着自己的情感。
在转入最后一家医院——圣士提反女校的临时救护站后,萧红的情况每况愈下。她用最后的力气写下了"鲁迅"、"大海"几个字。
这是她早先立下遗嘱时提到的愿望:希望死后能葬在鲁迅先生的墓旁,如果不行,就要葬在面朝大海的地方。而在遗嘱中,她还特意将新作《呼兰河传》的版权赠予了骆宾基。
端木蕻良看到这些字时,内心备受煎熬。作为丈夫,他无法阻止妻子对其他男人的思念,也无法改变她此时的选择。
就这样,在一个寒冷的早晨,31岁的萧红永远地离开了。萧红去世后,端木蕻良立即着手处理她的后事。
负责处理遗体的卫生督察马超楝,因为同是东北人,对这位才女的遭遇感同身受。他特别破例,没有将萧红的遗体与其他逝者放在一起,而是单独安置。
端木蕻良请来摄影师为萧红留下最后的遗容,还剪下了她的一缕青丝珍藏。这些举动,都显示出他对亡妻的不舍与怀念。
为了实现萧红的遗愿,端木蕻良决定将她的骨灰分成两份。一份安葬在香港浅水湾,那里有她生前向往的蓝天碧海。
另一份骨灰被埋在圣士提反女校的后山,那里正对着萧红的家乡方向。这样的安排,既照顾到了萧红的诗人气质,也考虑到了她对故乡的思念。
然而,命运似乎总与萧红开着玩笑。埋在圣士提反女校后山的那份骨灰,至今下落不明。这成为了她留给后世的又一个谜题。
1957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端木蕻良将安葬在浅水湾的那份骨灰迁回了广州银河公墓。这位漂泊的灵魂,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萧红生前最后的愿望之一,是希望端木蕻良能够帮她寻找与王恩甲所生的女儿。这个在贫困中被迫遗弃在医院的孩子,成为了她永远的遗憾。
端木蕻良在萧红去世后,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亡妻的承诺。他整整十八年未再婚,专注于整理和保护萧红的作品。
每年萧红的忌日,端木蕻良都会郑重其事地举行纪念活动。他成为了萧红作品和精神遗产最忠实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