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文物保护工作30余年,经历3次全国文物普查,建成大渡口区首个国有综合性博物馆……一路走来,大渡口区文物管理所所长李国洪始终默默地坚守在基层文物工作的第一线,深耕文物保护领域,成为全市文物保护工作的带头人和行家能手,将青春的汗水挥洒在文物保护事业上。
坚守初心
抢救三峡库区珍贵文物
“1987年6月,我从部队退伍后,就分配到丰都县文化馆下设的文物组工作,正赶上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在全省(当时的四川省)全面实施,由此走上考古之路。”今年57岁的李国洪,谈到自己与文物考古事业的缘分时说。
李国洪从年轻时起就开始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当时,李国洪与同伴两人一组,负责丰都县南岸片区10多个乡镇的文物普查工作。他回忆道,早期的普查工作条件极为艰苦,装备也相当简陋,无论炎炎夏日还是凌冽寒冬,都需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到一村,他们的首要任务便是向年长居民打听关于古墓葬、土地庙或老房子的信息。在荒凉的大山中,他们手持铁铲艰难搜寻,整日劳作,仅以馒头和水简单充饥。即便途中遭遇擦伤、摔伤,甚至时有野兽出没的惊险,他们也未曾退缩,始终坚持不懈地寻找文物。
“除了条件极度艰苦,更难的是,老百姓对普查工作缺乏理解,常将探寻古墓视为不可告人的秘密,即便出示介绍信,也需多次耐心解释。”李国洪感慨道。
然而,李国洪等人克服了重重困难,到1988年底,丰都县共普查了5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文物资源底数。
李国洪参与丰都新县城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的保护清理
在丰都工作期间,李国洪始终坚守初心,致力于基层文物保护并参与了三峡库区多项文物抢救,逐渐崭露头角,并多次受到时任重庆三峡博物馆馆长的诚挚邀请,希望他加入团队。尽管他内心渴望调至主城与家人团聚,但面对丰都小官山文物搬迁的重任,他选择了坚守。
当时,三峡工程丰都库区的六座传统民居中仅有两座完成复建,其余四座仍亟待修缮与保护。他深刻领悟到这些民居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和社会意义,因此,他坚决地选择留下来,肩负起这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谈及这段经历,他感慨地说:“这些古代民居是乡愁的载体,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无价的宝藏。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为年轻人留下铭记乡愁、传承文化的财富。”而这一份执着与坚守,持续了整整四年。
建成首个
全区国有综合性博物馆
2010年,随着小官山文物的顺利搬迁,李国洪踏上了大渡口区文物管理所的新征程。初到大渡口,他深感这片土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却遗憾地发现,这里缺乏一个能够展现其历史脉络的展览空间。
“大渡口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我们得让更多人知道。”李国洪语气坚定,开始着手筹备博物馆的建设。
然而,资金问题如同一道巨大的障碍摆在李国洪面前,但他并未退缩。他积极行动,将大渡口区文物管理所及文物库房项目立项,并作为重庆市首个文管所标准化试点,多次向市文物局等部门汇报,成功争取到300万元的建设经费,还通过与区财政局、区文旅委等部门的沟通协商,争取到财政补助资金200多万元,为博物馆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同时,面对场地限制,他巧妙争取到西城电影院作为建设场地,为博物馆落地找到了合适空间。
藏品被誉为博物馆的灵魂。然而,当时大渡口仅拥有寥寥几件标本,藏品匮乏是李国洪面临的最大难题。他梳理了历年来所有考古科研单位在大渡口境内发掘的遗址和墓葬出土的文物,并前往重庆三峡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和文物考古所游说,最终赢得了这些机构的支持,将在大渡口境内的文物归还给了大渡口。此外,他还到涪陵、开州、云阳和丰都等地寻求展品资源,不断丰富展品种类。
藏品问题解决后,李国洪又面临着人力不足的挑战。“我们需要文创、策划和设计等方面的专业团队,才能让博物馆真正运转起来。”他打破编制的局限性,通过建立激励机制,让每位职工都能在博物馆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最大的作用。
就这样,在克服重重困难后,大渡口区博物馆在2017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正式开馆。这是大渡口区首个国有综合性博物馆,实现大渡口国有博物馆零的突破。
大渡口区博物馆
“看着博物馆一天天建起来,我感到无比自豪。”李国洪感慨地说,如今区博物馆已经先后举办各类专题陈列展览33个,接待观众达75万余人次。
活用文物
开创文保工作新局面
2010年,大渡口区三普工作进入关键阶段,李国洪带领普查组遍访全区8个镇街的各个村社区,历经15个月,确定区内共有74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包括复查18处、新发现44处、消失12处。此次普查摸清了大渡口的文物底数,取得了丰硕成果,还配合市考古所对钓鱼嘴遗址、石盘村遗址和马桑溪遗址等8处地下文物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保护。期间,成功申报并获批公布了全区首批19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李国洪的积极努力下,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生产车间旧址成功申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了大渡口区国保单位零的突破。同时,他还主持编制了该旧址的修缮工程项目,获得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复,并被市政府列入2015—2017年50个抗战遗址维修计划,完成修缮后,助力重庆工业博物馆成功举办《钢魂——钢迁会生产车间旧址基本陈列》专题展览。
“我们通过考古发掘移交、征集购买、接受捐赠等渠道,将区博物馆藏品数量从零增加到2000余件(套),其中包括二级文物2件(套)和三级文物118件(套)。”李国洪说,目前正在开展大渡口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已完成62处文物复核,并对40余处新发现文物进行了野外调查。
李国洪对新增藏品进行鉴定
在日常工作中,除了基本的文物巡查、文物保护工作,李国洪还负责区博物馆的展览事务。从选定主题、策划文案到落实展品来源,直至展览的最后推出,这一系列繁琐复杂的工作都由他主持和推动。他编制的《义渡千秋——大渡口历史文化陈列》展陈设计方案,成功通过市文物局组织的专家组评审。展览推出后,他坚持每年对其进行修订与优化,2024年的改进方案荣获全市博物馆展览项目的优秀奖。此外,他将临时展览与流动博物馆巡展相结合,走进学校、部队、社区巡展31场次,惠及群众1.7万余人。
《义渡千秋——大渡口历史文化陈列》展
李国洪积极推进博物馆数字化、智慧化建设,成功建成全市首批“云上博物馆”,让观众足不出户即可参观展览展陈、鉴赏珍贵文物。截至2024年底,云上博物馆已上线22个云展览,大小屏访问流量1000万余次,视频点播总量500万次,视频点播时长30万小时;同时,他充分利用馆藏文物资源,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推出“二十四节气文物故事”“文物鉴赏”等专题,并开发制作20余种文创产品。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努力完成四普工作,希望能够取得更多新发现,进一步丰富大渡口的文化资源。”李国洪表示,同时运用新技术和更多元化的艺术表现方式,把文物保护同价值挖掘、利用相结合,让文物在文旅融合和乡村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 往期精选 /
人物故事丨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的民营企业 看一个接班女婿如何书写新历史
总编辑:王涛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重庆市大渡口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原创稿件,请标注完整来源:重庆市大渡口区融媒体中心,版权归本中心所有。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否则视为侵权,侵权人将承担侵权责任。对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中心原创内容者,本中心依法保留追究权。
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引用的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非商业盈利用途,如认为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新闻热线:68834637。
法律顾问:
重庆昂正律师事务所,联系电话023一68666426 13002317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