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融通:探秘中华文化精髓与人生智慧

文化   文化   2024-11-29 17:04   北京  

文/夏雨钟


传统文化爱好者都在讲儒释道,有人说“儒释道是三家”、也有人说“儒释道是一家”。


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借用易经中的话“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或许能通“三家”为“一家”。




“不可为典要”作者认为它是中华文化最精髓的东西,网络上将其解释为“不可把它当成僵化的教条”。


但个人认为解释成“不可以标榜自己、不可以有固定标准”更为妥当。


众生是天下万物构成的,这是道德经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所有东西都从道中来,不可顾此失彼。


每个人的外貌都不一样就是提醒大家我是有独特性的。


可是人却依靠他的外貌分出善恶美丑,如果加以强调、加以固定,那就会造成争斗,导致物极必反。


网络上兴盛的养身名言“每天要喝八杯水”,有多少人因为这句话付出生病代价。


每个人的体重、性别、饮食习惯、运动量等皆不同,怎么能用一句话去衡量所有人呢?


社会本来就是由官员、圣贤、生意人、工人、农民、隐者乃至小偷等各色人群组成的。


有好人就有坏人,好、坏都是人,都是从道中来。




西方哲学“存在即合理”应该是我们翻译有点偏差。


用中国人话讲应该是“存在是有原因的、有道理的,合理不合理主要是指他的行为,这个要是综合当时的时间、空间以及人所界定的”。


现在社会问题出在“各色人群自己定位不清、角色混乱、不能坚守本分、善尽自己责任”。


论语一直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做君王的最要扛起君王的责任、做父亲的要尽到父亲的责任;独身一人要修好自己、成家就要承担起整个家庭生计;


一县长要守护好一方百姓、一国之君要为整个国民谋福利,职位越高越要把私心缩小、公心放大。


老实说小偷也有小偷的责任,实际上我们讨厌小偷,不是讨厌小偷这类人;


而是讨厌小偷的行为,他行为表现的不合理才是大家讨厌的。


试想,小偷如果只去偷有钱人且能逃脱,不去偷穷人的救命钱,大家观感如何?


盗亦有道,就是盗贼也有自己的本分。


作者当然不是鼓励大家去当小偷,而是规劝各位道兄脑袋里面不要坚持认为“小偷就是坏的、就是不对、就该全力绞杀”过分想法。


你只要不全盘否定人家的价值,你才能全面理解人家为什么这样做,才能减少小偷滋生的土壤,才能让大家都好生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是一群一群的。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人类有人类共同的使命,圣贤类人群有他们这类人的使命。


孔子到了五十岁才觉悟到,把中国的道统整理出来才是他们这类人的责任。


这应该就是他所谓的“天命”,他只是担负起自己的使命,跟其他类人群是没有关系的。


因为天下不可能人人都是圣贤、那就等于没有圣贤。


老子是反对圣贤的,不是说圣贤不好,而是说圣贤如果有样子。


如果标榜我就是圣贤、你们都要向我们学习、那不是圣贤的人觉得没面子。


他们这类人就会想方设法把自己变成圣贤的样子,出现假圣贤,进而忘记了自己本来的使命、导致天下大乱。


人老了老了,可是大家看看医美发展的程度,就知道有多少人把心思花在“外貌上”,你就知道人类有多么的疯狂。


论语基本上都是反省自己,对自己要求严格,只怕自己做不到,不敢标榜自己,标榜自己就是把自己作“典要”。


等于说“我道德修养好、我是对的、你们都要向我看齐”,相当于“对别人有要求”。


你可以对被人有期待,绝对不可以对别人有要求,你对别人有要求,人家不可能百分百符合你的要求,你就乐不起来。


论语说“人不知而不愠”,我尽我们这类人的责任,你尽你们这类人的责任,我们这类人尽了责任,不标榜自我。


至于你们要不要学习、参考,也尽你们的责任,那是你们的事情,我根本不去考虑,所以当然不会有一点点生气了。




人要快乐起来要满足以下条件:


一是要觉悟到这件事是自己的事、必须要靠自己完成、别人无法代劳;


二是要事前明白完成人生大事不可能一番风顺,肯定有困难,必须全力以赴。


否则对不住自己这幅皮囊,很多人事前都认为小菜一碟、然后做着做着才发现很繁琐,接着就是抱怨;


三是对结果不做强求,只问自己有没有尽力,如果一定要达到某种结果,你就是有固定标准,肯定乐不起来。


人生痛苦就在于一定要到达某种结果,没有达到结果当然痛苦;


人生痛苦就在于盲目跟别人比、为什么别人什么都有、自己就不能拥有、生出痛苦;


人生痛苦就在于脑海里始终在纠缠“人生到底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脑袋不清楚导致自己痛苦。


有人告诉我人生是“痛苦的”或“快乐的”。


其实是误人子弟,人生真正目的是来历练的,过五关斩六将的。

人不可为典要,就是佛家的破相,破执“我”相;


就是道家所说的“天下万物皆从道中来,谁都不可以把自己看的太高、连道德仁义都不可以标榜”;就是儒家所说的“人只有各尽其职的分”。


人首先要从儒家入手、把自己品德修养好,然后用道家充实自己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大器。


 如有机会去为社会、也要根据社会现状进行一番调整,这叫不器。


如果不出成绩也无所谓,能出点成绩,当然很开心!


但要明白那是时、地、物等综合因素机缘巧合配合起来的结果,绝对不可以标榜是自己的能力,这就是佛家的破相,逐渐进去“空”境。



作者简介:

夏雨钟 浙江人,工作之余偶尔读读古籍,常常拜读曾公、南师书籍,闲散之余写点自身感悟,惯于散漫自由状态,谈不上弘道,尽心而已。



【征稿启事】

1.曾仕强公众号【易友风采】长期征稿,您和曾师的故事,以及曾师对您的影响和启迪,包括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所遇所闻,均可投稿。

2.字数:1000-2000字。

3.投稿微信:shutongxiaoyi。备注:投稿


曾仕强
著名文化学者曾仕强教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享人生感悟的唯一官方公众号。每天推送最新原创文章及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