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大同市长耿彦波:上任时被市民骂,离任时上千市民请愿不让走
政务
2024-11-14 09:19
贵州
《人民的名义》里的达康书记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珍惜的是党和人民,给我的这份事业。”在网友的眼中,达康书记是人民公仆,是人民心中的好官,性格耿直、一生为民、刚正不阿......这些词语都是网友对达康书记的评价。其实,现实中也有像达康书记这样的人物,而他便是前大同市市长、太原市市长——耿彦波。有人说,他是大同史上“最牛市长”;有人说他是一个“疯子”;还有人说他是一个“菩萨”,这些标签都是人们对耿彦波的认可与称赞。他在离任大同的时候,上千民众齐聚市民广场,纷纷在长条红布上签名字,喊着口号,请愿耿市长能留下来。那么耿彦波从政的这些年究竟做了什么?市民对他的离去为何表现的这般依依不舍?提起人民给耿彦波起的诸多外号,有这么一个外号极为亮眼,即“疯子”,不过,一个为官从政的市长,和“疯子”又有什么关系呢?要理清人民叫耿彦波为“疯子市长”的答案,还要从他上任大同市市长的那年说起......2008年2月,耿彦波上任山西大同市市长,在上任的当天他便下定了决心“要当大同史上最出色、最好的市长”,并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前行。与别的为政者不同的是,耿彦波不急于出政绩,上任后的几周时间里,他没有制定什么方针策略,反而是沿着大同的街道漫步行走,走遍了大同古城的每一个角落。他看到了古城的荒凉,古城街道杂草丛生,人烟稀少,没有一点人间烟火气。他看到了古城的破败,那些城墙小巷则充满了岁月的痕迹,被雨雪风霜摧残得残破不堪。他还看到了古城的没落,无论是古城里还是古城外,都能看到不少的城市垃圾,这些垃圾的存在,让古城文明的光辉彻底被城市文明淹没。耿彦波主政的风格便是“擅长打文化经济牌”,曾在榆次主政的时候,他就是凭着“文化经济牌”将榆次老城翻新,从而把榆次开发成了旅游城市。这些历史文明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底蕴文化,而今,看到荒凉、破败、没落的大同古城,耿彦波只感到心痛的窒息。通过这次的考察,耿彦波敏锐地抓住了大同古城的文化价值,为此,他特意制定了一个计划,并在上任大同市长十天后的首次市常委会上,首次提出了“一轴双城”的新规划。这个新规划可以解释为:“一轴”指的是御河,由御河为中线划出“双城”,一边为历史文化名城,另一边则为现代的园林城市,以传统与现代的对比凸显大同市的文化魅力,从而打造出现象级的旅游文化大城。点此加群耿彦波的新规划听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却不简单,在他的规划中,需要对大同市“大拆大改”,拆改的不仅是古建筑,还有城区,他要做的不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修改,而是要推翻原有的城市规划,从零重建!而这便意味着,这个规划一旦实施起来,大同市全市都会搞拆迁、修路,势必会让大同市的市民产生不满。耿彦波不怕市民骂,他的人生至理便是“宁挨一时骂、不挨千秋骂”,为了让城市发展起来、富起来,带着老百姓过好日子,他宁愿忍受一时的骂名,任由民众批判、举报他,也不轻易更改改造城市的方针策略。为了搞好大同的拆迁建设,他提出了准备投资500亿的口号,在那个时期,大同的年财政收入才不过100多亿元,许多人听了耿彦波的计划后,纷纷笑他不知天高地厚,笑他不切实际,更笑他口出狂言。对于别人的嘲笑,耿彦波向来不放在心上,他从不打“嘴炮”,大同市经过这次翻修重建究竟是会变好还是变坏,他会证明给市民看的。而他为了解决投资资金这件事,也制定了一个大致的计划:贷款100亿元,政府自筹100亿元,争取中央和省里的支持资金50亿元,另外250亿元则来源于“经营城市”。计划确定好、资金到位后,耿彦波便带着大同市的领导班子实施“一轴双城”方针策略了,为了将城改城拆之事落到实处,他还把规划、土地、房管、城建四部门的工作抓到自己手里,亲力亲为。在古城区,他强令古城内所建工程全部停工,并命令干部将古城墙原址上修建的房地产项目全部拆除;在现代城区,他把目光瞄准街道上多年拆不掉的违建房,强令干部整治违建房的事,将街道上的违建房全部拆除。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从2008年到2009年,抛开城中村改造,大同市的拆迁数量竟高达1.7万户,当时,不少大同市的市民都将这一年形容成了“灾难”。在市民看来,自从耿彦波上任市长以来,大同市的大街小巷便都在拆、都在建,这不但影响了大同市的市容市貌,还影响了市民的心情,更让市民觉得痛苦的是,由于市内的拆建工程太多,使多处道路处于施工状态,这让他们上下班都不得不绕路,麻烦至极。就在这样,在耿彦波的“大拆大改”政策下,几乎全大同市市民都对耿彦波这个新市长产生了不满,他们将这位新市长称作“疯子”,说他是疯了才会在大同市实施这样的“大拆大改”计划。除了“疯子”的绰号外,市民还称耿彦波为“耿拆拆”、“造城市长”,一时之间,大同市内掀起了对耿彦波的“大拆大改”的批判。对于市民的骂声,耿彦波一笑而过,他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觉得城市建设是春天挨骂,夏天就好一点,秋天就有收获。”在耿彦波看来,搞城市建设就如同变革,势必要承受一定的骂名,但这骂名也只是承受一时而已,等城市建设好了,市民体会到了城市建设后的好处,便自会对他的功过重新评说。当然,面对市民的不满,身为市长的耿彦波也不能坐视不理,为了解决拆迁过程中群众的不满,耿彦波坚持走“群众路线”,只要是投诉到他这里的问题,他都会一一查看并给出解决意见,也因此,大同市虽经历了“大拆大改”,但却一直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群体事件或群众上访行为。在那个时期,耿彦波可谓是顶着市民的骂声与上头的压力搞城建,为了尽快地搞好城建,他一改往日的性格,对下属干部该批评就批评,从不留任何的情面。他曾在会议现场直接点名批评下属,说他无论是拆迁还是搬迁都办不好,指责他没用心办事,下属听到耿彦波点名批评他后,直觉得脸上无光,给自己找了一个目前没有能力处理好的理由,而耿彦波听后直接怒的拍了下桌子,呵斥道:“你这两天就准备辞职,你赶紧写辞职报告换个能干活儿的人......现在大同需要的是能干活的,不需要你这么个官儿!”点此加群除了批评下属外,耿彦波连工程方也批评,某次,耿彦波去拆迁户安置小区走访调查,到了小区后,他跺了跺脚,发现小区的地面上尘土飞扬的,一看到这情况,耿彦波便怒了,他指着工程负责人呵斥道:“你把我们政府给的钱拿回来,这工程不让你们干了!”在耿彦波看来,身为市长的他不能表现出任何的软弱,他必须展现出强硬的手腕与态度,才能镇住那些想要在这次城建中牟利的“不良商人”,才能将城建的方针落到实处。此外,在大同市城建的这段时间里,除去吃饭睡觉,耿彦波有99%的时间都在工作的第一线,他从未按时下班过,就连周六周日这样的休息日他都在忙,也因此大同市民常常能在工地上见到他。在市民的眼中,耿市长总是穿着一双破旧的皮鞋,奔走在各个工地上亲自督查施工进度,如果市民打招呼,耿市长也会回以微笑,亲切的与市民打招呼并倾听市民提出的建议,久而久之,民间甚至传出了见市长比见局长还容易的传言。耿市长以身作则,不辞辛苦奔走在工作第一线的精神,大同市的市民都看在心里,而随着一项项城改工程的完工,体会到城市变化的大同市的市民也转变了对市长的态度,一时之间,大同市内少了许多对耿市长的骂声,多了许多对耿市长的称赞声。其中,在修建云冈石窟的时候,耿彦波遭到了不小的质疑,在这次的质疑风波中,大同市市民纷纷挺身而出为耿彦波作保。云冈石窟被誉为中国的四大石窟之一,是前往山西旅行必去的景点之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赫赫有名的景区,在数年前却差点没建成。当时,云冈石窟景区要建设的时候,引来了国家文物局的调查,国家文物局经调查后觉得人工湖项目会影响云冈石窟的岩体,于是云冈石窟景区工程便暂时被叫停了。耿彦波得知情况后,立即前去北京做沟通并做出了协商整改的保证,在这之后,耿彦波便回到了大同市,不过由于耿彦波返大同的行程没向外公布,大同市民间便开始传言说耿市长因为这件事被批评。于是,市民纷纷发起了行动,拉着“百年一遇的好市长,老百姓的父母官,您辛苦了”红色横幅走到了红旗广场,并纷纷在红绸布上签字,红绸上签的不仅有市民的名字,还有这样的寄语:“挺耿到底”、“耿市长挺直腰杆”......从被骂到被称赞,市民对耿彦波的态度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不仅是在于耿彦波的城建工程做得漂亮,更重要的是,大同市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耿彦波当上市长后,大同市的燃煤供热便渐渐转变为了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此外,大同市的街边小巷都种起了树,使城市的绿化率大大提升的同时,环境空气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使大同市彻底甩掉了全国空气污染“黑三甲”的帽子。以前,大同市是一个以“煤业”发展为主的城市,煤业的发展使大同市的环境走向恶劣,整个城市都在烧煤供暖,使空气中都弥漫着“硫”的味道,而城市道路也乱的不像样子,生活垃圾到处堆放在道路上,散发着古怪的气味。如今,大同市在耿彦波的带领下,实现了彻头彻尾的换面,大同的街道整洁干净,整个城市也被绿化植被覆盖着,处处散发着生机,大同市的这一切变化市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是耿市长把大同市变成了一个宜居的旅游文化城市,大同市的每一位市民都十分感恩耿市长!2013年,耿彦波接到了调任太原的指令,而他离开大同的消息传出去后,大同市的上千市民纷纷涌上街头,他们在高举着耿市长的照片,并在红绸布上签名,请愿留下耿市长,甚至还有人打出了“耿市长,回来”的标语。离任当天,坐在车上的耿彦波听说此事后,忍不住落了泪,他侧头看向车窗外的街景,百感交集。老百姓的心中都有一杆秤,父母官做得好不好,老百姓的心中都有衡量,耿彦波用自己的实力向大同市百姓证明了自己是一名好官,在此后的当官生涯中,耿彦波依旧不忘初心,脚踏实地的为老百姓办事。2019年1月,耿彦波卸任太原市市长,结束了长达43年的一线为官生涯,“报国尽匹夫之责耳,富贵不过身外浮云”他这一生将这16个字诠释得淋漓尽致,而为官者也当像耿彦波一样,廉洁奉公、脚踏实地、胸怀天下、心系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