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国资国企托底性帮扶工作收获了四川日报、川观新闻等多家媒体的报道。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来关注!
△ 《四川日报》专版聚焦
四川国资国企托底性帮扶工作情况
△ 川观新闻聚焦
四川国资国企托底性帮扶工作情况
三个“新”,为欠发达县域注入势能
川观新闻记者 文露敏
1月以来,推动手头几个产业项目的尽调工作,成为四川川投君融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投君融基金公司”)高级投资经理李丹华的当务之急。这批产业项目由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川投集团”)牵头设立的四川川投兴仪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兴仪基金”)招引,未来有望在南充市仪陇县落地。
2023年9月,四川启动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在省国资委的组织下,川投集团“牵手”仪陇,开展相关帮扶工作。以能源产业为核心主业的川投集团和以“农业大县”为标签的仪陇,“企业所能”和“县域所需”似乎有些错位。
如何最大限度匹配资源,发挥国企托底性帮扶的支撑作用?1年多来,川投集团通过不断探索新路径、新尝试和新模式,为仪陇等欠发达县域注入奔腾势能。
川投集团在仪陇县创新开展“云认养”帮扶模式。
2024年12月初,兴仪基金的帮扶项目——四川川投兴仪新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兴仪新能源公司”)正式落地仪陇,专注县域分散式风电开发,首期谋划建设20兆瓦装机容量风电项目。
“目前,我们正加快与潜在开发合作方对接洽谈,同步开展风电前期选址选点、申报审批工作,力争项目尽快落地。”川投君融基金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公司的落地,正是得益于川投集团在仪陇牵头设立的兴仪基金。
2024年,四川出台《国资国企托底性帮扶欠发达县域振兴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加大金融赋能力度,支持国有企业以市场化方式与欠发达县域共同组建振兴产业发展基金。当年7月,兴仪基金在中基协成功备案,规模2亿元,存续期7年。
“基金具有引领撬动作用,能够广泛挖掘储备优质项目,吸引其落地仪陇。”李丹华介绍。2024年1月,她第一次来仪陇调研,发现这里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大多处于产业链前端,资金、人才、配套等方面尚有提升空间。”
在欠发达县域引入产业,必须找准“支点”。对于兴仪基金而言,“支点”就是充分发挥川投集团的主业协同作用,带动仪陇产业转型升级。摊开川投集团的业务版图,能源产业是核心主业,电子信息和大健康产业是培育主业。兴仪基金的投向,由此瞄准仪陇及南充其他区域内的分布式光伏、风电、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项目。
设立基金只是走出“万里长征第一步”。“市场化运作的帮扶产业基金是新生事物,摸索、发展的过程必不可少。”川投君融基金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在不增加负债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投资组合合理做多项目,争取不亏本乃至保有一定投资效益。
资源开发、产业招引、本地投资成为兴仪基金的“路线图”。具体来说,借助川投集团内部资源,对县域内的风电资源、燃气供应等进行投资,兴仪新能源公司就是一个例子;帮助仪陇招引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基金可开展小规模引导性投资,或与县级平台公司合作适度跟投;对于仪陇已引进的项目,基金可择优投资,确保基金合理收益,助力仪陇产业发展。
目前,已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4个科技创新类“链主”项目愿意落地仪陇。有的企业因扩产需求,青睐仪陇更低的劳动力和厂房成本;有的企业看中仪陇附近具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未来,仪陇还有望吸引更多“链属”企业落地……
除了设立托底性帮扶产业基金,川投集团还安排1000万元公益性帮扶资金,围绕仪陇县产业发展需求,协助开展标准化厂房建设、困难群体监测帮扶等公益援助项目。
川投集团帮扶仪陇县产业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
如果说兴仪基金是川投集团发挥“所长”的范例,那么,涉足“空白地带”发展农业则是川投集团绕不开的课题。
1月9日,仪陇县保平镇长石梯村,山丘间的平缓地带,一个个拱形钢架在阳光下泛起银光。这是四川川投田湾河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川投田湾河公司”)捐赠20万元配合财政资金建起的温室大棚。
“目前建设已经完成,正在商定种植品种。”川投田湾河公司党群工作部主任王海涛介绍。
2023年11月,王海涛前往保平镇调研,了解到当地是周边乡镇的蔬菜供应地,“能不能以温室大棚种植蔬菜或者中草药的方式,再将产业‘送一程’?”为此,川投田湾河公司邀请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实地考察,最终企地双方达成共识:中草药种植后期技术管理要求较高且市场波动大,“粮菜结合”的路线更“接地气”。
在投入上,川投田湾河公司采取“小步快走”的方式。“发展农业不是我们的强项,所以必须做好灵活调整的准备。”王海涛表示,20万元是先期投入,如果效果不错,再持续投入。目前,川投集团已实施梅花鹿和桑蚕养殖、温室蔬菜种植等“小而美”的农业项目,持续培育壮大仪陇特色产业。
“与此同时,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发挥企业‘所能’,达到‘1+1>2’的效果。”川投集团支持仪陇县振兴发展工作专班成员李晓东表示。
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川投的“所能”便是数字科技。川投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投信产”)职工董事、工会主席张轲向记者展示了一款叫作“禾香永乐”的认养小程序,用户可在平台上认养仪陇县永乐镇新石桥村的稻田,实时查看作物生长情况,还可以到农田里体验农耕乐趣。
这一数字农业认养平台于2024年正式上线,已开放100亩水稻进行认养,注册用户超4000名,实现年产生态大米5.2万斤,解决40余人就业,为当地增收5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近20万元。
近日,相关项目团队正忙着筹备第二季认养活动,通过走访了解农户需求,初步达成认养协议。平台还将迎来升级迭代——更多水果、家禽、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即将入驻,并有望跳出永乐镇,探索可复制推广的商业模式,进一步拓宽当地群众的增收渠道。
川投新能源普格项目。
托底性帮扶欠发达县域,川投集团的“能量”还向仪陇之外辐射。
“我们正在凉山州普格、喜德、盐源等欠发达县域布局新能源项目。”四川川投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投新能源”)副总经理李征介绍,该批新能源项目共5个,涵盖风能、太阳能等多种清洁能源,已成立3家公司,投资总额超42.68亿元,装机总量超77万千瓦。
项目面临哪些难点?李征以近日并网投产的德昌首川光伏电站举例,当地地处高海拔地区,交通不便、气候恶劣,项目建设和运营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我们在德昌项目中已积累不少经验,形成了一整套解决方案,后续将运用于欠发达县域的项目之中。”李征充满信心地说,今年力争普格项目实现尽早并网发电,同时继续争取新指标,让欠发达县域的新能源项目实现规模化发展。
此前,省国资委建立“1+1帮1”机制,即1个在川央企、1个地方国有企业与1个欠发达县域建立对口帮扶关系。然而,有时企业“所能”并不能精准匹配县域“所需”。为此,四川创新开展“矩阵式”帮扶,通过统筹联动,推动受扶县域投资项目落地、注册企业落地、产业“链主”落地。
川投集团也积极参与这一新模式。
在广元市剑阁县,川投君融基金公司帮助当地引入正泰安能数字能源(浙江)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该项目近期将签订协议,预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左右。
在南充市营山县,川投君融基金公司计划与营山国资平台共同发起设立2亿元营山帮扶基金。“双方已在去年12月26日签署基金合伙协议。”川投君融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蒋恒燕介绍,借鉴兴仪基金的模式,营山基金将主要投向光伏、风电、汽摩配等与当地产业相契合的领域。
不止产业。西昌川投大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下属川投西昌医院通过“义诊培训全面帮”和“科室结对定点帮”机制,赴凉山州各地开展人员培训、会诊义诊、适宜性技术推广等工作16次,服务5000余人次;依托“中国牙谷”和资阳口腔职业学院,为就业重点群体提供就业及职业技能培训,开展生源地建设,招录欠发达县域学生1080余人,已毕业的353人全部就业……
川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发挥集团产业和资源优势,加强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合作,共同探索适合当地特点的发展模式,加大产业投资力度,推动清洁能源、电子信息、大健康产业等领域合作与发展,为欠发达县域提供更多经济支持和就业机会。
托底性帮扶助力青川县竖起8座测风塔
川观新闻记者 文露敏
近日,由四川省港航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省港投集团”)直属企业四川省港航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港航公司”)建设的8座百米高的银色测风塔,在广元市青川县竹园镇、建峰镇周边山顶“安家”。根据前期资源调查成果,该区域可建设4个风电场,规划风电总装机规模290兆瓦,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发电量5.8亿千瓦时,每年创造税收约2500万元。
广元市青川县,安装中的测风塔。
目前,青川县域内的风光资源暂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港航公司投发部副部长张海龙介绍,2023年9月,省国资委组织省港投集团托底性帮扶青川县,港航公司围绕“培育壮大青川县特色优势产业”,多次派工作人员前往青川县城和竹园镇,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协助青川县全力摸清县域风能资源家底,加快推动风能资源开发利用,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年8月9日,相关测风方案编制完成;1个月后,港航公司与广元市发展改革委、青川县政府签订测风协议。相关工作随“风”而动,港航公司会同设计和施工单位深入荆棘密布的高山丛林,寻找合适的测风点位,最终确定8个适合安装测风塔的山头。
“早一天完成测风,就能早一天推动风电开发建设,为青川提供持续的清洁能源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张海龙表示,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仅用时一个半月,便于2024年12月31日圆满完成8座测风塔的安装和设备调试工作。
据了解,待收集完全年测风数据后,4个风电场将进行资源评估,如果具备开发条件,省港投集团将协助青川县向省能源局申请纳规开发建设。届时,青川将拥有可持续发展的风电产业。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川观新闻记者 彭瑀珩 文露敏
近日,四川首只托底性帮扶专项基金——甘洛产业振兴投资基金的首个投资项目甘洛县融汇商贸有限公司正式运营。公司创新采用“基金+股权+平台”架构,赋能甘洛县农业发展,运营当日已签署首笔30万元交易合同。
记者从省国资委托底性帮扶工作专班了解到,强化金融赋能已成为国企托底性帮扶的重要手段。2024年5月8日,由四川振兴集团与凉山州甘洛县共同设立的甘洛产业振兴投资基金在甘洛县注册成立。该基金一期规模1亿元,存续期6年,重点投向甘洛县域内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战略性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等项目。
甘洛县农业资源丰富,盛产竹荪、羊肚菌、核桃等特色农副产品。为深度开发与利用甘洛县资源禀赋,甘洛产业振兴投资基金联合四川振兴融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甘洛县优储商贸有限公司共同设立甘洛县融汇商贸有限公司,旨在发挥省属国有企业渠道和管理优势,弥补甘洛县农副产品“产供销”体系短板,打造集收储、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该公司创新采用“基金+股权+平台”架构,切实发挥金融“活水”作用和基金“引导”功能,以公司化、一体化、持续化的帮扶模式,培育当地市场主体,变“输血”为“造血”,为下一步基金深度嵌入托底性帮扶提供可借鉴案例。
“此前,我们销售的农副产品存在零散分布、品种单一以及市场覆盖范围有限的困境。”甘洛县优储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木乃以撒表示,通过产业振兴投资基金的引导和支持,希望将甘洛县村集体经济、家庭农场、农户及其产品资源化零为整,推动当地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川观新闻记者 文露敏
1月14日,石渠县人民政府与四川省国农天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国农天府公司)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成都举行。双方就推动石渠县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未来将围绕牲畜养殖、草业种植、生态治理等领域深化合作,助力欠发达县域加快发展、追赶跨越。
签约现场
2024年底,省国农天府公司正式成立,其由省国投公司牵头,联合省国经公司、省港投集团、省商投集团等省属企业共同出资1亿元组建,是省国资委组织省属国有企业“矩阵式”帮扶39个欠发达县域的重要举措之一。
2024年,省国资委创新开展“矩阵式”帮扶,在国有企业“1+1帮1”机制上,深入挖掘国有企业资源优势、上下游产业链以及“朋友圈”,根据县域产业发展所需,匹配主责主业对口的国有企业帮扶,推动在欠发达县域投资项目落地、注册企业落地、产业“链主”落地。
石渠县是四川草原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近年来正多措并举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去年入选国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
“石渠县畜牧业面临产业规模偏小,辐射带动能力偏弱等问题,在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打造等方面仍有短板。”石渠县委书记陈志勇介绍。
瞄准石渠“短板”,省属国企尽锐出击。以牵头组建省国农天府公司的省国投公司为例,其具有高原农牧业全产业链运营优势,下属白河牧场公司扎根若尔盖县唐克镇,2017年开始先后在若尔盖、红原、金川新增布局4家实体企业。
“我们将重点对接国家、省级战略科技资源,构建区域性农牧科技创新平台等,对石渠县等高原欠发达县域进行全面赋能。”省国农天府公司董事长姜洋表示,在“商贸先行、龙头带动、产业升级、赋能延链”的帮扶策略下,将力争通过3至5年的探索努力,在石渠县等高原地区打造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特色优势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增收致富。同时,推动资源跨区域优化配置,支持欠发达县域农牧产业发展,形成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帮扶新模式。
具体而言,产业投资方面,省国农天府公司将通过增资扩股、合资新设企业等形式,联合其他在川央企、省内国企在石渠县投资成立公司,助力石渠县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牲畜养殖方面,围绕藏系绵羊、牦牛产业,积极参与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标准化养殖示范项目运营以及牦牛良种繁育、藏绵羊选育复壮等项目,推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牧民”的联农带牧新模式;草业种植方面,推动牧草种子繁育、天然草场保护和修复、优质牧草种植、草产品深加工、牧草防灾减灾项目落地;生态治理方面,按照市场化方式,依法依规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重点实施优质牧草研发推广、草原生态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