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视角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丰富研学任务启发实践与思考
“人民的城市——上海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主题展自11月6日开幕以来,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关注。展览运用图片视频、多媒体、实物、互动展项、情景短剧等多种方式,全面展示上海全力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的生动图景。
青少年是人民城市建设的生力军。为提升青少年观众的观展学习体验,展览特别推出了《人民城市 实践有我——“行走的思政课”青少年研学手册》,通过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方式,引导青少年将参观中的所学所感转化为对人民城市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这份研学手册提供了“建筑师”“工程师”“企业家”“艺术家”“科学家”“管理者”6种城市建设者角色供同学们代入,并结合展览内容设置了“人民城市金点子”“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师”“助力建设无废城市”“应急装备连连看”等18个研学任务。在讲解员的生动讲解和研学导师的任务指引下,青少年能通过研学,完成从“看懂人民城市建设成就”到“感悟人民城市理念意义”再到“体验参与人民城市规划”的三重转变。沉浸式的研学体验为原本简单的观展过程注入更多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让青少年“动”起来,让思政课“活”起来,让展览“火”起来。
“这些研学任务不是看展板找答案的任务单,而是希望引导青少年们以未来城市建设者的主人翁姿态投入参观,将所学所感转化为对人民城市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本场思政课的研学导师、钱学森图书馆综合事业部部长傅强表示,作为首批体验者,这些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令人惊喜。
来自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实验学校的八年级学生卓成杰选择了“科学家”,他希望能开发出一种成本更低强度更高的新型材料;中国中学七年学生杜悦童选择了“工程师”,她设计了一款海陆空三用的电车,环保无污染,让未来的人们出行更加便利;闵行区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钱婉昕则选择了“艺术家”,用画笔直接描绘出了她心目中未来城市的样子……在青少年们亲手勾勒自己心中未来人民城市图景的过程中,人民城市理念也无声地深植他们的心间。
馆校协同、双师双研
打造深度沉浸式思政课堂
在结束参观之后,同学们又来到了展览现场特别设置的“红途学苑”大思政课活动空间,上了一堂“与城市共成长——筑梦苏河”精品大思政课。
这堂精品课程由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和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实验学校合作开发,以双师双研、协同授课模式,融合城市规划知识和历史、美术等跨学科教学,开展思政教育。课程围绕苏州河蝶变发展主题,通过“感知·史迹”“探索·足迹”“创造·事迹”三大板块,引导青少年完成他们对2035年苏州河沿岸地区的规划设想,让青少年了解城市历史、感悟苏河变迁、畅想人民城市美好生活。
课程中,来自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实验学校的毛倩倩老师首先带领学生们共同探秘几代人眼中不同的苏州河印象。丰富的音像资料、历史档案和随手拍照片,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苏州河的蝶变历程。随后,来自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的曹夏雯老师,则从国土空间规划专业角度,生动讲述了苏州河的发展脉络。上海开埠后,苏州河曾承担着重要的航运功能,随着城市更新,苏州河逐渐实现沿岸工业仓储向滨水公共空间转型。
在老师们深入浅出的讲述下,同学们了解到城市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而苏州河不仅是一条生态宜居的河流,更是一个文化、经济、社会等多功能复合的活力区域。未来的苏州河两岸将是怎样的图景?在实践环节,同学们分成6个小组,根据现场抽取的不同角色定位、功能分区和科技发展维度,利用手绘画板、贴纸等道具,描绘各自心中的未来苏州河。
“我在苏州河上设计了一块大玻璃,上面有咖啡店、冰淇淋店等供游客休闲游玩”“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我们在沿岸增加了适老化厕所的数量”“我们规划了供少年儿童体育锻炼的场所”……各小组依次带着自己制作的“板块蓝图”上台阐述设计理念,共同拼出了2035年苏州河沿岸地区的规划“全景图”。
据了解,该课程是市委宣传部推进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指导馆校合作、双师双研开发的精品示范课程。接下来,将继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教专员和大中小学教师合作开展集体备课,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合力开发一批高质量的思政课程、打造一批实践教学项目,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教学实践案例。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带队教师表示,人民城市主题展以身临其境的置景、丰富的案例、专属青少年的研学手册和精品大思政课实践互动,为青少年在校外生动学习了解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的提供了“全景式思政课堂”。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曹夏雯老师说,通过双师双研创新开展思政教育,希望同学们能从“一江一河”的规划建设中深刻领悟“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了解城市的发展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人民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让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人文温度,期待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起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摄影|周俊超 范家乐
剪辑|祁骏
文|蒋竹云
编辑|陈云峰
责任编辑|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