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解说:污泥双回流AOA工艺

百科   2024-08-22 14:52   山东  

为了解决脱氮效率和碳源需求之间的矛盾,2015年彭永臻院士团队在国内外首次开发了污泥双回流-AOA工艺技术,并于2022年8月在《Water Research》上发表了一篇题为Balanc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efficient removal under carbon limitation in pilot-scale demonstration of a novel anaerobic/aerobic/anoxic process( 碳限制下氮磷平衡高效去除的一种新型厌氧/好氧/缺氧(AOA)工艺)的文章。

这种创新型的工艺研究,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AOA工艺

传统反硝化工艺

在传统前置反硝化工艺(如AO、A2O等)中,脱氮效率受制于内回流比的限制。

内回流比过小,会降低脱氮效率;

内回流比过大,脱氮效率提升有限,而且支撑硝化液回流的动力成本却会很高。

后置反硝化工艺:

而对于后置反硝化工艺(如OA)在碳源充足时,OA工艺的脱氮效率不受内循环比例限制,理论可以实现完全脱氮。

但是由于好氧池在前,进水碳源在好氧阶段被消耗,会导致在缺氧阶段没有碳源可用。

污泥双回流-AOA工艺:

首次开发:为了解决脱氮效率和碳源需求之间的矛盾,2015年彭永臻院士团队在国内外首次开发了污泥双回流-AOA工艺技术。

成果转化:之后,又与北控水务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应用验证: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展开百吨级中试项目和万吨级工程应用验证。

正式推出:2022年4月27日,北控水务召开发布会,正式推出BE-AOA,也就是污泥双回流工艺。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龙头企业的参与,极大缩短科技创新向工程应用转化的周期。

本次我们结合这个百吨级的中试案例,来一睹AOA工艺的真容,看看它都有哪些技术特点。

试验过程和数据

污泥双回流AOA工艺结合了AO工艺和OA工艺的特点。

它在厌氧段将部分COD转换为细胞内碳源,把这些内碳源“封存”在微生物体内。

当度过好氧区后,在缺氧段利用内碳源进行反硝化。

能同时进行脱氮和除磷,并减少对外加碳源的消耗。

进行本次中试的反应器总有效容积 54m³,根据水流方向依次划分出厌氧区-好氧区-缺氧区,后端有一个有效容积 27m³的二沉池。

污泥从二沉池底部分别回流到厌氧区和缺氧区,回流比均为 100%。 

总的HRT为10.8h,其中厌氧阶段为 2.7h,好氧阶段2.7h,缺氧阶段5.4h。

在运行中,好氧池 DO控制在1.5±1.0mg/L, SRT为25-30d。

如果采用A2O系统,以同样规模的系统,在50%污泥回流比和150%硝化液回流比的情况下,理论最大TN去除率为66.67%,为了保证出水TP符合标准,还要在后端添加絮凝剂。

去除机理

我们知道,有的微生物具有储存碳源的能力。

厌氧条件下,当具有VFA(挥发性脂肪酸),但没有电子受体时,它们能水解体内的聚磷颗粒或糖原将水中的有机物运输至体内,合成内碳源 PHA 。

而在缺氧和好氧区,当水中存在电子受体(NO3--N、NO2--N或O2),却没有外碳源作为电子供体时,这些微生物便能以厌氧阶段合成的 PHA作为电子供体完成能量代谢并合成糖原。

截至目前,已经发现有 300 多种微生物能合成 PHA,其中就包括我们熟悉的聚磷菌和聚糖菌。

实际上,在AOA脱氮除磷系统中,它们才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这里我们回过头来看AOA的工艺设计,在前置厌氧区,这里含有进水带来的碳源,和少量由污泥回流带来作为电子受体的硝态氮(NO3--N)、亚硝态氮(NO2--N)。

由于三个阶段(厌氧、好氧、缺氧)使用同一个污泥系统,而且厌氧阶段的HRT只有2.7h,所以系统中主要为各类兼性微生物(既能在好氧条件下生存,也能在厌氧条件下生存)。能利用厌氧区中碳源的只有反硝化菌和PHA合成菌。

而在试验过程中,厌氧区的COD去除率高达86.7%,除了污泥回流携带的少量NO3--N进行的反硝化消耗了约7.94%的COD,额外“消失”的COD可能都被微生物以内碳源的形式储存。

在PHA合成菌中,聚糖菌(GAO)的贡献要大于聚磷菌(PAO)。通过微生物测序得出的结论也支持了这一结论。

在系统运行期间,检测到5个属的聚磷菌(PAO),它们的相对丰度从0.26%增加到0.75%,而聚糖菌(GAO)的相对丰度虽然从3.38%略微下降到2.78%,但仍属于优势PHA合成菌。

TN和TP的去除效果

虽然设计上,由于碳源在厌氧区被大量消耗,降低了好氧区的负荷与氧需求量,在这里将主要进行氨氧化。

但实际运行中发现,在2.7h的停留时间里,好氧区也有31%的TN去除率。

通过分析发现,是由于好氧区溶解氧控制在低水平(1.5mg/L),所以发生了同步硝化反硝化(SND),而后置缺氧区的作用,才是利用内碳源对好氧阶段的产生的硝酸盐进行反硝化作用。

所以,最后在缺氧区实际上去除了57.24%的TN。试验数据显示在此期间PHA和糖原的浓度降低,而混合液中COD的浓度保持不变,说明推动反硝化正是微生物存储的丰富内碳源。

对于除磷主要是通过好氧阶段的磷吸收,占了99%。

在后置缺氧区,通过聚磷微生物的反硝化除磷也去除了少量的磷。

这保证了系统出水的低磷浓度。

同时文章也指出,在传统的污水处理厂中,二沉池中厌氧状态时导致聚磷酸盐释放,是导致出水TP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Gao, X., Xue, X., Li, L., Peng, Y., Yao, X., Zhang, J. and Liu, W. 2022. Balanc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efficient removal under carbon limitation in pilot-scale demonstration of a novel anaerobic/aerobic/anoxic process. Water research 223, 118991.

转载:小菌主

2024年必须关注的水环境方向公众号:

(1)污水处理工作室

(2)农村污水

(3)水环境与水生态

(4)水环境碳达峰碳中和碳足迹

小编赵博士微信交流:


污水处理工作室
小编联系方式1885421386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