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近日报道,为方便打理财务,山东济南市民韩先生下载了一款名为“××银行信用卡”的App,不久后却发现银行卡被盗刷、莫名被贷款等情况。到银行营业网点核实,被告知所安装的客户端是高仿的。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手机App处理各种事务。媒体调查发现,在手机应用市场中,一些通过相近名称、类似图标制作的高仿App令人难辨真假,给不少用户造成财产损失。
盗版、山寨App乱象,早已不是第一次被媒体曝光,其泛滥程度可能也比一般人所想象的更严重。早在2015年,就有相关调查报告显示,某个手机应用系统中,平均每款正版App对应92.7个盗版,特别是工具类软件以及模拟辅助类游戏最易遭仿冒。从此次媒体的调查看,这一乱象显然仍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高仿App对正版的模仿,已经涉嫌侵权,而其带来的危害还远不只是侵犯正版App的权益这么简单。首先,大量真假难辨的App,本就对用户的正常选择构成干扰;其次,高仿App主要靠应用内的大量广告赚取广告费,甚至还窃取用户数据,对用户隐私和财产安全均构成威胁。
针对高仿App难治的原因,有专家分析称,目前在打击高仿App的过程中,存在多方协调难、举报下架过程漫长、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等因素,给一些不法企业从事违规行为提供了空间。但此事真要解决起来,未必那么难,关键还是要抓住“牛鼻子”。每款App上架应用商店,都需要经过事先的审核,如果应用商店能根据用户举报及时予以下架,或者增加审核的精确性,在前端就对山寨App关上大门,这一问题必定会得到有效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说,李鬼式App恐怕不是治不了,而是愿不愿治的问题。
既然应用商店为了追求流量和应用数据的光鲜,而无足够动力采取有力的规范行动,监管部门就应该拿出实质性行动敦促其行动起来,不能等到给更多的用户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时再来堵漏。
移动互联网时代,像李鬼式App、存在安全隐患的链接以及种种灰色广告,这些不仅关乎人们上网的体验感,更关系到个人实实在在的权益风险。对此,就应该像线下保护消费者权益一样,维护公众上网“安全感”。相较于线下的权益保护,网络权益保护是可以通过把好前端的技术关口来加以有效控制的,这需要网络服务运营商的自觉和相应的技术投入,也更依赖网络服务监管的与时俱进。
高仿App的泛滥,可以说是当前公众上网体验感有待提升、网络安全权益保护不力的一个现实注脚。近些年,中国上网用户规模显著上升、互联网应用也快速发展,但在“大”和“快”的背后,也不应该忽视人们真实上网体验感和安全感的缺失。唯有行业创新的步伐与权益保护、监管水平并驾齐驱,方能构建一个健康、安全的现代网络服务环境。祝贺!包钢一项目入选“2024年钢铁行业重点场景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
“湿料”稀土产品也可以自动包装啦!
新质包钢 | 包钢年度新产品博览(一)
大礼包请收好!公司党委公布2025年“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
加强合作 拓展共赢发展新空间 包钢集团和一机集团座谈交流
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包钢(集团)公司2025年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