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舒城民俗】农事·农具篇丨开秧门

民生   2024-11-11 17:40   安徽  



为传承和发扬舒城本地的优秀文化,解读记忆中的舒城民风民俗,彰显深厚的龙舒文化意蕴,感知千年龙舒文化血脉的起伏脉动。由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编撰的《记忆中的舒城民俗》一书于2024年9月出版发行。书中收录了舒城本土的时令节庆、喜庆礼仪、丧葬祭祀、农耕渔猎、衣食住行、饮食文化、文化娱乐、童趣游戏等风俗民情。为此,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和舒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开设《记忆中的舒城民俗》系列专栏,分享书中的文章,与您一起品味舒城的风俗民情,感受龙舒文化,敬请关注!



开秧门

朱万清


布谷鸟欢唱在房檐柳梢,翠绿绿的秧苗如画卷一样铺展开来,今年转水湾的村民格外忙碌起来。

刚刚喜获香椿大丰收,他们要趁着这高兴劲儿,把今年的“开秧门”办得红红火火。

“开秧门”是村民一个特别盛大的节日,转水湾村民把秧苗称为“秧姑娘”,“开秧门”这一天被当作“秧姑娘”出嫁给“田小伙”的日子。这大喜的日子,一般选择在春分过后和清明前夕。

“开秧门”的前几天,家家户户就开始置办栽秧酒了,有一句俗语:“栽秧的酒,打谷的饭。”人们对这顿酒饭特别重视。

“开秧门”的前一天,男主人负责买回新鲜猪肉、牛肉,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都买回来;女主人则在厨房里忙着杀鸡宰鹅、做圆子、做糍粑等,忙得不亦乐乎。

到了晚上,男主人把第二天帮忙“开秧门”的村民一起请到家里,桌上摆满了各式菜肴,有荤有素,什么猪蹄、牛肉、腊香肠、腊排骨,还有鱼儿、圆子、青豆、蒜苗、水煮青菜等等,把菜园子都搬上来了,摆了满满一桌。客人入席后,主人双手捧着盛满酒的大窑碗,推杯换盏,充满着欢声笑语。

主人劝酒适可而止,既要体现殷勤好客,又不能喝得太多,因为第二天还要“开秧门”,去插秧。

客人走后,主人还要做一系列准备工作。捆扎秧把的扎丝要用竹箬撕成,或是用灯心草剪齐备用,每把100根。这样,拔秧时不必计数,完了一把秧草就是100把青秧。女人们则准备好第二天早上打尖(充饥)的食品,大多是发粑、蛋糕或者豌豆下挂面。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主人就起床了,把腊肉、鸡蛋、花生、白酒等端到院子里,面朝祖宗的牌位,烧纸、烧香,祈求风调雨顺,保佑五谷丰登。

东方已泛出红晕,主人请来的鼓手也已赶到,他们来到了田坎边。在一阵鞭炮和击鼓声中,人们步入水田里,走到绿油油的秧苗前,先小心地试探水的深浅,土壤的松软度。接着试拔,不能损伤了秧苗的根,把握好基本的力度后,就开始快速地拔秧。

那些翠生生的青秧一株株从泥土里起身,在春水里濯去根泥,在一双双茧手里,用竹箬或灯心草将成把的秧苗小心捆扎好,被捆扎成团,成簇,成垛,白嫩的根须一溜齐地排在一起,像纤纤的玉指,像未及染墨的笔毫。

大家弓着腰,暗地里较着劲,谁拔得快,谁拔得好,谁能把秧苗整整齐齐地捆好,谁才是高手。

这是一幅欢乐的青秧起嫁图:秧苗青翠碧绿,鲜嫩欲滴,楚楚动人,俨然一个个青衫翠女,现在长大了,成熟了,到了出嫁的日子,她们在农人的百倍呵护下,身姿婀娜,满面春风,只等平整的大田把她们接过去,在那里生息繁衍,开花结实,兑现一畴生活的金色预言。

这时,有人大声唱起了山歌,其他人也跟着附和起来。山歌都是村里的能人高手现编现唱,触景生情,或雅或俗。山歌伴随着“咚咚”的鼓声 ,呈现给人们的是一幅欢快的劳动场景图。早晨的霞光映照在秧苗上、映照在每个人的头发上、脊背上。人们在田里随着鼓点的轻重缓急,随着歌声的或高或低,你追我赶,玩起了“赛龙”,整个场面生机勃勃。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转水湾村民把“开秧门”作为一种农耕文化加以传承。

蓝天映在村庄的水田里,水天一色。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当地群众齐聚在村里的文化广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文化广场的大屏幕上正在播放转水湾的农耕视频,生动自然再现了村民犁田、耙田、栽秧、打泥巴等农耕实景,真实再现了农耕文化,以及旖旎多姿的山水风光。

祭祀活动开始了,村里的文化人、老退休教师刘全景当起了主祭祀官,十几名神情庄严肃穆的青壮年祭祀员组成的祭祀队伍缓缓走向祭台。这是一个简易祭台,由几张桌子拼成,上面铺了红布。在主祭祀官刘全景的引领下,祭祀队伍向天、地、水敬献鲜花、水果、粮食,祈求五谷丰登。

主祭人面对水田,面对祖先的牌位,深深地鞠了一躬,朗声说道:“600年前,我们的祖上把我们带到这里,在这里扎根,也把这承载了农耕文化的‘开秧门’传到了这里。几百年来,我们的祖先秉承着要种好粮食、多打粮食的家训,一代代在这里耕耘、收获。在新时代,我们更要加强粮食生产,粮安天下,农稳社稷。今天的‘开秧门’,是最好的见证:请列祖列宗放心!”

祭祀结束,人们表演起歌舞,一首首山歌响彻田间,幸福的歌声传颂着小山村的传统文化,让人们仿佛置身于600年前先民初创这块耕地的情景。

典礼完毕,随着阵阵的鞭炮声,现场嘉宾和游客欢欢喜喜下田插秧。吆喝声、欢笑声此起彼伏,让沉寂了整个冬天的田野,顿时热闹起来,欢声笑语在空中飘荡,在人们的心头荡漾。

仪式进入到高潮,开始了“抛秧”环节,一扎扎秧苗被高高地抛向田中,在天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抛得越高、越远,今年的收成就会越好。

在另一活动现场,机器插秧比赛与人工插秧比赛正在进行。从村里挑选的插秧能手挽起裤脚走进水田,两只手左右开弓,把一株株秧苗插入田间。随着插秧选手的不断后退,一片片插好的秧苗从眼前延伸到远方。机器也不甘示弱,随着“突突”声响,成片的秧苗已铺开在无垠的水田里。

“开秧门”活动持续一周,南来北往的游客纷至沓来,转水湾顿时成为网红打卡地。游客们在这里体验了插秧、采香椿、炒茶叶等乡村生活的乐趣。

“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这春天的画面,这乡村的风情,乡亲们虔诚地守望着,热切地期待着。“秧门”既然打开,那就是孕育希望之门,就是走向丰衣足食之门,就是走向小康之门。    



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


舒城广播电视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5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