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天才有多远?神经学家揭秘高效学习方法|大象赠书

职场   2025-01-15 17:31   北京  

如何学习,本身就是一件需要学习的事。如果掌握了方法,我们就会学得更快更有效。

神经学家、剑桥大学研究员朱利奥·迪安杰里花费二十多年的时间,将自己当作“试验小白鼠”,对各种学习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迪安杰里在新书《天才的学习方法》里写道:我们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非凡的学生、非凡的人,实现这一目标的秘诀就在于接受我们自己的本性,了解大脑的运转机制。

学习计划很完美,一到执行就拉垮?
当你列好学习计划准备落实,请注意,千万不要染上以下极为危险的“综合征”。就算是最完美的计划,都可能会被这些“综合征”妨碍——
学生综合征

如果今天有人告诉你,有一件令人不快的任务(至少是令人感到劳累且压力倍增的),你必须在两周内完成。大多数人都不会立刻开始执行这项任务,而是想“反正还有时间”......等规定时间过去一半的时候,你可能会没精打采地花些时间做做这项任务,此时你多半会从中挑出更令人激动、更有趣的部分。毕竟,挑着做也是做。
至于那些相对烦人的部分,你会等到最后几天。没多久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开始挣扎,想尽一切办法要在截止日期前完成这项任务......
听起来很熟悉吧?这个能言善辩的“小声音”,这个躲在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小恶魔,它邀请我们去拖延。
这一点在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项目经理们会将这种现象戏称为“学生综合征”。这个词是以色列企业管理专家艾利·高德拉特(Eliyahu Moshe Goldratt)在其小说《关键链》(Critical Chain)中创造的。
首先,必须依靠激励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只能尽快获得一种强大的心态:发自内心地认为学习根本不是麻烦事,而是自己的一种基本需求,正是因为自己不想继续保持无知状态,所以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自己。
其次,纯粹出于懒惰而拖着不去做某件事的时候,自己必须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必须与自己签订一份协议,为自己制订一份每日计划,在完成当日目标之前,绝对不要上床睡觉。
计时器综合征

另一种典型临床情形来自那些一心想要量化学习时间的学生。在他们看来,学习似乎是一件可以计件衡量的事。
迪安杰里给这种危险病症起了一个(虚构的)名字——“计时器综合征”。他在《天才的学习方法》中表示:“我可以告诉你,当我同时完成五个大学学位课程的时候,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你每天学习多少个小时?事实上,就不该问这个问题。无论是学生还是学者,都不应该去积累埋头苦读的时间。10小时、20小时地忍受自我折磨的酷刑,这种行为恐怕只能让受虐狂感到满足。事实上,他需要解决的问题恰恰相反——对于某个特定科目而言,他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获取想得到的一切,所以,在学习时间上,他必须想办法“缩减”预算”。
如果你能进入这个良性循环,那你就能自发地在一整天当中安排学习或相关活动,同时不会感到任何痛苦。
迪安杰里建议将时钟、定时器、闹钟和其他此类计时工具抛弃。我们谈论的是学习,这是一种美妙的活动,而不是折磨。

同样也要摒弃番茄工作法。这一著名方法规定,你要将学习分成多个周期,每个周期里集中注意力25分钟,休息5分钟,交替进行,用厨房计时器计数。但你要了解的是,你应当对需要学习的主题满怀兴趣,让兴趣来驱动你,当大脑达到认知饱和的时候就去休息,而不是让一个愚蠢的计时器来安排你该做什么。
学习是无法用打卡来衡量的。一个充满动力的学生的10分钟比一个无精打采的学生的3小时效果更好。后者“读书”时一只眼盯着书,一只眼盯着手机,不耐烦地等着“番茄”响起。
99%综合征

最后还有一种病症,时而也会出现在学生身上,但与上述两种病症相比要少见得多。
存在此类问题的学生内心没有安全感,这可能与他们本人的性格有关,但更多时候,他们是来自家庭的过高心理压力的受害者。
他们会对考试产生发自内心的恐惧,会陷入考试焦虑的漩涡。所以,他们永远无法下定决心去报名参加考试,总是会不停地膨胀与该科目相关的学习时间预算,以此来推迟考试时间。
企业管理者将类似现象称为“99%综合征”。患上此类综合征之后,项目起初会匀速进展,完成度达到99%时停滞,在此停留时间长到无法想象。无论这个科目在你眼中有多困难,你都必须意识到,自己早晚要合上书去参加考试。不要屈服于夸张的完美主义,你绝对不会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请相信,有成功就可能有失败。
考前如何复习
在《天才的学习方法》中,迪安杰里介绍了一条现代心理学所知的最普适、最有效、最稳定的规律:间隔效应。

它能够为以下难题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试想,你必须背诵某段内容(例如一首诗),而且你必须遵守某个总时间预算(例如整整一小时), 此时让你从以下两个对立方案中选一个:

l  一种是集中练习:将全部时间预算“一次性用完”,在连续一小时中记住并多次重复这首诗。

l  另一种则是分散练习:将时间预算分成多个独立的时段,如每次学习10分钟,分多天用完这一个小时。
间隔效应

答案是......视情况而定!看你需要把这首诗记到什么时候,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看什么时候考试。
如果你的目的仅仅是取悦几个小时后即将考你的那位教授,然后就永远忘掉这首诗,那么,最佳策略就是利用近因效应,在考试之前“吞下”它,甚至都不要留时间去消化。
但这是一个“病态”案例。在所有具有实际意义的情况下,我们都需要长期(通常超过24小时)牢记某条信息。此时的选择就会有所不同。事实证明,在任何情况下,无论主题如何、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无论男女老少、无论海洋高山、无论哪个时代,分散练习策略都是最有效的。
“间隔效应”原则具有惊人的普适性,所以心理学家们才会兴奋不已:在可预见的大多数情况下,分散练习都是最有效的。谈及这种效应的时候,还要提及另一个令人震惊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当学生(往往还包括老师本人)不得不在这两种对立的方法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被选中的几乎总是集中练习方法,大家都被该方法在超短期内的出色效果诱惑了。
但从长远来看,将学习分为多个时段、分散在较长期间里, 这种做法总是能够收获更多,有时甚至能够获得惊人的回报。
神经科学基础

在接触到某一条信息之后,需要一些静默时间才能完成长期记忆的巩固;此后,每当我们隔一段时间再次接触同一条信息的时候,记忆巩固过程就会重启。
如果在较长时期内分多次去记忆,那就能给大脑提供更多机会来消化这些信息,建立新的联系,寻找其中的异同。与此同时,划分多个回顾时段这种做法也为我们提供了填补记忆空白的可能。
记忆空白是不可避免的。每当我们想要记住某个特定内容的时候,都会随机形成一些记忆空白。所以,在一周后的第二个学习时段中,你可以检查一下自第一次学习以来哪些信息已经有效“存储”在长期记忆中,哪些仍需回顾。
此时你可以将全部注意力放在后者上。在第三个乃至之后学习时段中,你也可以这样做。这种试错法(此处所说的“错误”是指没有记住的情形)考虑到了记忆的随机性。
相反,集中练习方法要求我们不由分说地吞下一整块材料。这种方法会产生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导致本来就有限的工作记忆出现饱和情形情况被称为“认知过载”,此时的学习过程也会给人带来疲惫和焦虑的感觉。
实验证据

无数实验研究证明了间隔效应的普适性。这些实验大多采用同一类设计结构。试想,你手下有一群学生,你要求他们分两个时段(称为“S1”和“S2”)学习某份材料,两次学习之间留有一定间隔(称为“间隔时间”)。集中练习其实就是间隔时间为零这种极端情况,对吗?相反,对于分散练习而言,间隔时间可能从几秒到几周不等,不同实验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但无论如何该间隔时间都是大于零的。第二个学习时段结束之后,再等待一段时间(称为“考试等待期”),然后对受试者进行考试,检查他们到底成功记住了多少信息。

我们感兴趣的是参与者获得的“平均成绩”与学习时段的间隔时间之间的关系。除“病态”情况(即考试等待期极短,受试者在学习结束之后立即参加考试)之外,在所有其他具有实际意义的情况下,间隔时间大于零总是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
间隔时间的最佳长度

在这最后一步里,我们需要研究一下:最好间隔多长时间。根据你对间隔效应的了解,你一定可以想到,这个答案与另一个问题直接相关:你需要这条信息在记忆中停留多长时间?两次学习时段之间的间隔时间越短,其记忆效果就越趋近于集中练习时的情况:短期来看的确能够获得最佳效果,但长期来看,记忆效果却会逐渐衰退。另一方面,如果间隔时间过长,特别是最初几个学习时段之间的间隔时间过长,那么就会出现另一种令人不快的现象:在第二个学习时段开始的时候,第一个时段中学过的内容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几乎要从头开始。
最佳解决方案就是在这两极之间找到一个折中点。实验结果显示,当间隔时间大约等于需要“牢记”的总时间的10%至20%时,能够获得最佳记忆效果。在实践中,如果我们希望在10天内牢记某条信息,那最佳间隔时间是1至2天。
相反,如果我们期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记住这条信息——例如一辈子,那么,无论我们是否愿意,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用非常长的间隔时间,以月乃至年为单位。请大家来评判我们学校中的学习规划在多大程度上偏离了这一神经科学研究成果:在学校里、课堂上,一个主题最多只会用几周时间来探讨,之后再也不被提起,最终被永远遗忘。

在《天才的学习方法》一书中,迪安杰里深入剖析了学习的根本规律。记忆并非简单的存储,而是有着复杂的基本运作机制。

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大脑不是一块简单的硬盘,而是一个精妙的关系网络。学习的过程,就是在大脑的不同记忆痕迹之间建立电信号连接关系。要达到非凡的学习目标,并非一定要具备天生的“天才”特质,关键在于寻找到与大脑和谐相处、相互促进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不断提升自我,实现真正的成长与进步。
福利时间!
🎁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学习中你最头疼的问题是什么?
你找到解决办法了吗?」
我们将在留言区抽取2名象亲
各送出《天才的学习方法》一本!


印象笔记
这里是超过2亿人热爱的印象笔记!帮助个人及团队保存高价值信息、整理知识、有效协作;手机、电脑、平板,多终端一键同步!让印象笔记成为你的“第二大脑”,随时随地保存灵感,有序生活,高效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