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很难想象,古人为了吃口盐竟然这么拼!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四川自贡就钻出了一口碗口大、超千米深的盐井,一举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钻凿超千米的深井。至今都还在正常生产,成了我国仅存的手工制盐作坊。
碗口大千米盐井
古代有没有现在这样的钻井设备,古人是如何钻出这么深的井的呢?
自贡燊海井
这口井就是自贡的燊海井,井深1000.42米,可以说对世界钻井技术发展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因此燊海井也被人认为是中国“四大发明”后的另一大伟大发明,接下来咱们就聊聊古人是如何钻井的。
大约2亿年前,自贡正处于海陆转换的关键时期,大量的盐卤和天然气都埋葬在了地下,形成了巨大的地下卤水层。
2000年前,生活在自贡的先民偶然间发现了地下的盐卤,自贡盐业自此生成,并一路开挂成了我国著名的盐都。就连自贡这个名字都是取自两座古老的“自流井”和“贡井”。
在古代,盐产可是与国家的财富紧密相连的,自然刺激着盐商不断去采盐,自贡的井盐采卤史,始于东汉,闻名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早期,人们在采盐时,和挖掘水井并没有多大的差异,简单又笨拙。
选好址后,先把表层的土壤去掉,一直挖到砂岩。然后工匠拿着铁锤等工具,不停地向下凿洞,直到大量的岩层水沁出。唯一和水井不同的是,为了取到盐卤,盐井口径通常会设计得更大一些。
由于长期大量开采,浅层卤水也渐渐枯竭,而继续加大深口浅井又困难重重,为了提高产量,人们不得不采用新的方法去采盐。
于是,在公元1041年~1048年的北宋庆历年间,一种新的开采方式“冲击式顿钻凿井法”应运而生,成功凿出了小口深井,又被称为“卓筒井”。
冲击式顿钻凿井法
根据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所记载,卓筒井的具体操作方式是这样的。盐工设立了一个碓架,碓板的一头连着个铁锉,像盐匠常用的蒲扇锉,长度可达三米,重约150~250公斤。工人在碓架上一脚一脚的踩动,就能利用杠杆原理带动锉头上下锤击,从而打碎深井下的泥土岩石。之后再用单向阀的汲水桶把碎石取出来,如此循环往复,直到钻到卤水层。
铁锉
其中,钻井一共分为两个阶段,打大眼和打小眼。上层的大眼口径一般为15~25公分,深度差不多50多米不等。大眼的作用是将楠竹筒也就是套管下探,楠竹筒能够隔绝筒壁上渗出的淡水,不让淡水进入井里。这可是钻井能否成功的关键。
如果不能隔绝洞壁上渗出的淡水,那就叫漏井,就不能往下钻了,只能报废。
然而打井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巨大,凿井有时甚至需要二十几年的时间才能凿出来,所以很多盐商都因此倾家荡产。
只有大眼成功了才能打小眼,打小眼时需要把钻杆顶端的大钻头换成小钻头,继续往下钻,直到100多米深的卤水出来。如果每天能产500~3000斤浓度7~10度的卤水,那么这口井就成了盐井,如果不能那就是选址不准,井也就成了干窟窿。
地下盐层示意图
发展到清乾隆、嘉庆年间,自贡盐场的盐井深度已经达到了500~800米。
清朝自贡盐井遍布
卓筒井集大成
随着深度的增加,比普通黄卤更珍贵的“黑卤”也开始不断涌了出来。它的含盐量比黄卤高出了3%,还含有27种微量元素和40多种常量元素,显然这更令盐商们梦寐以求,刺激着大批的盐商去深度挖掘。
终于在道光15年(1835年),自贡大安寨纯人工耗时3年,利用冲击式顿钻凿井法凿出了一口1001.42米的深井,也就是燊海井。它的口径还不足20cm,差不多一个碗口大。这也是世界第一口人工超千米深井。
10年之后的1845年,美国人也利用类似的技术,在卡诺地区创造出了美国钻井记录,而井深不过518米而已,差不多是燊海井的一半。
所以说,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还真是让人难以想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