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沐大神最近分享了很多,我来舔着脸跟一笔,写下近段时间研发上面的血泪史。
1.按照目前的发展,大部分实验室在LLM上很难搞到百亿以上的参数量了,对更大模型(dense或者MoE)也只能说望而却步了;我们烧尽个人腰包和经费也只能勉强碰到500多亿的MoE,并且代价是到明年就是穷光蛋一个。2.实际落地里面,不可能指望单独一个LLM放在那儿完成任务,不论是多强的模型也不行,尊重工程、产业和商业逻辑。3.模型本身的迭代重度依赖数据,数据的迭代也需要依靠肉眼和拍脑袋。从模型结构上基本上是Transformer(+少量mamba、rmkv等,虽然我们没试过),这个点我们反正没资源去纠结了,然后就是玄学N件套比如调参和babysitting。4.由于单次实验成本过高,半自动化、自动化评测都不能全信,叠加主观评测的话导致sop严重滞后,所以再留下来了一系列的玄学,中间未解之谜根本没有资源探索。比如说我们经常出现:15天前训练到xxxx个step的那个模型效果是最好的,而且数据和模型版本管理基本混乱,只能靠时间戳+锁死评测关口,结果至上。5.和硬件的绑定是下一步关键:一方面,供给侧上如果有更强的ASIC来支撑,那训练和推理的成本会进一步降低,探索空间也会扩大;另外一方面,输出侧和硬件绑定是未来(目前具身智能暂时没法用大模型),以及各种可穿戴设备(例如rayban+meta的尝试)。6.LLM输入侧会进一步扩展到其他模态;例如VLM/VLA输入包含图像和视频信息,我们TableGPT是搞那些结构化数据(包括db、传感器数据etc),还有语音等等。7.LLM输出侧的扩展是未来啊,除了输出语言、代码、思维步骤,还需要对接各类硬件设备的接口、SDK等等,这里的稳定性和工程加工兜底一定是短期内关键中的关键。8.安全性对齐,或者大模型输出"不出框"的对齐工作,我还是看好那些新的东西,比如说世界模型、Verifier啥的。后台回复关键词【进群】
加入大模型/CV/NLP/推荐/算法求职交流群
后台回复关键词【大模型】
代码+论文最全整理!
你好,我是对白,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厂算法工程师,拿过8家大厂算法岗SSP offer。
创业做过无人机、机器人和互联网+教育,保研清华后开始系统接触AI。
我每周至少更新一篇原创,分享AI算法、技术干货和职场感悟。下方关注可加我私信交流,点击蓝字查看我的算法学习之路。
您的“点赞/在看/分享”是我坚持的最大动力!
坚持不易,卖萌打滚求鼓励 (ฅ>ω<*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