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岁月的摇篮
刘登坤
(新化一中1964届44班校友、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广东老教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1961年,我于中考中脱颖而出,有幸被新化一中录取。彼时,苏联逼债,国内自然灾害肆虐,国家经济深陷困境,教育资源大幅调整,高中招生人数锐减,多数初中毕业生升学无门,我能踏入新化一中,实属幸运。
在新化一中的三年高中时光,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每每展开,都满是令人难忘的回忆。这里,是我迈向高等学府、改变命运的起点。校园风景如画,是读书成长的绝佳之地。新化一中依山傍水,规模宏大,教学设施与运动器材一应俱全。踏入校门,办公大楼矗立眼前,前方的大操场被跑道环绕。左侧是高中部、教学楼与理化实验楼,再往前就是住宅区。右侧为初中部与食堂等建筑。课余饭后,我常与好友漫步至资江畔,看船只往来,听纤夫号子在江面上回荡,他们匍匐前行,逆水拉纤,那坚毅的身影令人动容。雨中漫步校园,撑一把伞,别有一番情趣。周末时,登上校园后的小山,一中全貌与资江盛景尽收眼底,田野里的稻香随风飘散,沁人心脾,令人沉醉。三年的学习生活忙碌而紧张,却也充满了别样的乐趣。
(1988年父母与我们欢聚在华工)
这里师资力量雄厚,是培育国家栋梁的摇篮。新化一中广纳贤才,汇聚了众多来自华南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学院、湖南大学乃至北京高校的优秀毕业生。新化的教育精英多聚于此,四位知名语文教师中,就有三位任教于我校,欧阳楠老师便是其中之一。欧阳老师面容和蔼,平易近人,戴着一副彰显儒雅的宽边眼镜。他授课时,语调抑扬顿挫,讲解深入浅出,常以生动的故事串联知识,还会适时插入新化方言助力理解,一堂课仿若一场精彩的演出,让人意犹未尽。他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常将袁浚哲同学的佳作当作范文在课堂上诵读。袁浚哲同学在欧阳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成功考入中国人民大学。高三时,我向欧阳老师请教语文高考备考之策,他的一句“你的语文已基本过关,无需担忧”,如同一剂强心针,给予我莫大的鼓励与信心。
学校的教学方式独具特色,注重启发式教学与因材施教。数学老师黄资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授课并非一味灌输,而是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曾让我在黑板上解答例题,出错后引导我去他宿舍,推荐相关书籍让我自行钻研。在他的影响下,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在大学遇到难题时,也能主动查阅资料,自行解决。
俄语老师钟义彰则关怀备至。夜晚宿舍熄灯后,同学们偶有嬉闹,他总会轻声提醒,确保我们能有充足的睡眠,以饱满的精神迎接次日的课程。校园里学习氛围浓厚,早操后的早读声朗朗悦耳,晚自习时教室静谧无声。高考前夕,同学们常聚在一起,在走廊上、地板上热烈讨论难题,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闪耀。尽管当时物质匮乏,但同学们精神饱满,积极向上,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斗志。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以“尚实求新”为办学理念,恪守“公诚勤朴”的校训,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社会精英和优秀人才。校史教育更是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学子们前行的道路。校史馆中陈列着陈天华、罗元鲲等杰出校友的事迹,以及考入清华北大的校友们的荣耀。陈天华的“莫谓草庐无俊杰,须知山泽起英雄”的豪迈誓言,与“公诚勤朴”的校训,激励着无数山区学子胸怀壮志,奋勇向前。我也曾将陈天华的话语铭记于心,时刻鞭策自己努力改变命运。曾任材科科学与工程学院筹备组组长、首届党委书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招贤纳士汇聚优秀人才,搭建教学科研平台,为创办高水平、一流学院略尽绵力。退休后,担任中国老教授协会理事、广东老教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华南理工大学老教授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继续发挥余热。现今担任广东老教授协会名誉副会长一职。
(2018年全家福)
新化一中,是我青春的启航之地,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师一友,都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不褪色。